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特点与卒中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CHD)患者的血压特点及与卒中的关系。方法对59例高血压病合并CHD患者和29例单纯CHD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随访6~13个月,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单纯CHD患者(P〈0.05)。高血压合并CHD患者中有心血管事件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收缩压(SBP)、日间动态SBP、夜间动态SBP、24h动态脉压(PP)、日间动态PP、夜间动态PP都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SBP、夜间动态P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年龄、冠脉病变积分、24h动态SBP、夜间动态PP是高血压合并C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姜逍瑶  陆召军  高修银 《安徽医药》2023,27(11):2279-2284
目的评价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 GNRI)对住院慢性心力衰竭( CHF)合并 2型糖尿病( T2DM)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0月至 2020年 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 CHF合并 T2DM的病人 304例,根据 GNRI水平将病人分为三组, G1组( GNRI<96.35)G2组( 96.35≤GNRI<103.71)G3组( GNRI≥103.71)对三组进行观察随访至 2021年 10月 31日,不良预后观察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采用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不同 GNRI水平对病人的不良预后的影响,并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 CHF合并 T2DM病人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 GNRI、身体质量指数( BMI)、血清白蛋白分别对 CHF合并 T2DM病人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中位随访时间是 19个月,随 GNRI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绘制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 GNRI组病人发生事件的生存率最低( P<0.001)。构建的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在对年龄、心功能 NYHA分级( 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 EF)、 DPP-4抑制剂用药史及 eGFR等混杂因素调整后, GNRI对 CHF合并 T2DM病人的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GNRI的 ROC曲线下面积[ AUC为 0.84,95%CI:(0.78,0.89)]大于血清白蛋白[ AUC为 0.82, 95%CI:(0.76,0.87)]及 BMI[AUC为 0.70,95%CI:(0.64,0.76)]所以 GNRI预测 CHF合并 T2DM病人不良预后的能力优于血清白蛋白和 BMI。结论营养不良是老年 CHF合并 T2DM病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GNRI对预测 CHF合并 T2DM病人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变化,分析血压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探讨血压值在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记录730例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入院时收缩压及院内转归。结果80例死亡患者入院时血压值与心功能受损及死亡危险均显著相关,SBP可用于指导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前体(NT-proBNP)水平对合并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82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合并AF.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并对存活的患者出院后随访30天,终点事件为失代偿再入院或死亡.结果 共有16例患者发生了终点事件,其中10例为AF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AF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中位数显著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的AF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是预测合并AF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R R=29.61,95% CI 1.29~680.4,P=0.034).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是预测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近期是否发生死亡或因代偿心衰再住院的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T3综合征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 130例慢性心力衰竭(NYHAⅡ~Ⅳ级)患者,根据入院后2~5d内检测游离的T3水平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T3综合征组(n=42)和慢性心力衰竭不合并低T3综合征组(n=88),分析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心脏功能参数。出院后随访(5.02±1.58)个月,记录患者再次入院或死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NYHA分级、左心室横径、NT-proBNP值、血红蛋白、室性心动过速、FT3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合并糖尿病、高NYHA分级和低FT3水平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分析,低T3综合征患者出院后复合终点(死亡或再次入院)发生率明显高于T3水平正常的患者(P=0.000),而生存分析亚组中低T3综合征的生存率也明显低于T3水平正常组(P=0.000)。结论低T3水平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可作为心衰患者评估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入院时血压与急性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分析161例急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三组比较其升高与预后的关系,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入院时SBP、DBP、MAP升高程度与不同预后的发生率总的来说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脑出血入院时血压是其急性期预后的评估因素之一,应予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房间隔(AS)穿刺途径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外科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卵圆孔途径行介入封堵 失败后改经AS穿刺途径完成PFO封堵的21例患者为AS穿刺组,取同期经卵圆孔途径行介入封堵术的30例PFO患 者为对照组。观察PFO封堵术的有效封堵率、并发症、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 经导管PFO封堵术 的成功率为100%。AS穿刺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78.0 min±13.4 min vs. 49.2 min±11.9 min)。2组患者术 中及术后3 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18个月,AS穿刺组存在1例严重残余分流,有效 封堵率为95.2%,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主要研究终点事件(卒中、周围血栓栓塞、死亡)和次要研 究终点事件(新发房颤、心肌梗死、PFO相关的再次住院、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 随访期间内2组间无缺血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房间隔穿刺和卵圆孔常规途径行PFO封堵术的 临床疗效、并发症和无缺血事件的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可作为常规途径失败后较为安全的一种技术补充。  相似文献   

8.
梁盛伟  刘震 《黑龙江医药》2021,34(5):1125-1129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预后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结果提示任意一支血管符合CTO病变,并且行PCI治疗成功开通病变血管的患者105例,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分组:肾功能正常组(A组,n=47),轻度肾功能不全组(B组,n=31),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C组,n=27),另选取同期以药物保守治疗的170例合并轻度、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TO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治疗后1年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CTO患者治疗后1年出现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CTO病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随访终点事件情况:A组中出现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及再次住院治疗的概率最低,对照组中出现上述终点事件的概率最高,C组及对照组出现终点事件出现概率均高于A组及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发现:四组患者无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与再次住院治疗发生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Log Rank: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GFR<90mL/min/1.73m2(尤其是eGFR<60mL/min/1.73m2)、年龄>70岁、3支血管病变与术前LVEF<50%均为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预后出现全因死亡/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另合并糖尿病也是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预后出现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药物保守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CTO患者行PCI治疗1年预后更佳,肾功能不全、高龄、存在多支冠脉病变、心力衰竭均是影响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与预后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中心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73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随访.分析动态血压与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结果 373例患者中,6例失访.367例患者完成随访,除外发生非心血管事件的28例患者,339例患者纳入最后的研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69例(20.4%),无事件者270例.事件组患者在年龄、既往卒中史、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NIHSS评分和非杓形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和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糖尿病发生率、既往卒中史、NIHSS评分、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卒中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 动态血压与卒中预后相关.年龄、糖尿病发生率、既往卒中史、NIHSS评分和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臂间血压差值(IAD)预测心脑血管病的预后价值。方法对南昌市西湖区系马桩社区50-75岁居民中的高危人群1968例进行双臂间血压的测量,对入选的251例高IAD患者作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主要终点即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次要终点即心脑肾疾病住院情况进行随访3年。结果实验组251例高臂间血压差值(IAD≥10mmHg)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远远大于对照组。结论臂间血压差异可以作为一项简便经济而有价值的心脑血管病事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入院时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PAF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64例和心血管病死亡组36例。收集性别、年龄、Big ET-1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与PAF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对PA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力。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血浆Big ET-1水平PAF患者心血管病累积死亡率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存活组在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慢性肾功能衰竭史、心力衰竭史、血浆BigET-1、血浆氨基酸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CHA2DS2-VASc评分≥2分比例方面低于死亡组(均P<0.05),在肾小球滤过率(eGFR)、射血分数(EF)方面高于死亡组(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是影响PAF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血浆Big ET-1水平为0.75 pmol/L时对预测PAF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ig ET-1>0.75 pmol/LPAF患者心血管病累积死亡率高于血浆Big ET-1≤0.75 pmol/L PAF患者(P<0.05)。结论入院时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与PAF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浆Big ET-1水平可作为预测PAF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40例)和预后良好组(86例)。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及血清PCSK9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不同PCSK9表达水平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Ⅳ级比例、PCSK9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为Ⅳ级(OR=1.540,95%CI:1.150~2.063)以及PCSK9(OR=1.679,95%CI:1.132~2.489)、NT-proBNP(OR=1.383,95%CI:1.005~1.903)水平升高均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微量蛋白尿合并肾功能不全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取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且24 h尿蛋白定量≤0.5 g的患者162例。根据血肌酐值将其分为肾功能正常组(n=107,血肌酐≤115 μmol/L)和肾功能不全组(n=55,血肌酐>115 μmol/L)。收集患者肾穿刺活检当次住院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2组肾脏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微量蛋白尿的IgA肾病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肾功能正常组患者比较,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男性、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年龄、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三酰甘油、中性粒细胞和血钾水平均较高,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较低(P<0.05);肾功能不全组患者伴有节段性硬化或黏连(S1)的肾小球较多,肾小管萎缩或(和)肾间质纤维化(T1/T2)占比及新月体(C1/C2)占比较高,缺血硬化肾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球、细胞/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占比较高,小动脉损伤较重(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较肾功能正常组肾脏累积生存率低(Log-rank χ2=24.960,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肌酐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和小动脉损伤是微量蛋白尿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微量蛋白尿合并肾功能不全较单纯微量蛋白尿IgA肾病患者临床及病理改变更重,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血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发病24 h以内入院的226例脑卒中患者连续监测10 d血压,随访1月死亡及6月死亡/残疾及复发情况。结果急性期脑卒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81.9%,入院后第6天血压基本稳定。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类型独立影响入院时血压且影响最大,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影响入院时收缩压( SBP),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影响入院时舒张压( DBP)。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和预后呈U型关系,入院时血压在150/90 mmHg左右、第1~6天血压在140/90 mmHg左右预后较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第24小时SBP<120 mmHg独立影响脑卒中1月死亡,入院后24小时内DBP下降程度及第42小时DBP独立影响6月死亡/残疾。亚组分析显示,入院后第24小时SBP<120 mmHg独立影响脑梗死1月死亡,入院时SBP<140 mmHg、入院后第24小时SBP<120 mm-Hg及DBP<90 mmHg均独立影响6月死亡/残疾;入院第4天平均SBP独立影响脑出血1月死亡,入院后24 h内DBP下降程度及第5天平均SBP独立影响6月死亡/残疾。结论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常升高,血压呈自发下降趋势。急性期脑卒中血压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赵林凤  赵琦  吕翠英  张丽波 《河北医药》2002,24(11):880-881
目的:评估心率变异性(HRV)在中、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我们随访了98例病人,最长时间达4年,HRV采用时域分析法。预后判定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Cox分析表明,SDNN(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5min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及SDNNindex(5min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是心源性死亡的预测因子,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则显示SDNN≤50ms和SDANN≤40ms是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结论:HRV降低是CHF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HRV分析是否作为危险分层指标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吴俊波  杨杰 《江西医药》2014,(5):393-39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我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35例并发PTCI患者纳入PTCI组,其余144例纳入对照组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血压、血糖、颅骨骨折、脑疝(中、晚期,意识昏迷伴有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创伤性蛛网下腔出血等一般情况以及临床因素的差异,分析引起PTCI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入院GCS评分、入院低收缩压、脑疝、tSAH与重度颅脑损伤后PTCI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tSAH,低收缩压,GCS 3-5分,合并脑疝(按OR值由高至低排序)是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SAH、低收缩压、GCS 3-5分、合并脑疝(按OR值由高至低排序)是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上述因素的患者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积极预防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HF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诊断为高血压合并HF患者52例为HF组[并按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组(18例)、Ⅲ级组(21例)、Ⅳ级组(13例)],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门诊就诊单纯高血压患者65例和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50例分别为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比较3组对象入院时SUA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HF组患者SUA、LEVF值与入院时心功能分级的关系;HF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记录其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组)发生情况,比较终点事件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入院时SUA水平、LVEF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SUA、LVEF与高血压合并HF的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HF组入院时,SUA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LVEF低于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SUA、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Ⅱ级组患者入院时SUA水平低于Ⅲ、Ⅳ级组,LVEF高于Ⅲ、Ⅳ级组(P<0.05),Ⅲ级组与Ⅳ级组SUA、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入院时SUA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512,P<0.05);心功能分级与入院时SUA呈正相关关系(r=0.631,P<0.05),与入院时LVEF呈负相关关系(r=-0.792,P<0.05)。终点事件发生组入院时SUA高于未发生组,入院时LEVF低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SUA、LEVF是高血压合并HF患者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HF患者入院时SUA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有关,且SUA水平升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尿酸(SUA)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矿物质代谢紊乱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MHD合并矿物质代谢紊乱患者192例。根据患者的SUA水平分为Q1组(SUA≤363 μmol/L,47例)、Q2组(SUA 364~459 μmol/L,48例)、Q3组(SUA 460~559 μmol/L,49例)及Q4组(SUA≥560 μmol/L,48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Spearman法分析SU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比较4组患者的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SU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Q1组相比,Q2、Q3、Q4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磷(P)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Q2及Q4组白蛋白(ALB)升高(P<0.05);与Q2和Q3组相比,Q4组Scr、BUN、血P水平升高(P<0.05)。SUA与ALB、BUN、Scr、血P、血镁(Mg)呈正相关,与血钙(Ca)呈负相关(P<0.05)。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6.0(11.0,23.8)个月,发生结局事件的患者共45例(23.4%),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22例(11.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Q1组患者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较高(Log-rank χ2分别为9.707、7.912,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低ALB、低血Mg、合并CVD为MHD合并矿物质代谢紊乱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的危险因素,而较高尿酸(Q4组)为其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血Mg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为MHD合并矿物质代谢紊乱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尿酸(Q3、Q4组)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较高的SUA可以降低MHD合并矿物质代谢紊乱患者的全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无创检测心率变异性对判断其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 47例无症状或有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和病残率).结果 与心功能Ⅰ-Ⅱ级相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长期低频/高频比值(LF/HF)明显降低(P=0.009);随访6个月共发生终点事件5例.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LF/HF比值及LVEF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预测因素.结论 24 h动态长程低LF/HF比值能够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低LF/HF比值是CHF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术中血压变异性对伤后 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性横断面研究,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14年 7月至 2017年 12月期间重型颅脑损伤且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 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按照伤后 3个月 GOS预后评分分为良好组( GOS4?5分)和不良组( GOS1?3分),分析血压变异性(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平均数对预后的影响;同时纳入的因素有年龄、入院时间、 GCS评分、血糖、血乳酸、血 PH值、脑疝,一并分析它们对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分析中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非条件 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入院时间、 GCS评分、收缩压平均数、血糖、血乳酸、脑疝及收缩压标准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人年龄、血 PH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用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控制分析,脑疝、收缩压平均数、收缩压标准差 3个变量被保留入回归方程( P<0.05)进一步将发生脑疝病人行单因素及 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平均数、收缩压标准差 2个变量被保留入回归方程( P<0.05)。结论,术中收缩压标准差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伤后 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标准差越大,病人预后越差;收缩压平均数是影响病人伤后 3个月预后的保护因素,在一定的阈值内,收缩压平均数越高,病人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