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达比加群酯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VIP、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cifinder等数据库,对国内外所有达比加群酯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临床试验和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17例案例。达比加群酯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出血(47.1%)和皮疹(41.2%),且ADR多发生于2周内(78.6%)。结论使用达比加群酯时,在服药的2周内,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尽可能降低其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达比加群酯导致的出凝血异常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E)病例数据,探究其导致的出凝血异常特征,总结监测要点,提出相应风险控制建议,为安全合理应用达比加群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深圳市2013年3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怀疑药品为达比加群酯的出凝血异常ADR/E报告。结果 共纳入39例共57例次ADR/E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男女比为1.05∶1,平均年龄为71.2岁,60岁以上病例占82.05%;82.05%的病例在用药4周内出现异常;凝血障碍患者最多,占35.09%,其次为胃肠系统出血占31.58%;存在禁忌证用药、合并使用增加出血风险药物的情况;分析患者数据,当凝血酶时间(TT)检测值升高大于正常上限10倍时患者出血占比大大增加。结论 建议加强老年患者出凝血异常监测,随访至少4周,加强对患者的出血症状识别教育,非必要不联用增加出凝血风险的药物,避免禁忌证用药,TT值对于达比加群酯出血风险可能是一个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并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称"我院")达比加群酯的使用现状,为规范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国内外达比加群酯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及建议并结合药品说明书形成其临床应用合理性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同时回顾性收集2020年度入住我院并使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资料,对其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桥接转换及围手术期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978篇,最终纳入11篇形成"标准"。213例使用达比加群的患者中有56例(26.29%)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其中无适应证用药3例(1.41%),禁忌证用药1例(0.47%),用法用量不合理19例(8.92%),桥接转换不合理4例(1.88%),存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1例(1.08%),围手术期用药不合理28例(13.15%)。结论: 我院住院患者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与"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且不同科室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尤以给药频次和围手术期用药不合理最为突出。药师应及时关注达比加群酯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同时积极参与全院患者的抗凝药物管理,进一步规范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关于达比加群酯不良反应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达比加群酯致ADR的个案报道共73例;其性别分布男性44例(60.3%),女性29例(39.7%);年龄分布以70岁以上较多(59例,80.8%);多发生在用药后6个月内(60例,82.2%);达比加群酯致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50.7%)、血液系统损害(15.1%)和心血管系统损害(11.0%)多见。临床使用达比加群酯过程中应重点考量患者肾功能、年龄、体重和性别等危险因素,并重点监测和防治其ADR,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10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1-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 056例ADR报告为对象,对其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56例ADR报告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33.62%);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986例,占93.37%);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34例,占41.1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88例,占27.27%);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60例,占43.56%)。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到的90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报告中,66例1965岁患者发生ADR,占73.33%;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43例,占47.78%;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制剂41例,占49.38%,其次为抗感染药物19例,占21.1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2例,占36%);新的ADR 32例,主要为中药制剂引发;严重ADR9例,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7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731例ADR报告就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ADR因果关系评价、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9类药物,155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占首位(333例,占45.55%),其中发生ADR次数较多的药物依次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36例,占4.92%),奥硝唑注射液(26例,占3.56%),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21例,占2.87%);其次是抗肿瘤药物(61例,占8.34%)和心血管系统药物(52例,占7.11%),发生ADR次数较多的药物分别为注射用顺铂(9例,占1.23%)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9例,占2.60%);静脉用药引发ADR为426例(58.28%);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80例,占38.3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54例,占21.70%),重度ADR 23例(3.15%),其中新的、严重的ADR 6例(0.82%),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干扰素α、注射用美洛西林、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用多西他赛、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我院2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舜莉  盛垚 《中国药房》2010,(38):3624-362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25日经ADR监测中心审核的23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38例ADR中,>60岁老年患者达59例(占24.79%);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30例(占89.49%);涉及用药品种以抗微生物药为主,有161例(占62.65%);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67例(占63.74%);由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为15例(占6.30%)。结论:临床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上报的152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ADR报告中,18~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占60.53%(92例);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74.34%(113例);头孢唑林是引发ADR例数第1位的药物,占13.16%(20例);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5.66%(39例)。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6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敏  王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448-449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有关情况.方法:对2006年收集并网上直报的63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63例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44例(69.8%);ADR的器官分布与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24例(38.1%);引起ADR主要以注射给药为主,共52例(82.5%);年龄以12~55岁患者居多,占38例(60.3%).结论:ADR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化,需要加强ADR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及时调整用药,以保证安全有效的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情况,了解该药的应用现状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更好的使用达比加群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住院期间使用达比加群的患者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患者适应证、肝肾情况、凝血指标、不良反应、药物转换及合并用药情况,评价达比加群酯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结果:共收集患者247例,其中男139例(56.28%),女108例(43.72%)。年龄29~91岁,平均(72.11±29.26)岁。使用达比加群的患者中老年人有207例(83.80%),因房颤及房扑入院的患者有184例(74.49%),占比最大。患者因CrCL<30 mL·min-1禁忌使用达比加群的情况下仍使用的有10例(4.05%)。19例(7.69%)患者住院期间使用达比加群出现不良反应,出血有14例(73.68%)。服用达比加群期间进行药物转换的患者32例(12.96%)。由华法林向达比加群转换22例(68.75%),使用错误率为36.36%。由达比加群向华法林转换6例(18.75%),使用错误率为100%。合用药物中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37例(14.98%),联合使用胺碘酮16例(6.48%),临床使用期间应该加强监测。结论:达比加群临床常用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前应注意肝肾功能监测,常见不良反应为出血,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胺碘酮时多注意监护。达比加群与华法林药物转换时错误较多,是药学监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抗肿瘤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346例,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给药途径与发生时间、ADR分级与转归情况、关联性评价、报告主体等进行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占61.27%,男性患者占38.73%;年龄以45~59岁组占比最高(43.64%);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代谢类(21.21%)、铂类(20.98%)和植物来源类(20.51%);累及系统/器官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36.86%)、消化系统(16.80%);引发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5.08%);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h(37.06%);严重ADR为64例(18.50%),新的ADR为6例(1.73%)。结论:抗肿瘤药物致ADR较多且严重,应加强监测高危品种、长期用药、严重ADR、新的ADR;药师应从多方面发挥作用,注重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促进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解放军264医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6年收集整理的15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抗菌药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42.00%(63例)。150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8.00%(57例),20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占总数的4%(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占91.3%(13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2.7%(64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尤其是对老年人的ADR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克咳片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克咳片不良反应2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123例,女性患者106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15~44岁患者占比最高(54.15%);一般ADR病例报告数量最多,162例(70.74%),其次为新的一般65例(28.38%);ADR主要表现在皮肤系统,主要症状为皮疹(44.59%),其次是瘙痒(19.75%)。结论明确了克咳片ADR的特点,建议规范临床使用,修订说明书,有助于减少或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玉林市儿童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2016年玉林市各医疗机构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新的和严重的儿童ADR共402例,对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结果 >3~6岁儿童患者新的和严重的ADR发生率较高,共112例(27.86%);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途径为主,共326例(81.09%);引发新的和严重的ADR药物种类主要是抗肿瘤药物(43.53%),其次是中药及其提取物(18.4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血液系统,共167例(41.54%)。结论医疗机构应重点监测儿童用药过程中抗肿瘤药物、中药及其提取物制剂诱发的ADR,加强对儿童患者的用药监护,以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2011年所收集的45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459例ADR报告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高发于≤10岁和>60岁人群;以静脉注射居多,占87.58%;其中抗微生物药致ADR例数最多,有229例(占49.8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81例(占32.73%);一般ADR占83.66%,严重的ADR占2.83%,大多好转或治愈。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Dabigatran etexilate is an oral low-molecular-weight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dabigatran etexilate is rapidly converted to its active form, dabigatran.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of a single 150-mg dose capsule formulation of dabigatran etexilate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an open-label, 3-way crossover study, dabigatran etexilate was administered to 18 male volunteers in the fasted state,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food and with co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ton pump inhibitor, pantoprazole. In a subsequent multicenter, open-label study, 59 patients received a single dose of dabigatran etexilate, administered 1 to 3 hours follow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healthy volunteers, food had no effect on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of dabigatran etexilate, although there was reduced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for dabigatran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AUC(0-infinity). A decrease in the mean dabigatran AUC(0-infinity) (904 to 705 ng*h/mL) occurred with coadministration of pantoprazol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immediate onset of absorption was seen with the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dabigatran occurring after 6 hours. The AUC(0-24) of dabigatran was 88% of the steady-state AUC using a preliminary tablet formulation and 106% of that seen in the healthy volunteer study. Compared with healthy volunteers, the postoperative profile was flattened with delayed peak concentrations. In summary, administration of the dabigatran etexilate capsule with food has no effect on the extent of dabigatran absorption, with a moderate decrease when coadministered with pantoprazole. Adequat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dabigatran were seen with early post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abigatran etexilate capsule. Thes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confirm the suitability of this oral solid dosage form for use in future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2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22例(52.4%);中药制剂引起的ADR10例(23.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69.0%(29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6.7%(28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罗存梅 《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15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4%(3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78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6.7%(70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7.3%(71例)。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