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345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文献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的药物品种、常见临床特点及可能原因。方法:以1996~2002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Medline中有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的文摘为线索,逐篇查阅原文,按统一标准筛选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年间符合筛选标准的113篇文献中报告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肾损害345例,共涉及16种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占321例,达93.04%,主要为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和头孢地嗪;青霉素类仅24例,占6.96%,常见为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肾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286例),以头孢菌素类所致为主(98.60%)。其次为急性肾衰竭52例,青霉素类所占比例较高(66.67%)。本文分别对头孢菌素美争青霉素类所致的血尿和急性肾衰竭临床特点、药物致病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结论:合理用药、适时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变化应可减少或避免融内酰胺类抗生素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儿科1994~2006年临床报告的179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方法:179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378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179/378)。涉及青霉素类112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67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4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146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23例(占12.85%),中度147例(占82.12%),重度9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病情况。方法:调查儿科住院患儿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AAD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至AAD 85例,其中由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55例(64.7%),第一代头孢菌素与广谱青霉素次之。各组AAD发病时间、腹泻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AAD较常见,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AAD的腹泻程度重于青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引起的AA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为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变态反应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引起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占40.48%,头孢菌素类占59.52%。结论临床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十分关键,同时治疗时要多注意观察、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结果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及依据。方法:分别统计某综合医院检验科细菌室药敏试验检出菌对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试验结果和15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频度(DDDs),结合药敏结果及DDDs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青霉素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制剂,碳青霉烯类等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舒他西林的用药频度(DDDs)分别列1-4倍。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不合理应用,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2003-2005年长江流域6城市β-内酰胺类药物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长江流域6城市157家医院2003—2005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利用情况。方法:对入网医院目前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品种,从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两方面进行排序。结果:2005年6城市β-内酰胺类用药总额已达19.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15.7%,其中头孢菌素类用药总额3年中均占2/3以上。在用药金额排名榜中,位居前列的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等。DDDs排名则显示,青霉素类的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是长江流域抗感染治疗中临床选择频率最高的品种。结论:在当前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谱广、作用强、使用方便、耐药性低,同时毒性小、ADR发生率低的药品已经成为临床医生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176例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监测分析上海市长宁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1~12月发生在我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17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6种,排前3位的是青霉素、头孢拉定和头孢唑林。不良反应累及人体的9个系统,比例最高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结论:应关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皮试阴性后出现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患者2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皮试阴性后出现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从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发生及缓解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皮试阴性后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不低于1‰~4‰,1~9岁年龄段患者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1.1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迟发型变态反应出现时间越晚,患者变态反应的预后时间可能越长;β-内酰胺类有过敏史的患者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的风险较高。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皮试阴性后出现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其易发人群和变态反应发生时间等存在不确定性,医务人员应注意监测,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的联用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联用药物与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住院患者64例,并随机选择未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同期住院患者300例和皮试阳性患者150例作为平行对照组,对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联用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26%;使用易导致皮试假阴性药物在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中占比75.00%,在未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者中占比19. 67%,在皮试阳性的患者中占比8.67%。结论:联用易导致皮试假阴性的药品可能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相关,临床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非速发性过敏反应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类,所引发的过敏反应可以根据末次服药时间与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之间的间隔划分为速发型和非速发型过敏反应。前者在用药后1h内发生过敏,临床表现通常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鼻炎、过敏性休克等。非速发型过敏反应则发生于用药1h以后,主要的过敏症状为斑状丘疹或麻疹样皮疹。此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引起延迟表现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剥落性皮肤炎,急性广泛性发疹性脓胞症,严重者表现为史蒂芬强森症候群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相似文献   

11.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文杰  李慧 《中国药业》2006,15(16):41-42
目的 了解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集的经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很可能的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抗感染药物共涉及12类,引起ADR136例,其中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占28.68%,头孢菌素类占23.53%)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15.44%)、中药注射剂(8.82%)、大环内酯类(8.09%)。ADR类型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腹腔感染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方法:抽查我院2014年1~7月份腹腔感染出院患者病历共220份,对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0份病历均使用了抗菌药,共涉及10类24种:单一用药92例(占41.8%),二联用药126例(占57.3%),三联用药2例(占0.91%)。应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含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使用率最高;其次为青霉素类(含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排在第三位的是硝基咪唑类。以两联用药为主,联用类别主要为β-内酰胺类联合硝基咪唑类及β-内酰胺类联合喹诺酮类。平均用药时间5.57 d。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病例有47例,检出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结论:我院腹腔感染患者抗菌药应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联合用药不合理、疗程超长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青霉素皮试阴性组,青霉素皮试后第一次使用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头孢菌素(0.0%)显着低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6.9%)(P=0.02泊松异质性检验)。头孢菌素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P=0.005泊松异质性检验)的第一次青霉素皮试后,盘尼西林皮肤测试组的测试后的药物不良反应显着减少。无论是整体的第一次青霉素皮试曝光头孢菌素,人数一直低于预期,但并不总是明显,所以青霉素皮试结果的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5.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病原特点、耐药情况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该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K-B法检测该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因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颅脑创伤患者而引发医院感染的353株致病菌的耐药性,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5株(24.08%),肺炎克雷伯杆菌75株(21.25%),大肠埃希杆菌53株(15.01%),绿脓假单胞菌44株(12.46%),鲍氏不动杆菌40株(11.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对利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及磷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5%、15.8%和20.5%;革兰阴性菌除了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低外(10.5%~56%),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均较高(66.7%~98.1%);除鲍氏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较高(66.7%)外,其他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均较高(2.5%~40%);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较其他3种革兰阴性菌低(21.3%);近年铜绿假单孢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也在逐年增高(33.3%~35%)。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应引起重视,提高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水平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丁惠萍  黄平 《中国药事》1997,11(1):69-70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分析丁惠萍黄平(湖南省肿瘤医院410006)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以青霉素类最为严重,发生率为0.7%~10%,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青霉素的10%~30%[1],与青霉素呈现不完全的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和皮肤敏感试验(简称皮试)国内外现状,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现应用的44个品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品说明书,对其中的皮试警示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同时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共识对当前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结果 我院目前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44个品规的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要求用药前皮试的有青霉素类药物9个品规,头孢菌素类1个品规,占22.72%,建议皮试有口服青霉素类1个品规、注射用头孢菌素类3个品规,占9%,其余的青霉素类2个品规、头孢菌素类25个品规、碳青霉素类3个品规,共30个品规未注明皮试要求,占68.18%,明确列出皮试方法的仅有注射用青霉素钠1个品规;目前青霉素类的致敏机制非常清楚,和皮试方法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而头孢菌素类的皮试必要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无意义,而且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统一的行业标准。结论 为降低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风险,建议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和结合患者的过敏史等综合情况考虑是否进行皮试,全程严密观察并且做好防范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上海医科大学抗生素研究所(200093)张永信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类抗生素。其分子中都具有β-内酰胺环共同的结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β一内酰胺类都属于该类品种。主要特点为:属于繁殖期杀菌剂;毒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β-内酰胺类药物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不良反应"等关键词对1987年~201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β-内酰胺类药物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43篇文献中报道的65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β-内酰胺类药物共涉及16个品种,其中报道最多的是青霉素,其次为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心律失常为最多(73.85%);其次为急性心力衰竭(23.08%);不良反应多呈速发型,尤其多发于用药10min以内(53.85%)。结论应重视β-内酰胺类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3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18例,B型不良反应11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9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5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