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锁骨下和股静脉较两种深静脉置管术的难易程度及其主要的并发症。方法选择ICU内需做深静脉置管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A组)150例,股静脉(B组)150例,通过比较2组的穿刺的成功率及其主要并发症等指标,从而明确两个部位穿刺的优缺点。结果股静脉穿刺组成功率高,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锁骨下置管并发导管移位、气胸最高(P<0.05),而股静脉置管并发误入动脉,感染,及堵管较高(P<0.05)。导管脱出并发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种置管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操作者可以根据置管的目的,患者情况以及个人对两种置管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合理选择置管方法,减少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深静脉置管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ICU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深静脉置管患者125例,对其采用颈内静脉置管(7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5例)、股静脉置管(9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16例)方式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对比。结果 4种不同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1,P<0.01),其中PICC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PICC置管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6.048、8.466,P=0.028、0.014、0.004),其中股静脉置管组发生率最高,颈内静脉置管组次之,PICC置管组最低。结论 4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在无禁忌证和血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首选PICC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5.
乔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20-121
目的探讨三种深静脉置管的方法及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61例深静脉置管病例,对穿刺方法、成功率、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为98.6%,其次是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分别为95.0%和86.9%。误穿动脉发生率,股静脉穿刺最高为11.7%,其次是颈内静脉穿刺5.7%,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低为3.9%。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对比颈内静脉更易发生气胸、血胸。股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8%.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静内静脉穿刺置管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安全、可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穿刺过程的配合能力选择适当的置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较佳途径.方法 将9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E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Ⅰ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S组),记录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组穿刺置管的穿刺完成时间比Ⅰ组和S组穿刺要短(P<0.01)、并发症少(P<0.05).E组穿刺和Ⅰ组穿刺比S组穿刺的置管完成时间长(P<0.01).三种穿刺的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成功率无差异(P>0.05).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穿刺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给予肾上腺素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6例心肺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组和外周静脉组,两组均给予肾上腺素。比较两组初期和远期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外周静脉组(P〈0.05);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组的早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组(P〈0.05);复苏药物肾上腺素的用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紧急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通过该中心静脉通道给复苏药能迅速恢复自主循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快速置管。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患者148例,单盲区组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74例,分别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和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24%,二次穿刺置管5例均成功,总成功率100%;传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78.40%,二次穿刺置管15例成功,总成功率98.67%,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置管时间改良组(25.5±2.5)min,传统组(27.4±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平均留管时间均为1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定位快捷方便,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n=72),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n=54),对置管成功率和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0.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94-129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68例股静脉置管,135例PICC置管,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总并发症率比较,PICC组与股静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组高于股静脉置管组(P<0.05);两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于股静脉组。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介入手术的外周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介入手术血管穿刺成功率及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190例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中行血管穿刺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股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53%,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93%。②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组(7.85%)较股静脉组(0.42%)、颈内静脉组(0.15%)、锁骨下静脉组(0.22%)为高(P<0.05)。③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静脉组、颈内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介入手术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经皮股动脉穿刺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大多数经内科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端坐位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治疗采取PICC置管且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者104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平卧位复位;观察组患者选择端坐位复位。结果观察组患者复位的成功率为98.08%(51/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23%(4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坐位对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复位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及股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将124例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股静脉置管组76例,颈内静脉置管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分别为(41.81±10.96)d、(17.17±4.83)次、(230.94±20.33)mL/min及1.48±0.16,显著高于股静脉置管组的(27.09±9.77)d、(10.46±4.13)次、(215.46±28.07)mL/min及1.18±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静脉置管组感染、栓塞及穿刺并发症分别为34.2%、26.3%及18.4%,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的8.3%、6.3%及10.4%。结论对比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4.
黄思凤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91-1292
目的:比较股静脉与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50例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为两组:颈内静脉组31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颈内静脉;股静脉组19例,将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于股静脉。观察两组患者导管使用寿命、并发症、透析血流量及Kt/V值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导管使用寿命为(387±101)天,而股静脉组为(210±8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透析血流量与Kt/V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双腔导管是较好的血管通路,颈内静脉优于股静脉。  相似文献   

15.
185例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PICC导管使用时间。方法总结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185例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结果穿刺成功182例,成功率为98.38%。一次穿刺置管152例,二次穿刺置管17例,三次穿刺置管13例。166例好转或治愈出院拔管,7例放弃治疗拔管,1例感染拔管,2例堵管拔管,1例导管脱出拔管,1例出现静脉炎拔管,2例导管断裂拔管,2例导管移位拔管。最长保留时间46d,最短保留时间1d(堵管),平均20.13d。经摄取胸片确认导管顶端位置:173例位于右上腔静脉,5例位于锁骨下静脉,2例位于右心房,2例位于颈静脉。结论PICC导管为输液治疗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通道,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避免了高渗药物对患儿血管的刺激,减轻了恶性刺激对患儿心灵的创伤和护理工作量。而对PICC导管的正确护理,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临床护士应该熟练掌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经腋静脉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97例VLBWI,其中65例经贵要静脉、32例经腋静脉留置PICC。置管时观察患儿心率、呼吸情况。观察并记录PICC导管穿刺的难易程度、是否一次成功,记录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异位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对两种穿刺途径的PICC置管效果进行对照和统计分析。结果:留置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两组穿刺时的问题、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留置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LBWI经腋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难易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经贵要静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时,选择腋静脉留置PIC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