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及亚安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对临床分离的34株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用肉汤渐进稀释法进行诱导,K-B法筛选,E-TEST法检测菌株的MIC。结果经头孢曲松诱导后,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耐药。其余四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敏感性影响不明显。结论各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不同。在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具有高抗菌活性、低选择能力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ESBLs、AmpC酶的产生、AmpC酶的基因型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方法采用VITEK-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ESBLs检测及药敏试验按CLSI推荐的双纸片确证法和K-B纸片扩散法;AmpC酶检测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疑产阳性菌株,再经三维试验确诊;PCR扩增DHA结构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和AmpC酶总检出率分别为40.8%和38.2%,其中,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和同产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19.7%、26.3%和14.5%;26株三维试验阳性菌株PCR扩增出23株DHA-1型酶基因;药敏试验显示: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耐药现象在同产AmpC酶和ESBLs菌株中更为严重,产酶株和非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和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AmpC酶基因型以DHA-1型为主要流行株;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呈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3.
小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分析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敏 《海峡药学》2008,20(10):117-118
目的 探讨患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11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方法 检测ESBLs和AmpC酶.采用外膜蛋白图谱,紫外吸收法测定OprD2含量.采用Etest试验观察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以研究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果 11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中检出单产ESBLs 4株,单产AmpC酶3株,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1株.耐药株OprD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组(P<0.01).有27.3%菌株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论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产生、OprD2的减少及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是我院住院患儿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质粒介导AmpC酶(pAmpC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2012~201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监测网内的34所医院报送的临床分离的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提取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AmpC酶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呼吸内科(30.77%)及重症监护病房(24.04%),标本来源以痰液、尿液最多。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DHA-1基因阳性,1株ACT-1基因阳性。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株转移接合成功。这3株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提高了8~128倍。结论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携带有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的菌株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AmpC基因诱导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京明  成炜  蒋捍东 《中国医药》2009,4(9):641-643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酶基因AmpC在浮游和生物膜状态下的表达差异。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抗生素诱导浮游菌和生物膜菌AmpC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PA01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抗生素诱导前,PAO1浮游菌和生物膜菌的AmpC基因表达均较低,诱导后AmpC基因表达均明显上调。运用产最大AmpC酶活性浓度的抗生素诱导后,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诱导的生物膜菌的AmpC基因表达量高于其诱导的浮游菌。在浮游和生物膜状态下,亚胺培南诱导PAO1的AmpC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头孢他啶。结论生物膜PA较浮游茵更易被诱导产生AmpC酶,亚胺培南的诱导能力高于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6.
阴沟肠杆菌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诱导性产AmpC酶菌株和组成性高产AmpC酶菌株的发生率.方法用标准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对106株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筛选,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或氨曲南耐药或中介则为初筛阳性,阳性菌株全部进行酶粗提物三维试验和等电聚焦电泳,以进一步对产酶情况进行分析.全部初筛阴性菌株和初筛阳性而三维试验阴性菌株均进行AmpC酶诱导定性试验,以检出其中的诱导性产AmpC霉酶菌株.结果106株阴沟肠杆菌中,42株(39.6%)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或氨曲南耐药或中介,31株(29.2%)组成性高产AmpC酶,68株(64.2%)诱导性产AmpC酶.高产AmpC酶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标本(64.5%)、各种外科感染标本(19.4%)和尿标本(9.7%),其中,痰标本中高产AmpC酶菌株所占比例最高(37.0%).结论在我国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由AmpC酶介导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问题已经较为严重,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产AmpC酶菌株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耐药性及ampC结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探讨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性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产AmpC酶株的筛选,用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结合PCR法检测AmpC酶.并测定产AmpC酶菌株对9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对3株高度耐药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结构基因和1株敏感菌进行PCR扩增并对产物序列进行分析,测序的菌株与E。cloacae p99进行核苷酸序列比较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株的检出率为24.6%。产AmpC酶菌株多呈多重耐药,产AmpC酶耐药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由高至低为头孢西丁、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阴沟肠杆菌耐药株ampC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E.cloacae p99的同源性为9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仅Ala-58→Pro发生点突变。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细菌检出率较高。产AmpC酶细菌多呈多重耐药,亚胺培南是治疗产AmpC酶细菌感染的较可靠的药物。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之一,其ampC结构基因突变可能与其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的产生情况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选药参考。方法应用VITEK-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按NCCLS推荐的确证试验测定ESBLs和K-B纸片法测定药敏结果;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疑产AmpC酶阳性菌株,并用酶粗提物进行三维试验确证产AmpC酶菌株。结果 29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为19.73%,经三维试验确证产AmpC酶15株,阳性率5.02%,15株产AmpC酶阳性菌株均为ESBLs阳性菌株。产AmpC酶阳性菌株与AmpC酶阴性菌株药敏结果显示:前者大多对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棒酸、头孢噻肟/棒酸耐药,而后者大多对上述药物敏感,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者大多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敏感。结论台州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产AmpC酶细菌呈多重耐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等是治疗产AmpC酶细菌感染的较可靠药物。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深圳市人民医院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特点和耐药特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110株.提取菌株的质粒DNA,采用多重PCR法检测AmpC酶基因,并应用DNA测序确定AmpC酶的基因型;用K-B法对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10株对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中,13株(11.8%)AmpC酶基因扩增阳性,测序结果显示12株为DHA-1,1株为CMY-2.AmpC酶基因阳性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对其它大多数药物敏感性较低.结论 该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主要为DHA-1型,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23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后,再进行改良三维实验对多重耐药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 在体外药敏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14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环丙沙星(60.6%)、加替沙星(58.1%)、阿米卡星(43.6%)、左氧氟沙星(53.4%);其次是亚胺培南(56.4%)、头孢他啶(49.2%)、头孢哌酮/舒巴坦(40.7%).三维实验结果显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8株(25.0%),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菌7株(21.8%),同时产ESBLs+AmpC酶菌4株(12.5%).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实验检测产金属酶菌5株(15.6%).结论 产ESBLs、高产AmpCβ2内酰胺酶和(或)碳青酶烯酶是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变化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抗生素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在患者呼吸道内耐药性的动态改变.方法 以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下呼吸道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为对象,E-test检测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水解实验检测目标菌的β-内酰胺酶表型特征;普通PCR检测ESBL、AmpC、碳青霉烯水解酶、膜孔蛋白OprD2等耐药基因;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菌的AmpC和OprD2的表达情况.结果 筛查到1例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3次入院、下呼吸道分离的属同一克隆的9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提示细菌的药敏谱存在由单一耐药逐渐转化为泛耐药的模式.三维水解实验显示,5株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高产AmpC酶.所有9株菌的ampC和oprD2基因都为阳性,碳青霉烯水解酶均为阴性.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ampC基因表达量是单一耐药株的1.7~18.7倍;亚胺培南耐药株的oprD2表达量则是敏感株的1/10~1/2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治疗过程中可获得耐药性,其中ampC高表达和oprD2表达下降是导致细菌对亚胺培南、广谱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尝试建立易于操作、适合临床应用的检测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方法.方法在标准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纸片上分别附加0、10μg、20μg、30μg、40μg、50μg氯唑西林,按标准纸片扩散试验程序分别测定未附加氯唑西林时和附加氯唑西林后上述纸片对108株受试菌的抑菌环直径,根据氯唑西林对4种抗生素的增效作用判断受试菌是否高产AmpC酶,检测结果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三维试验证实,在108株阴沟肠杆菌中,高产AmpC酶菌株32株,非高产AmpC酶菌株76株.以50μg氯唑西林为酶抑制剂时,如果分别考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做为药敏指示剂时的检测结果,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90.6%(29/32)、68.8%(22/32)、65.6%(21/32)、59.4%(19/32);如果同时考虑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做为药敏指示剂时的检测结果,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的阳性率达到了100%(32/32).同样条件下,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76株非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未发现假阳性菌株.结论以50μg氯唑西林为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做为药敏指示剂,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可以替代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特异性地检出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而且操作简便,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工法及法国生物梅里埃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检测,改良三维试验、协同法分别对细菌ESBLs酶、AmpC酶、金属酶进行检测,根据CLSI标准进行判读。结果临床标本主要以痰标本为主,分离率为71.1%,其次是伤口分泌物和脓汁,9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C酶47株(48.5%),单产ESBLs酶菌株21株(21.6%),同时产ESBLs酶和AmpC酶菌株16株(16.4%),产金属酶的菌株9株(9.28%),产AmpC酶菌株检出率最高。讨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产AmpC酶为主,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美国DADE产MicroScan AutoScan—4型微生物分析仪及其NC21鉴定板检测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符合NCCLS标准的Version 22分析软件对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β-内酰胺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达62.6%—80.0%之间,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次之,而其他头孢菌素敏感性低下;(2)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两者115株(89.8%),在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菌株中,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氨曲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出现率为64.3%—86.1%;(3)产诱导型β-内酰胺两株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不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株,而氨苄西林/舒巴坦、SMZ/TMP的敏感性则完全相反(P<0.05或0.005)。结论 本地区抗生素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率较高,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氨曲南是强诱导剂,对于产酶菌株可选择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或联合使用耐酶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大肠埃希菌AmpC酶及ESBLs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03年1~12月分离191株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揭示其主要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对191株大肠埃希菌分别进行AmpC和ESBLs测定。结果大肠埃希菌单产AmpC酶、ESBLs、同时产AmpC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1.1%、23.0%、2.6%。产酶菌株(单产AmpC酶、ESBLs及同时产AmpC酶+ESBLs)对1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只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与其产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关系.方法 收集并鉴定PA临床分离株,采用头孢西丁敏感试验对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初筛.运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检测头孢菌素类与碳素霉烯类抗生素对PA筛选菌株的抗菌活性.采用三维确认试验检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产生AmpC酶的情况.结果 PA筛选菌株对头孢呋肟钠(CXM)、头孢噻甲羧肟(CAZ)、头孢噻肟钠(CTX)、头孢哌酮钠(CFP)及盐酸头孢吡肟(FEP)的耐药率分别为100%、36.3%、63.6%、54.5%、22.7%;对亚胺培南(IPM)、帕尼培南(ETP)、美罗培南(MEM)的耐药率分别为40.9%、45.0%、18.1%,部分菌株对所有试验用药均耐药.IPM、ETP、MEM对PA筛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19 μg/ml,且各试药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值与MIC值相差较大,约36.0%菌株的MBC是MIC的16~32倍.约22.6%菌株检测出产生AmpC酶.结论 我市医院近半年来收集的PA对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FE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临床用碳青毒烯类抗生素MEM的敏感性明显高于IPM与ETP,但有较大比例的耐药菌株出现;部分菌株耐药性形成可能与其产生AmpC酶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23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后,再进行改良三维实验对多重耐药菌所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结果在体外药敏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14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环丙沙星(60.6%)、加替沙星(58.1%)、阿米卡星(43.6%)、左氧氟沙星(53.4%);其次是亚胺培南(56.4%)、头孢他啶(49.2%)、头孢哌酮/舒巴坦(40.7%)。三维实验结果显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8株(25.0%),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菌7株(21.8%),同时产ESBLs+AmpC酶菌4株(12.5%)。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实验检测产金属酶菌5株(15.6%)。结论产ESBLs、高产AmpCβ2内酰胺酶和(或)碳青酶烯酶是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情况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62株。K-B法对13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头孢西丁(FOX)耐药性进行初步筛选;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PCR对产酶菌株AmpC结构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62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FOX的初筛阳性菌有22株;其中17株检测到AmpC基因,并且8株细菌三维实验阳性。结论产AmpC酶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非产酶菌株明显增高。治疗产AmpC酶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以亚胺培南或头孢吡肟为首选,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曹奇峰 《医药导报》2008,27(8):921-922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取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35株(对亚胺培南耐药21株,对亚胺培南敏感14株)。采用外膜蛋白图谱,对其外膜蛋白OprD2进行SDS PAGE分析。同时进行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组(P<0.01),且检出产ESBLs 9株,AmpC酶5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2株。结论OprD2减少及产生ESBLs和AmpC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祎萍  罗利飞 《海峡药学》2011,23(2):154-156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机制探讨。方法选择下呼吸道标本中培养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5株,从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胞菌素酶(AmpC酶)的产生状况方面来检测其耐药机制。结果 4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34株对亚胺培南敏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酯酶6株(14.6%);检出产ESBLs10株(24.4%),产AmpC酶6株(14.6%),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3株(7.3%)。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是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能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