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 :总结外伤性脾破裂施行保留脾脏手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8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 ,保留脾脏的术式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脾破裂分级 :Ⅰ级 8例 ,Ⅱ级 17例 ,Ⅲ级 3例。术式 :明胶海绵加凝血酶或ZT胶粘合止血 4例 ,缝合修补加明胶海绵、凝血酶、ZT胶粘合等止血 2 4例 ,其中 4例同时作部分脾切除术。除 1例因重度脑挫裂伤死于呼吸衰竭外 ,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无 1例因术后出血而再次手术 ,术后 1~ 3个月复查B超显示 ,脾脏形态、大小、血流均未见异常。结论 :只要正确掌握保留脾脏手术的适应证 ,外伤性脾破裂首选保留脾脏术式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1981年以来155例外伤性脾破裂术中采取镍脾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155例通过保脾手术方式均成功,保留了脾脏生理功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脾外伤程度,选择多种保脾手术方式,改进手术技巧,最大限度的保留脾脏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脾破裂7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英杰 《中外医疗》2009,28(27):51-5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外科2004年12月至2009年1月收治75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死亡3例,1例系严重性脑挫裂伤,1例系迟发性脾破裂,1例合并骨盆多发性骨折和四肢多发骨折休克。手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24例,其中发热18例,肠梗阻3例,肺炎2例,脾窝积液1例,经B超定位穿刺抽液。无隔下脓肿、术后腹腔内再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治疗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处理外伤性脾破裂时,须坚持"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可酌情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保留脾脏,以尽量保留脾脏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年1月-2002年6月间所收治的保脾手术治疗的23个外伤性脾破理解病人的临床资料。脾脏损伤程度为:I组5例,Ⅱ级12例,Ⅲ级6例。12例病人入院时合并休克。8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行脾修补术11例,不规则脾切除7例,规则性脾切除5例。结果:术一并发膈 下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胸腔积液3例。本组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有选择地施行脾修补及部分脾切除等保脾手术疗效肯定,安全可行,对控制伤脾出血和保留脾脏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常汉峰  张治武 《吉林医学》2014,(23):5192-5192
目的:为外伤性脾破裂探寻一种快速的止血、又能保存部分脾脏功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因外伤性脾破裂接受保留脾结肠韧带脾下极的脾切除手术的患者80例,术后进行B超复查、免疫指标(C3、C4、IgM、IgA、IgG)的测定。结果:脾破裂保脾手术后的2~4周,80例患者保留脾下极血供良好,全部存活;术后半年~1年内,65例患者的B超复查结果为脾下极呈代偿增大,脾脏大小(3~4.6 cm)×(4.3~7.4 cm);术后2年后,31例患者B超结果为脾下极呈代偿增大,脾脏大小(4.2~7.2 cm)×(6.3~9.2cm);免疫检测指标变化情况均在可控范围内。结论:保留脾结肠韧带脾下极的脾切除术治疗脾外伤手术不影响抢救止血,保留脾功能效果确切且手术安全可行,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临床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2013年3月期间经治疗的6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非手术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60例,其中脾修复2例,脾部分切除手术1例,脾切除手术57例(其中脾切除后行自体脾片大网膜移植术10例)。结果:2例脾破裂患者术后因合并严重颅脑损伤和严重复合伤死亡,其余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脾破裂的治疗应根据脾脏解剖生理特点、患者个体情况及脾破裂的类型而定,必要时采取联合多种方式保脾。在临床手术时,应根据术中脾损伤探查情况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去选择手术方式,如果伤情允许术中尽量保留脾脏。对不能保脾的伤者可行脾片移植术以保术后患者有良好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5例,手术治疗患者中保脾治疗15例,脾切除术40例。1例患者死于脾破裂合并肝破裂及脑干出血,1例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5个月~4年,无继发性出血及暴发性感染发生,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明确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中应遵循"救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处理外伤性脾破裂时可以酌情采取手术治疗保留脾脏,以尽量保留脾脏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破裂保留脾脏的指证和手术方式。方法:总结分析自2007年7月~2013年7月51例因各种原因致脾破裂,术中采取保脾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均保睥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术中根据脾破裂程度,采取缝合、压迫,结合医用生物胶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保留脾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避免免疫功能下降和继发感染的发生,在小儿外伤性脾破裂时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方法采用选择性保脾术治疗16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Ⅰ度伤8例、Ⅱ度伤5例、Ⅲ度伤3例,其巾1例合并有左膈肌破裂。结果本组16例保脾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结果,疗效满意。结论在外伤性脾破裂行保脾术中必须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手术成功的关健在于适当掌握手术适应征和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脾破裂行保留脾脏修补止血10例,均获有效止血,全脾切除2例,获止血2例,患者术后再无出血,鉴于脾脏在机体免疫方面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对脾破裂的手术治疗,尤其是青少年病人尽量保留脾脏行修补术,用明胶海绵压迫堵塞加缝合法治疗脾破裂,此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之历史沿革,提出"脾即胰"说;阐明脾主运化的内涵应以升清散精、主司气化为主,助胃化物为辅,旨在将脾主运化与脾(胰)的实体解剖学研究及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机结合,这对于全面认识中医藏象脾的生理功能,深化脾主运化理论,丰富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各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属中医"未病"范畴,是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气机运动失常的结果。脾气受损,脾胃功能紊乱是亚健康必然出现的病理环节,也是由亚健康状态向病态发展的中心环节。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是指导亚健康防治的重要指导原则。从脾调治亚健康的治疗策略应包括:顾护脾胃生理,调畅脾胃气机,重视升清降浊,祛除脾胃病邪。提出"应重视非药物之健脾疗法、药物疗法以简便易行、注重健脾助运为原则以及从脾调治亚健康的注意点"等从脾调治亚健康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现一般认为导致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文章结合临床和古代文献资料,从脾虚浅述崩漏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则。  相似文献   

15.
脾主统血理论的提出与确立 ,是脾藏生理的重大发现 ,脾藏的这一功能 ,从认识到实践得到历代医家的验证与认同 ,本文从脾气与统血、生血与统血、气机与统血 3个方面 ,对脾主统血的机理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88例(男41、女47)胎儿的脾脏进行观察,脾形态分三型,出现脾切迹258个,平均每个脾2.93个(0~10);出现副脾7例;分叶脾11例。对脾的长、宽、厚、体积和重量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别差鼻无显著性(P>0.05),并求出了脾的体积与重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脾脏创伤的 CT征象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笔者分析了 30例脾创伤病人的 CT资料 ,其中男 2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38岁 ,CT平扫 8例 ,平扫加增强 2 2例。结果 :12例呈“新月形改变”,6例呈线形低密度影 ,6例为类圆形低密度影 ,6例表现为“前哨血凝块”征象 ,2 2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 2 0例表现为血肿密度较正常脾实质强化密度低 ,2例显示血肿密度与主动脉密度相同。结论 :CT能准确地显示脾脏创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肺纤维化作为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通过探讨脾与肺纤维化的相关性,我们可以了解到,睥属土,为肺之母,二者相生相及,一主气,一统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脾脏虚弱,则气血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肺纤维化时,我们应当重视健脾。脾脏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输布有力,肺脏得以濡养,奏复肺清宣治节之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和脾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部良性病变或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我院1996年1月~2009年3月试行保留脾脏及脾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治疗胰体尾部良性病变或损伤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胰体尾外伤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3例。假性囊肿1例。结果:全组13例患者中11例成功,无腹腔感染,无脾梗死或脾脓肿;术后胰漏2例,经腹腔引流1个月痊愈。术后2周、2个月复查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血糖正常,IgM、IgG、IgA正常。腹部彩超脾脏外形、大小正常,内部回声均匀。脾脏动静脉血流正常。结论:保留脾脏和脾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良性病变或损伤是安全可行的,可保留脾脏的抗肿瘤、抗感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大包穴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足太阴脾之络,名曰公孙,即从公孙穴处,由足太阴经脉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一寸(公孙)处分出后,走向足阳明经脉;另一支则沿同名经脉浅层上行直络于肠胃。十五络脉既有脾之大络,又有足太阴脾之络,本文通过分析脾之大络与脾之络的关系,分析其临床运用,为临床诊断治疗脾胃疾病及全身痛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