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观察HBV与AFB1诱发树Qu肝细胞癌(HCC)病变过程中有病变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灶GGT阳性灶)、胰岛性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发生情况,探讨HCC发生的可能机制。实验动物分4组,A组:HBV阳性和摄入AFB1;B组:HBV阳性组;C组:摄入AFB1;D组:空白对照。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活检组织,结果:(1)肝癌前病变GGT阳性灶在呼实验组不仅灶数量,而且灶大小均明显高于窑  相似文献   

2.
研究广西肝癌(HCC)高发区居民饮用塘水致大鼠HCC作用。实验采用黄曲霉毒素B1(AFB1)致大鼠肝癌模型,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注射AFB1;C组饲0.2%塘水浓缩物;D组注射AFB1和饲0.2%塘水浓缩物,检测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灶(GGT阳性灶)和HCC发生情况。GGT阳性灶用电脑图像分析系统统计平面及立体指标。结果:D组GGT阳性灶发生最多,HCC发生率最高(42.1%);C组GGT阳性灶比空白组多且大(P<0.05),但远少于B组(P<0.01);B组HCC发生率为23.8%,A、C两组无HCC发生。提示:广西肝癌高发区饮用塘水中存在与HCC发生相关的致癌或促癌物质,其作用弱于AFB1,暴露于AFB1同时饮用塘水可能增加罹患HCC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病因如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或)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Qu肝细胞癌(HCC)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动态变化。方法 成年树Qu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4组。各组动物定期肝活检;存活动物于实验160周时处死。各次活检以及处死的动物肝组织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IGF-Ⅱ蛋白表达的检测,并辅以常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19例梗阻性黄疸(A)组和10例单纯胆囊结石(B)组的IL—2、C-3、C-4和PVBF水平变化,并对A组中BTP、PVBF与IL—2、C-3、C-4关系进行分析。A组根据阻塞性质分为A-1组(恶性梗阻)和A-2组(良性梗阻)。结果显示A-1组TB、BTP显著高于A-2组(P<0.01);A-1、A-2、B组IL—2、C-3、C-4、PVBF方差分析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除A-2与B组C-3外(P>0.05);TB、BTP与IL—2、C-3相关分析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PVBF与IL—2、C-3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结果表明梗阻性黄疸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可能由于肝脏活性的巨噬细胞功能降低和抑制性巨噬细胞被活化,导致淋巴细胞活化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CP、PreC和C区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热点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关系。【方法】 选取血清HBsAg阳性且HBV DNA定量>1000U/mL的孕妇,以所分娩的新生儿是否发生免疫失败和孕妇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将孕妇分为免疫失败组(19例)和对照1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 × 107 U/mL,48例)、对照2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 × 107 U/mL,38例)。对3组孕妇血中HBV进行BCP/PreC/C区基因PCR扩增和测序,比较3组的突变率和突变位点的不同。【结果】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HBVDNA定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均大于对照2组(P < 0.05);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低于对照2组(P < 0.05)。突变热点ntA1762T、ntG1764A、ntG1896A在3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与HBV DNA定量有关,但未见其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有明显相关性;也未见tA1762T、ntG1764A、ntG1896A等突变热点与免疫失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江建宁  周桂英 《广西医学》1998,20(6):1005-1008
对374乙型肝患者血清用地高辛探针法检测HBV-DNA;用酶联法检测HBeAg、抗HBe、HBcAg、抗HBc-IgM。结果:HBV-DNA与HBeAg、抗HBeAg、抗HBe无明显相关(P〉0.05),与HBcAg、抗HBC-IgM呈正相关关系(r=0.18-0.2,P〈0.01);HBeAg组与抗HBe组HBV-DN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以HBV-DNA为标准评价HBeAg、HB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活性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PEI-CELLULOSE薄板层析法。结果:(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5AS基础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2)IFNα治疗结束后HCVRNA持续阳性的病人2-5AS基础水平比HCVRNA转阴的病人要高(P<0.05);(3)IFNα治疗效果较好,HCVRNA转阴的病人2-5AS水平在用药后24h比HCVRNA未转阴的病人上升得更高(P<0.01);(4)用药后1个月2~5AS水平与IFNα治疗效果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5AS可以作为评价干扰素治疗效果的1个机体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免疫法检测104例慢性肝病和164例献血员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8.3%(19/104)、1.8%(3/164);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13例。HBV/HCV双重感染组(B组)与单纯丙型肝炎组(A组)谷丙转氨酶(ALT)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C组)ALT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间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文结果表明:HBV/HCV双重感染可加重肝脏损害,多数病例未见HBV与HCV干扰现象;正常人群也存在丙型肝炎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国产干扰素(α1b-IFN)对慢性乙型肝炎(CBH)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差异方法对46例CBH与39例CHC患者分别采取用α1b-IFN300万U隔日一次,疗程3mo,同时设立对照组CBH57例,CHC33例,于治疗前、治疗后8wk、治疗结束及治疗后0.5a采血清测HBsAg、HBeAgHBV、DNA、HCV、RNA并动态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结果对CBH及CHC的ALT复常效果皆优于对照组,并且IFN对CHC疗效优于CBH(P<0.05),IFN对HBsAg、HBeAg阴转疗效皆不明显(P<0.05),但对HBV.DNA阴转疗效明显(P<0.05),对HCV.RNA阴转有明显疗效(P<0.01),并且IFN对HCV.RNA阴转疗效明显优于HBV.DNA(P<0.05)结论提示IFN对CHC疗效优于CBH。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60例HCC,癌旁肝组织和47例肝硬变组织中HBsAg和IGF-Ⅱ表达进行实验观察,以探讨小多角肝细胞(SPLC)的性质。结果显示,在癌旁肝和肝硬变的SPLC中HBxAg和IGF-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14%和66.67%,其中HBxAg阳性的SPLC中IGF-Ⅱ阳性率为82.14%,而HBxAg阴性的SPLC中IGF-Ⅱ阳性率为32.00%,IGF-Ⅱ的HBxAg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