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部分小儿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成为危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故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干预和康复治疗,减轻伤残程度,对提高我国"人口与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小儿痴呆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确诊为小儿痴呆症的患儿给予药物、康复等综合治疗,并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利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来评估综合康复治疗对儿童痴呆症的作用,同时对比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2例患者经过综合康复治疗MMSE评分较前增高,60%的患者临床痴呆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MMSE评分值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小儿痴呆症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大家健康》2017,(12):239-240
目的:探究纤维塑性小儿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纤维塑性小儿支气管炎患儿70例,随机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干预组患儿采用改良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通过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采用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15%)与对照组(76.92%)相比,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干预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明显.结论:针对纤维塑性小儿支气管炎患儿采用改良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患儿疾病的康复,推动医患关系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70例无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检测其脑脊液标本,分析其中49例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临床特点。结果共检出EV感染49例(70.00%),17例脑炎,32例脑膜炎;脑炎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3例柯萨奇病毒B3型脑炎患儿病情危重,治疗后1例康复,2例遗留后遗症;脑膜炎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头痛、腹泻、畏光、乏力、肌痛,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脑膜炎和脑炎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症脑炎可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拟远志枣仁汤+康复训练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2009年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患儿178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2.3岁,17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远志枣仁汤加减,小剂量,多次口服治疗,对照组临床只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效率为85.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远志枣仁汤+康复训练可有效减少(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系统后遗症和发育偏离程度,对患儿康复及正常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1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蒙脱石散温水冲服,而观察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天,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止泻时间.结果:通过对180例小儿腹泻患儿采用不同治疗后可知: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而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止泻时间(2.0±0.8)天,对照组为(3.4±1.0)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喜炎平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得到广大患儿家属的认可,能有效治疗小儿腹泻及缩短止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能运动训练(PT)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对某院26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统计患者基本的临床情况,并制定合理的PT治疗方案.结果26名小儿脑瘫患儿中,2名患儿基本治愈,17名患儿有显著进步,5名患儿有进步,2名患儿无任何疗效,总有效率为92.3%.结论临床上,小儿脑瘫的患儿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才能见到可观的疗效,短时间内的疗效不是很明显,通过对患者使用康复体疗的治疗方法,不同分型的小儿脑瘫的患儿呈现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惊厥92例临床分析于彤军,康宾阳惊厥是小儿常见急症,也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若不及时诊治可造成不可逆性颅内损伤,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者危及生命。故研究新生儿惊厥的病因、诊断及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现将我院1991年~1995年住院新生儿中9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诊治的作用。方法:对小儿脑瘫9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显效21例,有效39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81.52%;其中1岁以内2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5.5%。结论:小儿脑瘫的治疗及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实施家庭康复治疗)和医院康复组(实施医院康复治疗)。该研究以入选脑瘫患儿的临床综合疗效为观察指标来比较验证两种康复方法的临床优劣。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水平,家庭康复组高于医院康复组,且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6591,P=0.0309)。结论在临床上针对小儿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家庭康复的综合疗效显著,是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儿脑性瘫痪影响因素与临床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超  芮芳  唐久来  吴德  魏巍  段军  倪坤 《安徽医学》2010,31(7):719-722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影响因素与临床类型的关系,为预防小儿脑瘫的发生和选择临床治疗措施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入院治疗的394例的脑瘫病例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临床类型构成比不相同,依次为痉挛型294例(74.62%)、肌张力低下型55例(13.96%)、混合型32例(8.12%)、不随意运动型12例(3.05%)、共济失调型1例(0.25%),无强直型脑瘫。年龄段变化与脑瘫临床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痉挛性脑瘫为参照,不随意运动型中黄疸,肌张力低下型中孕期出血、早产儿、产后窒息、剖宫产分娩及孕期不适当用药,混合型中孕期接触有毒物质、羊水多、早产儿、低体质量儿、黄疸等相关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脑瘫影响因素与小儿脑瘫临床分型之间有相关性,研究小儿脑瘫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响因素对预防小儿脑瘫的发生、临床康复治疗、减轻伤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3例脑性瘫痪患儿中合并癫痫的25例从临床发作特点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3例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是26.8%,癫痫在1岁之前发病17例(68%),癫痫发作类型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11例(44%),肌阵挛发作6例(24%),部分性发作5例(20%),合并用药治疗20例(80%),13例(52%)癫痫发作控制,痉挛型脑瘫19例(76%)。结论癫痫是脑性瘫痪常见的合并症,发病年龄低,主要发作类型为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癫痫发作不易控制,治疗大多需要多药联用。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合并癫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临床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致病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选择我区残联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68例脑性瘫痪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保健科体检的136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以1∶2配比病例对照的方式进行本项研究。制定危险因素调查表,对2组儿童父亲吸烟情况;母亲生育年龄、家族病史、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孕前月经状况、营养保健状况、孕期疾病状况、分娩方式;新生儿早产、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核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小儿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母亲生育年龄、家族史、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小儿发生脑性瘫痪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生育年龄、家族史、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是小儿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结论 近年来,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临床发病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母亲生育年龄、家族史、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明确脑瘫高发人群,为其早期康复介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Why have we failed t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cerebral pals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data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n relation to quality of obstetric care. DATA SOURCES and STUDY SELECTION: In our Institute, a regular Medline print-out, certain key journals and Current Contents are perused to create an updated computerised file of publication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aeti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cerebral palsy. For this study we reviewed data from the Western Australian Cerebral Palsy Register, more than 150 publications from which studies were chosen for sound methodology in countries with modern obstetric practices, and recent population data on cerebral palsy. DATA EXTRACTION and SYNTHESIS: Three major areas were studied to see: (i) if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has fallen with increasing use of obstetric and neonatal interventions aimed at reducing birth asphyxia; (ii) if there is any evidence that cerebral palsy is caused by birth asphyxia; and (iii) if there is any evidence that intrapartum fetal monitoring or caesarean section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CONCLUSIONS: We concluded that: cerebral palsy proportions are not falling in spite of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obstetric and neonatal interventions aimed at reducing asphyxia; cerebral palsy proportions in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are rising in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coincident with increases in the neonatal survival of low birthweight babies; few cases of cerebral palsy seem to be caused by birth asphyxia and those that are may not have been preventable by obstetric care; and parents will continue to sue if obstetricians keep promising perfection from obstetric care in the face of 2.0-2.5 cases of cerebral palsy per 1000 children bor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瘫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97例脑瘫患儿BAEP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BAEP检测在脑瘫儿早期诊断中的变化.结果 BAEP正常19例(19.6%),异常78例(80.4%).结论 BAEP对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评估预后,指导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涪陵区儿童脑性瘫痪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咏  张蓉  邱海英 《重庆医学》2011,40(15):1510-1511,1528
目的了解本地区0~6岁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2个乡镇0~6岁儿童3 360名。调查内容、方法、筛查标准和诊断标准均按"全国小儿脑瘫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方案进行。结果本区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5.06‰(17/3 360)。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出生孕周及异常出生体质量儿脑瘫发生率高于正常出生孕周及体质量儿脑瘫发生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儿中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及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构成比较高。结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可能是本地区儿童脑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与脑性瘫痪患病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期死亡和脑瘫患病风险。方法 利用安徽省两个城市1995~1999年围生儿登记资料和围生期死亡监测记录,结合脑瘫的现患调查,分析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期死亡情况以及脑瘫患病率。结果 低出生体重儿脑瘫占所有脑瘫病例的28.9%。在低出生体重儿中,随出生体重的下降,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上升;出生体重为2000~2499g、l500~l999g以及l500g以下的活产儿脑瘫患病率分别为9.29‰、18.87‰和30.30‰,与出生体重3500~3999g新生儿相比,3组低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的OR值分别为13.9、28.5和46.3。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低于发达国家,但脑瘫患病率与发达国家接近。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上升,儿童脑瘫患病率可能会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线粒体基因致病性变异通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拟了解无家系验证的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线粒体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来自于海口市社会福利康复中心的102例不明原因脑瘫患儿(孤儿)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基因捕获技术结合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的16 569 bp序列进行富集测序,平均测序深度为250×;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通过与人类基因组hg38的线粒体基因序列(NC_012920.1)比对,分析获得线粒体基因的变异信息。结果 在102例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中,存在线粒体基因变异者29例,异常率为28.43%,所有变异均属异质性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其中ND5基因变异13例(变异率98.52%~99.96%),ND1基因变异5例(2例变异率高于99.00%,3例变异率0.57%~0.98%),ND6基因变异3例(变异率99.72%~100.00%),ND4基因变异3例(变异率99.63%~100.00%),ND4L、trnK-tRNA、trnI-tRNA、MT-RNR1、trnS2-tRNA变异者各1例(变异率从0.54%至66.40%不等)。结论 部分脑瘫患儿存在线粒体基因变异,以ND5基因为主,但线粒体基因变异是否真正为脑瘫的致病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相关蛋白功能/结构及动物实验等研究以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脑电图(EEG)和头颅核磁共振(MRI)的变化,分析2种检查方法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探讨EEG和MRI检查与脑性瘫痪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103例脑性瘫痪患儿在康复治疗前后各做1次EEG与头颅MRI,分析其改变及相关性。结果:103例脑性瘫痪患儿EEG异常率为74.8%,异常表现以广泛性慢波异常为主。MRI异常率为86.41%,异常MRI表现有皮质-皮质下梗死32例(31.1%)。脑白质髓鞘形成延迟22例(21.4%),脑室旁白质软化(PVL)24例(23.3%),白质多发性脑病4例(3.9%),先天发育畸形7例(6.8%)。康复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2),MRI无明显变化。MRI表现为皮质-皮质下梗死的脑性瘫痪患者脑电图异常表现以广泛性慢波异常为主,占62.5%,康复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EG和MRI作为脑性瘫痪的辅助检查,各具意义:EEG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变化,MRI对于脑性瘫痪脑损伤定位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