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振权  八家华 《广西医学》2000,22(6):1177-1180
目的:查明20世纪末广西人口自杀死亡的发生强度,研究自杀死亡的各种有关因素和预防自杀的策略措施。方法: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结果:自杀的粗死亡率为14.87/10^5;自杀死者的年龄为6~94岁,中位数为38.68岁;每位自杀死者平均减寿27.92岁;女性的自杀死亡危险性高于男性;男女两性在20岁年龄组,自杀死亡率均呈突然陡升;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配偶者的自杀死亡率低于其他各种婚姻状况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其自杀死亡率较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问题,青年人的升学、就业与婚姻问题,老年人对家庭与社会的特殊需求问题,等等,都是自杀的预防与控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郑州市育龄妇女自杀死亡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出自杀的干预及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自杀发生率.方法:利用孕产妇死亡监测上报的育龄妇女死亡资料,筛选出自杀死亡的人群,通过走访死者亲友,调查自杀死亡者的相关信息,并对自杀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农村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家庭纠纷、经济困难和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诱因,自杀的方式多选择服毒、自缢、跳楼.15~34 岁是自杀的高发年龄段,自杀死者中已婚妇女占73.15%.结论: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控制的重点为农村地区和青年女性人群,主要预防措施为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生活质量,成立自杀危机干预组织及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加强健康教育和农药管理等,减少自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患者之页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6):388-388
自杀 自杀见于世界各地,占暴力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它已成为美国15-24岁人群继意外伤害和杀人之后第三大死亡原因。自杀往往是可以预防的,之前多表现出某些征象,因此必须严肃对待那些意欲自杀的个体。自杀死者多患有各种精神疾病,对这些精神疾病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自杀死亡人数。自杀不仅影响死者,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朋友和熟人。2005年5月25日出版的JAMA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美国居民自杀意向与自杀行为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崇川区居民1995-2000年损伤和中毒死亡状况。方法:按ICD-9编码进行死因分类统计。结果:1995-2000年崇川区居民损伤中毒死亡率居全死因第5位,男性高于女性,损伤和中毒死亡的前4位死因依交次是:交通事故、自杀、溺死和意外跌落。60岁以上老年人各种损伤和中毒死因死亡率相对较高。损伤和中毒死亡的PYLL值为19384.5,位于各主要死因PYLL值和3位,但每个死者的平均PYLL值在各种死因中最高达40.4。结论:必须加强对交通事故、自杀等为主的预防,降低居民损伤和中毒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城乡社区人群的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自杀死亡原因和自杀方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城乡8个观察区,自1988年至1992年对其自杀死亡状况进行5年前瞻性观察.结果观察区5年间≥15岁人群中共自杀死亡423例,5年的逐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0万分之17.75、27.29、25.26、18.31和22.96.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0万分之22.32.主要自杀原因为家庭纠纷、失恋和精神疾病,主要自杀方式为服毒和自缢.结论本观察区中的自杀死亡率、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观察区自杀死亡率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阳城县1989~1991年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山西省阳城县1989~1991年153例自杀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阳城县自杀死亡率1375/10万,其中男性1231/10万,女性1525/10万,男女自杀死亡率之比为081。自杀死亡率较高的年龄组男性是20~24岁、40~44岁和50岁以上人群:女性是20~29岁、40~44岁、55~59岁和70岁以上人群。自杀死亡高峰季节是夏季(农村施用农药频繁季节),冬季最低。服毒、溺水、上吊是自杀的三种主要方式,家庭纠纷、疾病、婚姻恋爱是自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普遍加大,自杀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卫生问题.在我国自杀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1].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列在第1位[2~3].自杀行为包括3个方面: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从预防角度来讲,自杀意念是干预自杀行为的关键点,是预防自杀行为的起始阶段[4].作者调查了城市及农村居民对自杀的态度、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心理健康状况,为自杀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水平及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滨湖区滨湖街道2005~2009年居民病伤死因资料统一分类编码,利用X2检验、构成比、顺位等指标对伤害死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伤害年均死亡率为48.6/10万,占全死因的8.01%,占该地区全死因第4位;人伤害死亡外部原因前5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溺、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随着年龄增长,伤害死亡率逐渐增大.0~19岁年龄段以淹溺居首,20~39岁及40~59岁年龄段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主,60岁以上年龄段以意外跌落为主.结论:伤害是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伤害死亡外部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伤害.  相似文献   

9.
自杀对人类健康已构成重大威胁,同时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损失.据WHO估计2000年全世界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有1000万~2000万人自杀未遂,而有自杀意念者更多[1].中国目前已属世界上自杀高发地区,每年自杀死亡人数已达20万,即每3 min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2].1993年我国自杀率为22.2/10万.据预测我国自杀率仍有上升趋势[1,3].因此,重视、研究、预防自杀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贵阳市城区中年人自杀危险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防止自杀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设计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10.
145例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特征,为预防事故发生和降低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数据.方法:收集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中心2004年所检验的重庆市主城区摩托车交通事故135起、死亡145人的法医学资料,包括详细的事故经过、事故时间、发生地点、死者交通方式以及是否经过救治等,死者的基本情况、损伤情况及死亡原因等相关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差异显著,死者的交通方式为摩托车驾驶人占59.31%,乘坐人占20%,行人占20.69%,其中驾驶人中40岁以下的占79%,行人中50岁以上的占60%;当场死亡占36.55%,抢救无效死亡占63.45%;死亡原因65.52%为颅脑损伤,34.48%为其他损伤或联合损伤;95.17%的死者存在四肢损伤,下肢骨折与上肢骨折的比率为2.1∶1;2、3季度与1、4季度的事故发生比为1.64∶1.结论: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可预防性.  相似文献   

11.
A cohort of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medical graduates (1950-1959 graduates inclusive) was followed up until December 31, 1986. Vital status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period was ascertained and, for those who had died, cause of death was determined. The cohort consisted of 1453 members (1279 men and 174 women). One hundred and twenty-six of the group had died (115 men and 11 women) and 68 (4.7%; 57 men and 11 women) were lost to follow-up.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w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The standardised mortality ratios (SMRs) for all-cause mortality were low (59 for the male doctors and 84 for the female doctors) indicating that male doctors experience a "force of mortality" 59%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female doctors 84%. For the male doctors, the SMR for suicide was 11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54-207) (10 of 115 deaths in male doctors) about double the SMR for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For the female doctors, the SMR for suicide was 501 (95% CI, 103-1500) (3 of 11 deaths in female doctors). For deaths resulting from all accidents the SMR was low for the males (29) and higher for the females (126). The SMR for mental disorders for the male doctors was marginally raised (132). This study reveals some indication of a problem in doctors in regard to deaths by suicide, other violent deaths and mental disorders. A larger study involving a control group of equivalent social class is required to confir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Studies from India have reported high rates of suicide. We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modulate the risks related to suicide. METHOD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1 group) and members of the public (6 group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also conducted with 5 people who had attempted suicide and survived. The interviews were tape-recorded and transcribed verbatim.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sed using standard procedures. RESULTS: The most common causes for suicide were interpersonal and family problems, and financial difficulties. Mental illness was also reported as causal. All 5 subjects who had attempted suicide mentioned marital and family discord as the cause. The majorit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all the subjects who had attempted suicide were not aware of any community and support servic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s that people perceived suicide as an option to overcome interpersonal, family and financial stress among normal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hose with mental illness. Healthcare providers should place greater emphasis on educating the general public regarding the policies and services available for suicide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西2014—201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PYLL)指标对广西伤害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2014—201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率为43.69/10万、标化死亡率44.56/10万,男性高于女性(2.33倍)。道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伤害、溺水、自杀及后遗症是伤害前5位死因。0~14岁年龄组伤害首位死因是溺水,15~64岁人群为道路交通事故,65岁以上人群主要死于意外跌落。道路交通事故、溺水、其他意外伤害、意外跌落、自杀及后遗症是伤害死亡前5位PYLL。伤害导致的PYLL为29.60年/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但平均到个人后,溺水成为广西居民“早死”的最大威胁。结论 伤害是导致广西居民早死的重要疾病负担,应根据性别、城乡和年龄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Maternal mortality in Singapore, as in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remained low in the past decad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maternal deaths from suicide and psychiatric causes have been the leading cause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there have therefore been 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programmes to address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mothers. METHODS: In this study, we looked at maternal deaths from 2000 to 2004, by linking coronial cases of female suicide in the reproductive age group 15-45 years, with the birth registration database, to identify both early and late maternal deaths. RESULTS: There was only one identified maternal death among 589 female suicides aged 15-45 years, occurring in a teenager within the first month postpartum. There was likely also another case that was unconfirmed and unreported. CONCLUSION: From this preliminary study, suicide and psychiatric causes are not significant cau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in Singapore. However, given that the epidemiology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statistics mirror that of the other countries, it is possible that maternal suicides have been underreported, and the load may well be higher. There is a need for a similar confidential enquiry into maternal deaths to be set up here, as is already in place in various countries, notabl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for the past decad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服农药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点上选取6个县(市)作为调查点,自杀未遂病例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共获得409例,按照自杀方式分为服农药组和其他方式组,比较两组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等。结果 409例自杀未遂病例平均年龄(43.9±13.3)岁;女277例(67.7%);服农药组344例(84.1%),其他方式组65例(15.9%)。服农药组女性所占比例低(65.7%),焦虑、抑郁、绝望量表评分偏低(P<0.05)。服农药自杀未遂者采取自杀行为的隔离性较低(39.0%)。两组自杀意图量表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4.40±2.66 vs 4.97±2.57, t=1.58, P=0.120)。多因素结果显示,与其他方式组相比,服农药组多已婚,无躯体、精神疾病(P<0.05)。结论 服农药自杀未遂者具有特别的社会心理学特征,预防的重点应为规范农药管理和加强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0-2009年院前急救自杀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杭州市急救中心2000-2009年院前急救数据库中选择记录完整的自杀病例,采用EXCEL2007和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结果:自2002年以来自杀病例一直有增长趋势,最高1年(2007)较最少1年(2002)增长近10倍,近年来持续走高;944例自杀病例中,男性303人次,女性641人次,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2.12,各年龄段女性均多于男性;59-40岁及39-20岁两年龄段人数最多,分别占总自杀人数的13.24%和66.53%;3月、5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2月份为最少。结论: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不断完善对自杀病人的急救预警机制,加强急救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国居民1987—2015年鼻咽癌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利用Joinpoint模型估算各人群(城 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及各年龄组鼻咽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鼻 咽癌死亡在人群水平上的危险因素。结果:中国居民鼻咽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城 市男性、农村男性中标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2.97%,–2.60%,–2.01%,–1.68%(P<0.05);城市居 民在85岁以上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男性AAPC为–1.54%,女性AAPC为–0.60%(P>0.05);65岁以上农村男性截缩率 无明显下降趋势(AAPC=–0.56%,P>0.05),农村女性在85岁以上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AAPC=1.17%,P>0.05);城 市居民鼻咽癌的死亡风险是农村居民的1.11倍(P<0.01),男性是女性的2.34倍(P<0.01),每增加5岁死亡风险平均增大 23%(OR=1.23,P<0.01),1987—2015年每过1年死亡风险平均减少2%(OR=0.98,P<0.01)。结论:中国居民鼻咽癌死亡 率变化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中国居民在85岁以上鼻咽癌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昭通不同性别农村居民需住院的影响因素, 为不同性别农村居民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资料收集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为消除年龄对不同指标的需住院率的影响, 对需住院率进行了年龄的标化.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需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需住院率为8.0%.女性需住院率 (9.5%) 高于男性 (6.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过去1 a患慢性病者需住院率均高于未患慢性病者.男性年龄越大, 需住院率越高.对于女性:农民、无职业组需住院的可能性高于其它职业组;离异和丧偶组需住院率高于未婚组、在婚组;家庭人口数越多, 需住院的可能性越小.中等收入组、最高收入组、汉族、初中组、在婚组女性需住院率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男性需住院的影响因素为年龄、过去1 a是否患慢性病.女性需住院的影响因素为职业、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过去1 a是否患慢性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04~2013年沈阳市市内五区城市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威胁,为日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沈阳市2004~2013年城市居民死亡资料,分析伤害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专率、性别死亡专率及变化趋势,并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伤害死亡的疾病负担情况。结果沈阳市城市居民2004~2013年伤害总死亡率为22.7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31/10万,占全死因的2.99%;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总体上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45~50岁达高峰)。城市居民伤害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运输事故、自杀、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伤害和有害效应、意外中毒;男性伤害死因顺位的前3位分别是运输事故、自杀和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女性伤害死因顺位的前3位分别是运输事故、自杀和意外跌落。由伤害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为188257.5,其中运输事故和自杀所致的PYLL占伤害所致PYLL总量的54.5%以上。全年龄段伤害所致PYLL总体上男性大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45~50岁达高峰)。结论伤害对人群的死亡威胁男性高于女性,且在50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伤害造成的“早死”疾病负担以运输事故和自杀最为严重,总体负担男性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研究血清总胆固醇与全癌、胃癌、肝癌以及肺癌死亡的关系,评价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作为这几种癌的预报指标的价值。方法研究人群是韩国医疗保险公司的投保人,且年龄在40岁及40岁以上,共有698,796人。1992年至1993年首先对每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调查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疾病既往史。随访开始于1994年1月1日结束于2000年12月31日。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自健康检查记录以及保险公司的死亡补贴记录。结果随访期内有11754人死于癌症,其中2631人死于胃癌。2456人死于肝癌,2129人死于肺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全癌、肝癌的死亡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胆固醇升高,全癌和肝癌的死亡率降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均是同样的结果。排除随访期前3年的死亡人数后,得到的仍然是这个结果。胆固醇与胃癌之间呈现弱的负相关关系。胆固醇与肺癌间无统计学联系。结论胆固醇与全癌以及肝癌之间有负的相关关系,血清胆固醇含量过低预示死于全癌和肝癌的危险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