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目的探究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抗凝药物预防和治疗方案、减少VTE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年龄、医院和肿瘤类型为匹配变量,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方法,以湖南省肿瘤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并发VTE的40例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时期未发生VTE的40例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结果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和采取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或气压治疗)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肿瘤分化程度低(OR=8.244,95%CI:1.536~44.237)、进行手术治疗(OR=10.208,95%CI:1.810~57.575)及未采取预防性抗凝措施(OR=14.185,95%CI:2.158~93.249)的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并发VTE的风险较大。结论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并发VTE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肿瘤分化程度低、手术以及未采取抗凝预防措施是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合并VT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7月份50份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50例Ⅰ类切口手术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达100%,4例合理,46例不合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1.54d,抗菌药物平均费用比为32.70%,不合理情况中比例较高的是超品种用药、预防用药起点过高,占29.25%,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占48.00%。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有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临床用药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儿童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某儿童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随机抽取2012年7月至12月住院患儿病历180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品种选择、用药频次、单次用药剂量、联合用药、预防用药时间、用药疗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0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为110例(61.1%),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为55例(50%),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病历中出现用药频次不当的为12例(10.9%),单次剂量不当的为7例(6.4%),用药疗程不当的为9例(8.2%).结论某儿童医院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还存在品种选择不当、无指征使用、用法用量不当、疗程过长、联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需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阳朔县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信息,为阳朔县人民医院临床围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于阳朔县人民医院行手术的880份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该880份病历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信息进行合理性点评剖析,包括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的品种选择、用量用法、术前的给药时间、术中有无追加、预防用药疗程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等。结果 880份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生素预防使用率为27.61%,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243份病历中有56份病历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占比23.05%,不合理率最高的是遴选药物不合理,其次为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以及无指征预防用药。全部病历未发现有联合用药情况,但单份病历含2个或以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有12份,占比21.43%(12/56)。结论 阳朔县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比率符合国家卫健委要求,但仍存在诸多不合理问题,有待进一步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老年住院患者抗凝药物潜在不适当用药(PIM)情况。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收集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年龄≥65岁同时使用抗凝药物的住院患者192例,基于2015版Beers标准老年患者基于肾功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剂量的非感染药物种类及建议、药品说明书及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等指南中推荐的给药方法,结合医院抗凝药物目录(依诺肝素注射液和利伐沙班片,不包括华法林),整理适合住院老年患者抗凝治疗PIM评价的标准,评价PIM发生情况。结果 192例患者中,PIM发生率为43.8%(84/192)。使用利伐沙班40例,PIM发生率为20.0%(8/40);使用依诺肝素152例,PIM发生率为50.0%(76/152)。发生PIM患者中,内科预防DVT 30例(35.7%),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抗凝治疗21例(25.0%),骨科术后预防DVT 10例(11.9%),心房纤颤抗凝治疗8例(9.5%),其他抗凝指征15例(17.9%);主要表现为疗程不足(31例,36.9%)、剂量不足(20例,23.8%)、基于肾功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剂量(17例,20.2%)、其他不合理原因(16例,19.1%)。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抗凝药物使用存在PIM情况,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方法 采用病历抽查的方式,共抽查2013年1~12月间740份运行病历,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结果 2013年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约占药品使用量的20.2%,其中前10名的抗菌药物约占43.5%;抗菌药物使用率47.2%,细菌送检率33.1%,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疗程5.95 d;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历约占10.6%,占不合理用药病历的67.8%.结论 该院住院患者运行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规定,但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药物选择不合理、无指征用药、用药方式不合理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妇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提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评价指标。方法抽查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符合围手术期要求的病历197份,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用药合理性,发现并讨论问题。结果妇科197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总使用率为100%,单用抗菌药物比例占总病例数的30%,联合用药的比例占总病例数的70%,使用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术前及术后感染的时间,超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的分别占33.50%和29.9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病例54.82%。结论我院妇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8.
王冰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404-406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从不同科室随机抽取住院患者病历160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我院160例住院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为主,大多数抗感染药物用药剂量相对合理,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较高(90%),联合用药普遍,而药敏试验率较低(1.3%),围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为100%,对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依赖性过大。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对存在的问题应制订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和分析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的合理性。方法:2010年第1季度合理用药办公室共查出院病历3 748份,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判断抗菌药使用是否合理。结果:在3 748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的病历为2 349份(占62.7%),其中治疗用药1 728份(占73.6%),预防用药621份(占26.4%)。结论: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规范,但存在预防用药起点高、个别缺乏病原学依据等不规范用药现象,合理用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王翠玲 《中外医疗》2011,30(8):45-46
目的了解我院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手术病历500份,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不合理的病历进行分析。结果 500份手术病历全部应用了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病历185份,分别表现在:用药时间不合理、选择药物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更换药物不合理。结论我院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合理用药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4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析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防治疗. 结果 142例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7.04% (10/142),包括下肢静脉血栓9例和肺栓塞1例.其中宫颈癌术后发生率为6.94% (5/72);卵巢癌术后发生率10.71% (3/28);子宫内膜癌术后发生率4.76% (2/42).患者多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增粗;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术中用血、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肥胖等均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治疗采用以抗凝为主的综合性药物治疗. 结论 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术中用血、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肥胖等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临床以左下肢静脉血栓为主.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确诊VTE,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对VTE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延长抗凝药物使用时间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初步探索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药物预防时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43例髋部骨折患者,分析抗凝药物使用时间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及用药期间出血发生率的关系,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药物预防具体方案均按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建议执行,随访两组患者在骨折后5周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情况及用药期间出血情况。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有症状及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所有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需有血管彩超结果取得明确证据,以血管彩超结果为确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依据。出血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消化道出血、伤口出血、颅内出血、椎管内血肿、眼底出血。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抗凝药物延长至术后2周组和4周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分别为22.09%和8.77%(P=0.037),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分别为术后(17.32±7.75) d和(29.20±0.17) d,两组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期间均出现1例出血情况,用药期间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75%(P=0.769)。结论 抗凝药物使用时间延长至术后4周可显著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应仔细评估药物预防的风险及收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抗凝治疗中进行风险评估和精准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抗凝风险评估与精准护理小组,实施风险评估和精准化护理。观察2组病人在抗凝知识评分、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近期生存质量、出血发生率方面的差别。结果观察组病人在抗凝知识评分、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近期生存质量4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病人(P < 0.05~P < 0.01),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抗凝治疗过程中实施风险评估及精准护理可以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明显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改善病人的近期生存质量,提高抗凝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Vitamin K antagonists are an effective group of oral anticoagulants. However because of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ir metabolism and multiple food and drug interactions, these drugs have narrow therapeutic window with unpredictable anticoagulant effects requiring constant monitoring. Several newer direct acting oral anticoagulants have been approved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e direct acting oral anticoagulants include the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dabigatran) and the factor Xa inhibitors (rivaroxaban, apixaban, and edoxaban). These have a better safety and efficacy profile compared to Vitamin K antagonists.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drugs include increased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except apixaban), increased risk for thrombotic complication upon sudden cessation of therapy and inability to monitor the anticoagulation efficacy. Recent availability of the antidote to these drugs has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ir safety profile. In the current review we will discuss these agents with focus on their potential clinical uses and limitations.  相似文献   

15.
董朝会  郑环杰  徐嘉蔚  肖骅 《重庆医学》2016,(16):2167-2169
目的:调查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实际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2012~2014年该院心血管内科的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住院患者,分析其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情况,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共纳入255例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66例,抗凝治疗率25.88%;抗血小板治疗157例(61.57%)。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INR达标率15.15%。结论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率低,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治疗患者住院期间IN R达标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防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初次发作无激惹原因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完成6~18个月华法林治疗后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00 mg·d-1)或安慰剂组,观察治疗2年。主要有效性终点为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安全性终点为严重出血。结果:在研究中位期23.8个月时,103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有14例发生了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99例给予安慰剂的患者有21例发生了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13.6%vs 21.2%,危险比0.59,95%可信区间0.37~0.95;P=0.02)。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了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对已停用抗凝治疗的无激惹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再发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并且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有高危因素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178例在该院住院期间有高危因素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A、B、C组。A组64例患者术后12 h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5000 U ,每日1次;B组64例患者术后12 h应用LMWH2500 U加丹参20 mL ,每日1次;C组50例患者术后未预防性应用上述药物。比较3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术后出血情况及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3组患者共发生下肢DV T 7例,术后出血9例。A、B、C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0、1.6%和12.0%;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4%、3.1%和2.0%,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术前下降,B、C组变化不大,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LMWH可明显降低有高危因素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VTE发生率,LMWH联合丹参可提高抗凝安全性,不增加术后出血等风险。  相似文献   

18.
尹燕春  洪卫华  宁明 《黑龙江医学》2010,34(7):481-483,490
目的调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8~2009-08间,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探寻发病的危险因素。对确诊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则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本组26例入选患者中,24例适合抗凝治疗,除1例患者在口服华法林第3 d出现痔疮出血,于第4 d停用华法林外,余23例口服华法林达6个月,均达到了消除肺栓塞的症状,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适合抗凝治疗的老年肺栓塞患者依年龄及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可以达到早期足量抗凝、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脊柱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与防治方法。 方法 对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于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例脊柱手术后并发VT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过程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VTE防治的相关文献,对脊柱手术后并发VTE的流行病学、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结果 本组脊柱手术后并发VTE共8例,其中4例为单纯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VT),1例为单纯症状性肺血栓栓塞症(PTE),3例为症状性PTE合并无症状性DVT,VTE总的发生率为0.47%(8/1 699)。4例单纯症状性DVT患者经抗凝及取栓、溶栓、下腔静脉滤网(IVCF)植入术等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4例PTE患者中,有1例为致死性PTE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例经溶栓、抗凝等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 结论 虽然脊柱手术后VTE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因此,应务必提高脊柱手术后VTE的预防意识,完善术前的危险因素评估,建立和完善VTE的防治体系,并进一步深化研究,改进脊柱手术VTE风险评估及分级预防模型,以便为今后脊柱手术VTE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Bauer KA 《JAMA》2011,305(13):1336-1345
Numerou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have compared various durations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with a vitamin K antagonist (ie, warfarin) for an initial episod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Despite major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rombosis and its genetic basis, clinical risk factors at presentation have emerged a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recurrence risk. Following a minimum of 3 months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patients with VTE in association with transient risk factors (eg, major surgery, trauma, pregnancy) have a low annual recurrence risk, while patients without identifiable provocative risk factors have a recurrence risk of approximately 25% at 4 years with the highest annual rates occurring in the first 2 years. Extending warfarin therapy is highly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recurrences bu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ates of major and minor bleeding.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therefore requires individualized assessment of recurrence and bleeding risk, coupled with patient preference. After 3 months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a first episode of unprovoked VTE, male sex, age older than 65 years, and an elevated D-dimer level 1 month after discontinuing anticoagulant therapy are useful parameters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an increased recurrence risk. The case of Ms W, a woman with unprovok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hemorrhagic event while receiving anticoagulation, is used to illustrate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to determine ongo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