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消化道钡餐和多层螺旋CT检查(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8月入住我院的6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MSCT与消化道钡餐两种检查方式,并与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消化道钡餐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检出率均显著小于病理学检查方法与MSCT检查方法 (P0.05)。结论消化道钡餐和多层螺旋CT检查均可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其中MSCT检查更为显著,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病理结果,对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资料,对照病理结果,评价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肿瘤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其中良性者5例,潜在恶性者10例,恶性者17例。良性者肿块大多小于5cm,恶性者大多大于5Cm:增强后扫描良性者强化多较均匀,境界清晰,潜在恶性及恶性者多强化不均,边界不清,可有邻近脏器肿瘤侵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展开研究,45例患者先接受常规CT检查并以此作为对照组,后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此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在检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良恶性诊断符合率以及有无转移诊断符合率上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准确度高于常规CT,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可在实践中给予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何绮微  徐波 《广州医药》2010,41(3):40-4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多层螺旋CT及小肠镜资料。结果术前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4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14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8例;2例行小肠镜检查,未能检出病变。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9例。结论SISTs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小肠镜检查成功率低,且应用不普及。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特征性,多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广红  李晓华  邹海军 《吉林医学》2010,31(29):5102-5103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胃间质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例胃间质瘤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资料。结果:本组19例患者中,胃体12例,胃底5例,胃窦2例;良性6例,恶性13例。结论:螺旋CT检查对于胃间质瘤定位佳,为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为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案及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46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资料,总结良恶性胃间质瘤的CT表现以及与其他胃部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46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14例,胃体28例,胃窦4例。良性13例,交界性15例,恶性18例。螺旋CT扫描初诊检出肿瘤46例,检出率和定位准确率均达100%;诊断准确率80.4%(37/46),判断良恶性准确率为63.0%(29/46)。恶性间质瘤的主要征象为:肿瘤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直径>5cm,密度不均(坏死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侵犯胃周结构及出现转移灶,其中胃周侵犯及远处转移是恶性间质瘤的特异性征像。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胃间质瘤定位、定性、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60例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结果:这60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为:有31例患有胃肿瘤的患者,有2例患有小肠肿瘤的患者,有26例患有结肠肿瘤的患者,有1例患有十二指肠瘤的患者。我院结合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这60例患者进行了确诊,结果显示,除了8例小肠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淋巴瘤或腺癌、2例胃窦部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胃窦癌外,其余5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与其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可见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准确率可达80%以上。结论: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较全面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结构、形态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从而为临床进行肿瘤分级和治疗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忠毅 《当代医学》2010,16(9):14-15
目的分析4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5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QIST中,恶性26例,良性19例。发生于胃28例(良性17例,恶性11例),小肠13例(良性2例,恶性11例),结肠2例(恶性2例),肠系膜2例(恶性2例)。肿块直径大于5cm的23例(恶性20例,良性3例),肿块直径小于5cm有22例(恶性6例,良性16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者19例(良性17例,恶性2例);周边实质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无强化者20例(恶性20例),不均匀强化5例(良性1例,恶性4例),1例未见明显强化(良性1例)。有16例瘤内和瘤旁见有线状或成簇状排列的小血管影(恶性16例)。肿块边缘清晰24例(良性19例,恶性5例)。肿块边缘不清21例(均为恶性)。17例发现转移,其中CT发现转移有13例,肝转移9例,肠系膜转移伴腹水3例,后腹膜转移1例,有4例肠系膜转移CT未能发现,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术前定性诊断较正确,但有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经多排螺旋CT检测,胃肠道间质肿瘤中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强化均匀21例、强化非均匀9例。结论多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高,且判断良、恶性较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骏  王海林 《广州医药》2007,38(2):54-57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道钡餐、CT和MRI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与病理关系.结果 12例GIST中发病部位位于胃者5例,小肠4例,直肠2例,胃及肠系膜1例.其中诊断恶性间质瘤10例与病理相符.结论 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可清楚定位,并对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对我院64例GIST患者进行检测,分别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输入ADW4.2工作站重建,由我院2名资历较深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分析64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64例GIST患者胃41例、小肠15例、直肠3例、食管3例、网膜2例。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51例、不规则分叶状13例。分布:胃肠道腔外42例、胃肠道腔内15例、胃肠道腔内外7例。黏膜状态:黏膜光滑41例、黏膜有明显溃疡23例。囊实性49例、实性15例。密度:平扫及肝实质比较均匀密度基本一致29例,周边等密度内部较低31例,4例瘤内有气体影,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33例,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患者3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不均匀强化1例良性,11例潜在恶性,19例患者恶性。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准确鉴别肿瘤良、恶性,可为术前病理判断及手术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洪振刚  张团委  吴开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66-67,70,161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分为钡餐组与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X^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X^2=11.423,P=0.015)、恶性龛影(x^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X%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端变窄(X^2=5.498,P=0.063)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结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螺旋CT检查,从而提高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与愈合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病理对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经手术病例证实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2例,恶性或潜在恶性间质瘤36例。良性间质瘤与恶性或潜在恶性间质瘤在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密度、强化及周边器官侵犯MSCT表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病灶大小、部位、内部结构及与周边器官关系能有效显示,且对肿瘤良恶性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16排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9例,小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7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5例。恶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5 c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潜在恶性瘤体较均匀;良性瘤体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胃充气法多层CT动态增强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拟诊胃癌17例患者,以充气法行全胃16层CT增强扫描检查,并同手术病理对比。结果17例患者均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胃腺癌15例,其术前全胃充气法多层CT增强扫描中局限隆起病灶11例,弥漫性增厚病变4例,病灶之CT呈现持续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以门静脉期达最高;黏液腺癌2例,病变主要位于胃窦部,胃壁弥漫性增厚且密度不均匀,CT增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呈“三明治”样强化表现。结论全胃充气法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