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工作比较紧张的中学教师在工作、教学、运动及时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采用Spacelabs ABP监测(ABPM)仪。配带24小时,自动充气测量。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数值,有效记录要求在80%以上。结果:24小时动态血压均值为19.39±2.39/11.99±1.12kPa。夜间血压负荷SBP、DBP与白昼相比差异显著,P〈0.01,DBP血压负荷与S  相似文献   

2.
腹内侧核升压机制参与中央杏仁核升压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央杏仁核(nucleusamygdaloiduescentralis,AC)升压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大鼠脑内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谷氨酸兴奋AC引起的升压反应可被α-HelicalCRF(9-41)(α-HCRF,CRF拮抗剂)或(D-Pro^2,D-Phe^3,D-Trp^9)-P物质(DPDPDT,SP拮抗剂)分别注入双侧腹内侧核(nucleusventrom  相似文献   

3.
应用计算机化清醒大鼠血流动力学测定技术,观察5-HT2受体阻滞剂Ritanserin(Rit)和α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对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血压、血压波动性(BPV)和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血压控制部分(ABR-BP)的效应,旨在初步探讨兼具5-HT2受体和α1受体阻滞作用地新型抗高血压药Ketanserin降低BPV的机制。结果表明:Rit对SHR无降压作用,但侧脑室给药明显提高ABR-B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Ⅱ)引起大鼠穹窿下器(subfornicalorgan,SFO)和最后区(areapostrema,AP)升压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脑内微量注射不同药物,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SFO内或AP内分别注射AⅡ均引起升压反应;(2)SFO升压反应可被双侧室旁核(nucleusparaventricularis,NPV)内或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ventrolateralmedula,RVL)内分别注入[Sar1,Thr8]血管紧张素Ⅱ(AⅡ拮抗剂)衰减;(3)AP升压反应则被双侧NPV或RVL内分别注入酚妥拉明衰减。结论:AⅡ作用于SFO或AP均可通过NPV和RVL产生升压效应,但NPV和RVL内的AⅡ受体参与SFO升压反应,该二核团内的α受体则参与AP升压反应  相似文献   

5.
微电脑辅助的大鼠全套血压波形参数获得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一个可精确,高效地获得大鼠全套血压波形参数的系统。方法 利用Powlab生理记录仪及其Chart软件,首先获得大鼠血压波的基本参数(包括单个波的基本参数和1min的基本平均参数),然后代入推导出的数学公式或是采用近似计算的方法来得到其他的血压波参数。结果 采用本系统,精确高效地获得了大鼠所有的血压参数,而且对于某些参数采用近似计算得出的结果与真实值之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文建立了一个可获得大鼠全套血压波形参数的系统,对比以往血压波的处理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科学,精确,省时,自动化的优点,这将使得有关动脉血压的分析更加全面,更加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了对比500例高血压患者动脉血压监测结果,及其与偶测血压值和心率趋势图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近期3次非同日偶测血压(CBP)值以及有否靶器官损害,将500例受试者分成两组,Ⅱ,Ⅲ期高血压200例为I组,I组(或轻型)高血压300例为Ⅱ组,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监测。结果:所有受试者ABP值均低于CBP值(P〈0.001),两组间的平均动脉血压(MAP)与心率(HR)关系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MP)对中青年正常血压及高血压分级的诊断参数以及24h血压波动规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0例正常中青年人及172例中青年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ABP)。根据WHO/ISH标准进行分级,172例中,高血压Ⅰ级52例,Ⅱ级60例,Ⅲ级60例,将24hABPM提供的血压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血压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与  相似文献   

8.
已知血压变异性增加是引起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2]。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OSA的病理生理特点是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的短暂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和睡眠结构破坏等,及其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变化[3]。假设高血压合并OSA的短期血压变异性有特征性的改变,本研究分析了其临床意义。一、对象和方法1入选对象:155例在诊所测量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顺序同时接受:(1)动态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个可精确、高效地获得大鼠全套血压波形参数的系统。方法 利用Powlab生理记录仪及其Chart软件,首先获得大鼠血压波的基本参数(包括单个波的基本参数和1 min的基本平均参数),然后代入推导出的数学公式或是采用近似计算的方法来得到其他的血压波参数。结果 采用本系统,精确高效地获得了大鼠所有的血压参数,而且对于某些参数采用近似计算得出的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元明显差异。结论 本文建立了一个可获得大鼠全套血压波形参数的系统,对比以往血压波的处理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科学、精确、省时、自动化的优点。这将使得有关动脉血压的分析更加全面,更加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抵抗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Ⅱ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抵抗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对7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合并高血压组38人。所有病人行馒头餐试验,测定血糖、胰岛素及血脂,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ISI与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显著负相关性,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ISI与高血压显著负相关(OR=0.4391P=0  相似文献   

11.
BESN多通道尾动脉测压实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清醒大鼠间接血压测量方法--BESN多通道尾动脉测压实验系统.方法:系统由计算机、多通道尾动脉测压仪、尾部加热器、脉搏传感器及加压尾套、动物固定盒及放置架、超级恒温水浴组成.采用尾脉搏间接测压法,设计出只对尾部加温的加温装置,改进后的脉搏传感器的灵敏度有了明显提高.采用曲线拟合的方式处理数据.结果:本系统在开始测压后100 min内可获得平稳的血压、心率数据,结果不会随测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明显偏差.所获得数据与大鼠麻醉后的血压、心率直接测量结果相一致.结论:该测压方法结果可靠、稳定,允许的测压时间长,测压速度快,测压过程简单、快捷,具有明显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王丽  张新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255-1256
目的:比较长托宁与阿托品作为小儿氯胺酮麻醉前给药,对术中心率、血压、唾液分泌的影响。方法:将需行手术的50例2~7岁患儿,随机分为A组(长托宁组)、B组(阿托品组),每组25例。麻醉方法相同,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或阿托品。观察给药前后10min、20min、30min、1h患儿心率、血压、SpO2及唾液分泌情况。结果:A组(长托宁组)给药后的心率、血压变化不明显,唾液明显减少。B组(阿托品组)给药后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长托宁作为小儿氯胺酮麻醉前用药,可使患儿心率、血压保持稳定,有效抑制腺体分泌,保持呼吸道干燥,且药效优于阿托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对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影响以及实验前受试者心理状况对疼痛反应的预测性。方法受试者为15名健康年轻成年男性。实验前让受试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填写6项心理学量表,以便衡量受试者的心理状况。记录其实验前心率与血压。然后进行3次左上臂(非利手边)止血带加压,连续记录受试者疼痛程度(pain intensity,PI)和不适程度( pain distress,PD),加压速度为10 mmHg/ s(1 mmHg =0.133 kPa)。同时记录各次加压前的疼痛阈值(pain threshold,PT)及每次加压刺激后的心率和血压。结果1)受试者实验前的恐惧量表测量的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各次加压性疼痛的疼痛阈值变化之间呈负相关(r1=-0.58,P=0.02)。2)疼痛刺激时,心率会随之增加(P〈0.03)。3)受试者经每次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刺激,疼痛程度和不适程度都会逐渐升高。结论1)恐惧评分可以预测止血带加压性的疼痛阈值。2)疼痛刺激能增加心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上虞市人民医院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治疗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复合麻醉,实验组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观察麻醉诱导前(T1)、插入喉镜时(T2)、插入喉镜后5 min(T3)及拔除喉镜后1 min(T4)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比较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T1时HR、SBP、DB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2、T3、T4时HR、SBP、DBP、SpO2与T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T4时HR、SBP、DBP、SpO2与T1时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2、T3、T4时HR明显增快,SBP、DBP明显升高,Sp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镇静评分、丙泊酚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少,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西宁地区剖宫产术中开展的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为低氧环境下应用该麻醉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0例足月妊娠产妇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应用丙泊酚(1.5~2mg/kg)、瑞芬太尼(1恤g/kg)、维库溴铵(0.05~0.1mg/kg)静脉滴注行快速诱导。胎儿娩出后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5μg/kg·min)、丙泊酚(4—12mg/kg·h)维持麻醉,根据麻醉深度调节药物用量。持续监测产妇的呼吸和循环参数。比较诱导前、后及插管后1min、5min即刻产妇的BP、HR、SpO2。新生儿娩出后1、5min进行Apgar评分,统计麻醉开始至手术的时间,并与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全身麻醉产妇在诱导和插管过程中血压(BP)和心率(HR)有一定的波动:麻醉诱导后血压低于诱导前,插管后有所回升,且于插管后1min时收缩压稍高于诱导前(P〈0.01),HR于诱导后及插管后1min时有所增加(P〈0.01),但插管后5min时BP和HR均恢复到诱导前水平(P〉0.05)。然而,SpO:在诱导和插管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全身麻醉组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均≤10min,I—D〉5min与≤5min者比较,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及5min 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开始至手术时间比椎管内麻醉组短(P〈0.01),两组间手术开始至新生儿娩出时间、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宁地区低氧环境下应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施行剖宫产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管型(PLMA)喉罩通气复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PLMA组(喉罩组)和气管插管麻醉组(插管组)。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ECG,并于麻醉前、术终做动脉血气分析,对2组插管前后MAP、HR、BP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喉罩组术终MAP、HR、BP、SpO2、pH、PaCO2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组术终MAP、HR、BP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痛明显高于PLMA组。结论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PLMA通气下麻醉操作简单、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有效避免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有效隔离呼吸道消化道,气道管理无特殊性,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常规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7.
用心率功率谱分析方法观察了不同频率电刺激大鼠躯体神经对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低频电刺激正中神经主要引起心率加快,心率功率谱高频峰密度降低;刺激坐骨神经可引起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同时高频峰密度降低,低频峰与高频峰密度比值增加;而高频电刺激作用不明显。提示,刺激正中神经所致的心率加快主要与心迷走神经抑制有关,而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主要与心迷走神经被抑制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而且这些效应具有穴位和刺激频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观察了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外周和中枢输注微量精氨加压素对失血大鼠血压、心率和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使失血大鼠血压回升(P<0.01);外周输注微量加压素使失血大鼠血压升高(P<0.01),存活时间延长(p<0.05);脑室输注微量加压素使正常大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P<0.05),使失血大鼠血压明显回升(P<0.05)。提示迷走-垂体后叶反射在大鼠失血状态下有升压效应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Macintosh型直接喉镜(MDLS)和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Ⅰ~Ⅱ级、年龄18~50岁、拟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GSVL组、MDLS组和FOB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GSVL、MDLS或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操作。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值,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每间隔1min的血压(BP)和心率(HR),并记录观察期BP、H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以时间为横坐标及观察期BP和HR的变化为纵坐标计算气管插管后观察期血流动力学时-效关系曲线下面积(AUE)。结果3组的基本情况和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麻醉诱导后3组的BP和RPP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而HR无显著性变化。经鼻气管插管导致3组的BP、HR和RPP较麻醉诱导后值显著升高(P<0.05)。与基础值相比,气管插管时FOB组的BP、HR和RPP均显著升高(P<0.05),MDLS组气管插管时的HR以及观察期舒张压、平均动脉压、HR和RPP的最大值显著升高(P<0.05),但GSVL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基础值差异均无显著性。FOB组气管插管时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观察期HR>100bp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SVL组和MDLS组(P<0.05);虽然观察期的BP在MDLS组和GSV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MDLS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HR和RPP以及AUEHR显著高于GSVL组(P<0.05)。GSVL组的AUEHR和AUESBP显著低于FOB组(P<0.05)。结论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在采用FOB时最强,MDLS次之,GSVL最轻。  相似文献   

20.
不同实验记录手段对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记纹鼓、二道生理记录仪和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仪对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二道生理记录仪和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仪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仪的使用较二道生理记录仪能提高学生实验报告成绩 ,但是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仪的使用并不能较二道仪提高实验的完成情况。提示 :新型实验设备的使用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 ,但是要保持一定的实验完成情况 ,仍须注意实验教学的其他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