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创方法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等退行性腰椎疾患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联合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可膨胀式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术对48例退行性腰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不稳)患者在后路椎间盘镜下行B-twin椎间融合术,切除椎间盘68个,融合节段56个.常规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或经皮髓核切除后处理椎体软骨终板,并撑开椎间隙.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根据椎间隙撑开的程度选择合适尺寸的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插入椎间隙内,一期椎间融合器外植骨融合.疗效评定参考日本Nakai评定标准.术后3、6、12个月摄X线片及CT观察融合器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经3~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优34例(71%),良9例(18%),可4例(9%),差1例(2%),优良率为89%.20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28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随访期间43例已达骨性融合,其中大部分B-twin椎间融合器位置无下沉,2例下沉明显(达10%~20%),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发生内植物松动、脱落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治疗是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应证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定量植骨并放置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32~68岁,平均50岁;均有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的典型症状,其中 L4/5椎间盘突出34例,L5/S1椎间盘突出15例;均伴椎体不稳.病程0.5~10年,平均5 年;应用后路椎间盘镜系统将2枚可膨胀的椎问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内.结果本组49例患者中,术后4~8d 下床活动,33例在术后3d 内症状完全消失,16例术后症状明显减轻,残留有轻度腰痛症状.根据 JOA 评分:本组随访 2~24个月,平均7.8个月,疗效优33例,良16例,优良率100%.结论在选择合适适应证的前提下,后路椎间盘镜下 B-Twin 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老年、肥胖的重度腰椎退变15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该融合器的优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特殊病例使用该融合器的意义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5.5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9分,术前、术后患者下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5,P<0.05),术后改善率优120例,良32例,可6例,术后优良率达到96%。术后3-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可见椎间骨桥形成,平均融合时间为15周。术后随访3,6,9个月X线显示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用于治疗患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老年、肥胖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融合率高、恢复良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腰椎不稳症行椎间融合术(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的25例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病情改善为优19例,良5例,可1例,JOA评分优良率达到96.0%,椎间融合率为96.7%。结论: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椎间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次全椎板切除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体融合器(cage)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采用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为单节段病变,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中、后部高度之和与下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按SUK标准观察椎体间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及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结果:相对椎间隙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为92.31%。JOA评分优17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92.31%;半年随访ODI评分由术前(52.61±6.75)分降至(6.42±2.39)分。结论: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袁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10):1143-1145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结合椎间融合器Solis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中20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间盘摘除后植入单枚Solis椎间融合器,9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分别植入2枚和3枚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未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并观察各项疗效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25±1.4)个月,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5)分,术后末次JOA评分平均(14.2±0.4)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31例患者术后线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置物Solis-cage位置良好,无松动现象。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3例并发喉返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恢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加单纯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RI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4.70个月,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60±12)mL;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颈椎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8.65±1.8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6.09±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0±9.45)%,与术后12个月的(90.30±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结论:Zero-P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病的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任德轩 《微创医学》2014,(5):635-636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对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微创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应用腰椎JOA评分系统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评价术后早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8~26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3.42±3.26)分,术后3个月为(24.53±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为(25.58±5.35)分,与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3.8%,本组优71例,良19,可6例。结论后路微创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创伤小、成本低、不破坏脊柱生物力学结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可膨胀脊柱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22例,均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JOA评分进行评价,并计算改善率,复查时X线片和CT观察椎间融合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0~110 min,平均83 min;出血量为200~400 mL,平均280 mL;术后随访16~40个月,平均34.3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4.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7.6分,改善率达75%~100%。复查X线片、CT示椎间高度丢失率为18%(4/22),椎间隙植骨融合率为86%(19/22),无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创伤较小,出血量少,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后路内窥镜下B-Twin置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Twin(可膨胀式椎体间置入融合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切除术,7个间隙置入B-Twin,术后进行3个月随访。结果:术后B-Twin在腰椎间隙植入融合良好,未发生松动和滑移现象,亦未见间隙变窄及融合器内陷,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结论: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后,B-Twin置入椎间隙达到即刻稳定腰椎,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弯曲,手术创伤小,B-Twin为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无须钉棒系统辅助内固定,植骨量大,融合率高,可多间隙应用,本文认为它是目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11例11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并退变性腰椎不稳,其中第4~5腰椎6例,第5腰椎~第1骶椎5例。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或MRI检查,手术方式为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然后行Cage椎间融合术。结果11例患者均获成功,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1例融合器塌陷,10例植骨获融合,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采用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6例均为单节段病变,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及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按邱勇所提出的标准观察融合情况。采用JOA及OD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融合率为100%。JOA评分由术前(6.94±4.03)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2.13±3.37)分;ODI评分由术前(52.61±6.75)分降至末次随访(6.42±2.39)分。结论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11年9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采用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的24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8~3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210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1d,术中出血量平均208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VAS评分术前为(6.7±1.1)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3±0.7)分、(2.2±0.6)和(1.4±0.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ODI评分术前为(39.5±2.4)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5±3.2)分、(13.1±2.3)分和(10.1±1.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100%。结论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组织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远期疗效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腰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应用融合器行后方椎间融合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短节段腰椎不稳病人资料,对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症状进行JOA评分,比较PLF术和PLIF术式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程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手术节段融合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LIF组随访的39例患者中,植骨达到100%融合,PLF组随访的12例患者中,确切融合达到41.67%。结论短期随访中,PLF术在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上与PLIF术相近,融合效果较PLIF术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3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JOA、VAS及ODI评分及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JOA评分为(9.5±2.9)分,ODI评分为(64.8±21.9)%,VAS评分为(6.1±2.1)分,手术后随访6~24个月,JOA、ODI及VAS评分分别为(16.7±4.1)分,(24.2±10.8)%,(2.2±1.7)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可以提高腰椎的稳定,减少医源性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及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侧椎弓根固定改良型腰椎间孔椎间融合(m-TLIF)治疗单节段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2019年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单侧椎弓根固定m-TLIF治疗单节段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20例,记录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突出节段等信息,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患者JOA改善率,比较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VAS评分、JOA评分、患病节段椎间Cobb角、椎体滑移程度。结果:20例患者与术前相比,手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VAS评分均下降,JOA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亦高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椎间Cobb角和椎体滑移程度与术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椎间Cobb角和椎体滑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固定m-TLIF治疗单节段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精确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32例,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对神经根管进行精确减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长期疗效。通过CT扫描测量侧隐窝矢状径,评估复发和骨块生长情况。结果术后2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96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20.21±8.93)分和(15.65±7.56)分,与术前的(46.82±12.6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侧隐窝矢状径与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采用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进行翻修。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精确减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后缘离断骨块未见进展动态发展,是可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两种术式应用在腰椎间盘伴腰椎不稳症疗效。方法从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选取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1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相等的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患者行正中入路PLIF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36.9±33.7)min、出血量(210.8±23.5)ml明显低于对照组(174.2±23.4)min、(281.2±7.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但两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优良率、融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术式效果均良好,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通道下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 1年9月在通道下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37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30 ~ 26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失血量100~400 mL,平均240 mL.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8~15 d,平均10.5 d.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8%.37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 ~ 25个月,末次随访术后椎间融合率为94.6%(35/37).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8±1.1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27±1.19)分和(1.84±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为(48.76±11.2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36 ±8.46)分和(12.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道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单纯开窗减压治疗高龄患者腰椎管狭窄症(lumbe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单纯开窗减压治疗42例70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其术前与术后初次下床时、2周、1、3、6、12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评分、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JOA评分改善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被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难治性并发症。术后初次下床、2周和1、3、6、12个月随访JOA、腰痛和腿痛VAS评分,除腰痛VAS评分术后初次下床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患者完成12个月成功随访,末次随访JOA评分(22.6±2.6),腰痛VAS评分(2.2±0.9),腿痛VAS(2.2±0.7)。JOA评分改善率(71.7±13.4)%,有效率94.7%。结论:对于高龄LSS患者,可充分术前准备后选择单纯开窗减压术。该术式较减压同时固定融合术式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围手术期风险,利于早期康复,并能较好的解除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该术式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有一定手术耐受力又不能耐受同时固定融合的高龄LSS患者的治疗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