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关节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上肢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根据康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康复、中药泡浴与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行为能力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康复前手法肌力评定评分、运动能力评定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均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联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上肢关节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改善,对于改善和维持患者的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长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4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家长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干预后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社会适应能力[盖什尔(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评估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3个月,两组Gesell、G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Gesell、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性脑瘫采用家长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患儿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偏瘫型脑瘫(CP)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上肢功能障碍的C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均接受儿童康复中心的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治疗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CIMT),均每天训练2 h,每组5 d,12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经过12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FM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强制诱导运动治疗偏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双侧上肢训练对脑瘫痉挛型偏瘫型患儿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7例36岁的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n=13) 和治疗组 (n=14) 进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双侧上肢训练.治疗持续10周.治疗前后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 (PDMS-2) 及Upper Limb Physician’s Rating Scale, ULP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2组患儿经过治疗后,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抓握功能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P<0.05) , 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评分增加程度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儿治疗后ULPRS评分均有提高 (P<0.05) , 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评分增加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任务导向性双侧上肢训练能够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20-23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我院康复治疗部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均酌情予以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基础疾病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肌力、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FMA评分、BBS评分和FAC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可提高下肢肌力,还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配合家庭姿势管理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偃师市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患儿接受康复训练+家庭姿势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百分比。结果干预前,两组ADL评分、GMFM-88评分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GMFM-88评分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配合家庭姿势管理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2组均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另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2组均干预3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28.73±4.88、84.32±15.27、27.28±4.83、81.47±12.81)高于对照组(24.62±4.35、76.15±13.44、23.54±4.19、73.58±12.25)(P<0.05)。结论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可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肢肌张力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医院康复治疗部的78例脑卒中恢复期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上肢部分(FMA-U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和水平内收活动度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两组FMA-UE评分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不仅能增加其肩关节的活动度,而且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运动想象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偏瘫伴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选取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1次/d,每周5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以下评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运动想象对提升偏瘫患者的手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臂、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在MBI评分及FMA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脑卒中偏瘫疾病治疗期间,采取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2.
安静  王毓  韩博 《黑龙江医学》2013,37(9):844-84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0例重伤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随意性的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的患者(在脑水肿期和病情稳定期)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在康复护理1周后和2个月后这两个时间点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ADL评定和肌力的比较。结果康复护理1周后ADL评分及上、下肢肌力,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2个月后ADL评分以及上、下肢肌力进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采用康复护理手段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偏瘫的患者进行干预,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游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语言障碍改善及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实施康复训练的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A组,另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实施游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的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B组,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语言障碍情况、脑血流灌注状态及运动功能。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Frenchay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收缩期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均低于干预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语言障碍及脑血流灌注状态,且能有效提升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应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机器人对平衡功能、肌痉挛程度及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机器人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观察两组患儿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肌痉挛程度、发育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上田敏评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FMA)、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国-比内智力测验手册分值、Gesell发展量表(DQ)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及康复机器人联合治疗能够提高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降低肌痉挛程度,改善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并进行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B组16例患者仅给予病房-家庭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变化。结果 A组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Fugl-Meyer评分、改良 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均高于 B 组(P<0.05),两组治疗8周、治疗12周时上述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病房-家庭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与康复训练配合在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脑瘫患儿7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康复训练,联合组患儿康复训练配合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及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行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康晓东  张如飞  董超  易英  单泽良 《四川医学》2019,40(10):1059-1062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综合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年龄4至8岁痉挛型脑瘫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水疗),试验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每天150min,每周5天,分别于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Berg平衡量表及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并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试验组GMFM-88评分、ADL评分、Berg评分、脑瘫综合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GMFM-88评分、ADL评分、Berg评分、脑瘫综合功能中的三项(言语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ADL评分、berg评分及脑瘫综合功能评定量表中的四项(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评分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悬吊运动可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以及脑瘫综合功能,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以及部分脑瘫综合功能方面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式情景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痉挛性脑瘫患儿93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及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家属参与式情景训练.比较2组康复护理前、康复护理3个月后患儿运动功能(GMFM-88评分)、适应行为、患儿家属亲职压力(P SI-SF评分)、焦虑程度(HAMA评分)及患儿家属康复护理满意度.结果:康复护理3个月后,2组GMFM-88评分、适应行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GMFM-88评分[(177.62±16.84)vs(150.61±17.27)分]、适应行为评分[(62.41±4.08)vs(56.72±4.4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PSI-SF评分、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PSI-SF评分[(64.81±4.27)vs(72.65±5.24)分]、HAMA评分[(9.50±2.62)vs(12.74±2.91)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康复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参与式情景训练应用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可有效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及适应行为,同时有效缓解患儿家属亲职压力及焦虑情绪,康复护理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治疗对患儿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常规综合训练的康复效果不够理想。经颅磁刺激通过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核心肌力训练是对核心肌群的针对性合力康复方法,可系统性解决患儿身心状态。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201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4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148例)、对照组(150例)与研究组(1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与核心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经颅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采用改良Tardieu痉挛量表(MTS)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GMFM)对患儿肌肉痉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比三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速度。结果 训练方法与时间对MTS评分、GMFM评分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训练方法及时间对MTS评分、GMFM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三组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MT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MTS评分均低于治疗1个月,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1个月(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对照组和研究组MT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GMF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研究组MT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时,三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常规组,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三组治疗3个月时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P<0.001)。三组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695,P<0.001);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步行速度快于常规组,研究组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颅磁刺激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并可提高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速度,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行基础康复治疗,干预组加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行心肺运动试验,并评价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无氧阈、峰值摄氧量、每分钟峰值通气量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无氧阈、峰值摄氧量、每分钟峰值通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下肢部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MA量表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同时,加以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