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干反射(BSR)在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清醒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4例,入院第1、3、5、7、14、21、30、60天进行系统脑干反射检查,以受伤后6个月内是否清醒为判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清醒组与未清醒组(包括植物生存状态和死亡),比较两组患者间的BSR检查结果。结果 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个月后清醒30例,未清醒24例,清醒率为55.6%;左侧睫脊反射、左侧垂直头眼反射、左侧瞳孔对光反射以及眼心反射异常的患者清醒较困难,清醒组与未清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BSR表现与患者预后清醒密切相关,为预测患者能否清醒提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麻醉深度指数(CSI)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效果及年龄因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ASA Ⅰ~Ⅱ级全麻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65岁,B组20例,年龄20~55岁,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5 min,直至清醒镇静警觉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SI值,每间隔20 s行OAM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室浓度值(CE)每变化0.1 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预测不同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室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CSI05、CSI50与CSI95.结果 随着异丙酚CE增加,CSI逐渐降低,CSI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预测患者在不同OAA/S评分时的镇静程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A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与69.7;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5 μg/ml与 64.3.B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8μg/m与65.9;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2.5 μg/ml与54.8.当OAA/S评分达到3分以下,A组CSI高于B组(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CSI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意识状态.在相同意识状态下,老年人的CE要低于中青年人,其CSI值高于中青年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动态监测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重症医学科(ICU)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0年6月收住ICU的成年休克患者共58例。对纳入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入ICU后6h、24h、48h血乳酸值,以后每24h测定一次,直到血乳酸降至正常范围内或出院或死亡;计算6h、24h的乳酸清除率,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42例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感染性休克2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17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3.92±17.59)岁;平均APACHEⅡ评分20±4,血乳酸(9.04±2.55)mmol/L;死亡组入住0h、6h、24h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6h和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P〈0.05),而两组高乳酸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对于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6h、24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莫志伟 《中外医疗》2014,(22):123-12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静吸复合麻醉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于该院实施胸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复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七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复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右美托咪定。监测两组患者的BIS值及七氟醚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恢复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价患者麻醉前、术后1、6、12、24、48 h的认知功能状态,并于术后1、6、24 h检测患者血S100β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毕恢复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合组术后1 h、术后6 h、术后12 h的MMSE评分分别为(24.5±1.4)、(27.1±1.2)、(28.0±1.1)分,术后1 h、6 h的血S100β蛋白分别为(0.093±0.021)、(0.069±0.015)μg/L,单位七氟醚用量为(17.7±2.2)mL/h;对照组术后1 h、术后6 h、术后12 h的MMSE评分分别为(22.1±1.8)、(25.7±1.0)、(27.0±1.3)分,术后1 h、6 h的血S100β蛋白分别为(1.434±0.036)、(1.175±0.040)μg/L,单位七氟醚用量为(25.3±2.0)m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少静吸复合麻醉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复合右美托咪定可减少七氟醚在老年胸科手术中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预防和减少开颅手术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方法 40例择期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实验组(p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关硬膜后给予帕瑞昔布40mg(10ml)和生理盐水10ml。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躁动发生率、躁动程度0~3级评分,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2、6、12、24h的VSA评分,以及术后48h内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发生情况。结果拔管期p组1级以上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p组VSA评分和C组比较在术后2h无统计学意义,而6、12、24hp组患者的VSA评分要低于对照组。结论帕瑞昔布用开颅手术可减少术后躁动;复合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镇痛可以减少芬太尼用量,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6.
邱红雨  张国庆  李晶莹 《中原医刊》2014,(5):F0003-F0003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患者,根据BIS值高低进行分组,BIS值41~50为低组15例,BIS值51~60为高组15例,对术前和术后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测评分。结果低BIS组VAS—R24h为(19.2±13.2)mm,48h为(32.5±19.5)mm,VAS—M24h为(28.1±17.6)mm,48h为(44.4±20.3)mm,高BIS组VAS-R24h为(18.3±14.1)mm,48h为(30.3±18.2)mm,VAS—M24h为(26.2±17.2)m/n,48h为(42.3±20.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全身麻醉后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与吸入麻醉的药物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钟桂红  李远峰 《海南医学》2012,23(11):75-76
目的观察脑电状态指数监测下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30例气管异物急诊手术患儿入室后监测SpO2、ECG、BP,予面罩吸氧6L/min+6%七氟醚2~3min至患儿意识消失后降低七氟醚浓度至3%~4%,同时静脉泵注丙泊酚5~7mg/kg·h。监测麻醉深度,若患儿呛咳或体动可追加丙泊酚0.5mg/kg。麻醉过程中维持脑电状态指数(CSI)于40左右。术毕关闭挥发罐,停丙泊酚,予地塞米松0.1mg/kg,待患儿清醒哭闹后送回病房。结果手术时间(23.8±5.8)min。27例异物一次性取出,3例钳取未成功退镜换医生操作成功。全部患儿术毕清醒时间(10.6±3.6)min,术中无呛咳无屏气。2例术中低SpO2,给予呼吸嚢辅助呼吸好转至正常;术后舌后坠3例,无恶心呕吐出现。结论脑电状态指数监测下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确切、肌松效果好,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毕清醒快,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对缓解术后疲乏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地塞米松组,围术期予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即麻醉诱导后注射10 mg,麻醉清醒回病房后(术后2~3 h)注射10 mg,第二组为对照组,围术期于相同时点予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ICFS量表及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 d疲乏情况,搜集患者术前,术后24 h、48 h、72 h 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疲乏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ICFS量表评分、VAS评分、CRP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塞米松组患者术后3 d ICFS量表评分(74.25±9.98 vs. 84.96±8.02,P<0.001)及VAS评分(5.21±1.13 vs. 6.68±0.86,P<0.001)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48 h、72 h CRP及IL-6水平亦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快速康复流程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并可缓解术后疲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促进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后患者的意识状态与手术时间,按照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与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分为2组,观察患者不同术式在不同时间的分析、肺部感染率、术后迟发再出血率以及不同时间术后迟发再出血的分析。结果:不同术式在不同时间接受治疗机会、肺部感染率、术后迟发再出血率的对比(P 均>0.05);不足6h手术患者的出血率明显比超过6h手术高(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与出血量的多少,在早期(6~24h)实施针对性治疗,能够获得较好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付继军 《中外医疗》2014,(26):138-140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ERCP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丙泊酚(A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B组),观察记录并评价不同时间点患者认知功能、苏醒时间、清醒程度、意识状态。结果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术后1 h认知功能评分(26.4±1.28)、术后20 min OAA/S评分(3.9±0.93)均较单纯丙泊酚组(24.1±1.07)、(2.6±0.79)升高(P〈0.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术后清醒时间(8.2±1.53)较单纯丙泊酚组(11.4±1.59)缩短(P〈0.05);术后清醒程度评分(3.0±0.79)较单纯丙泊酚组(4.7±0.53)降低(P〈0.05)。结论 ERCP诊疗术中,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相对于单纯丙泊酚组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小,苏醒效果好,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变化在老年男性前列腺电切手术中监测麻醉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全麻下行前列腺电切手术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8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级.静脉诱导,插入SLIPATM喉罩,术中予以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吸入七氟醚,间断推注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模式静脉泵注瑞芬太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S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记录患者年龄、体质量、文化水平、ASA分级、手术时间、顺阿曲库铵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入喉罩后即刻(T2)和苏醒时(T3)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和CSI值.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停用七氟烷至能听从指令睁眼时)和拔除喉罩时间(停用七氟烷至拔除喉罩时).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别于麻醉前和拔除喉罩后1、6、24、48 h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在麻醉维持期,CSI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睁眼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上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CSI组在麻醉前及拔除喉罩后48 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拔除喉罩后1、6、24 h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男性前列腺电切手术中,通过CSI为麻醉深度监测提供量化指标,能较为满意地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概率,增加老年患者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46例接受开颅手术患者根据是否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16例)和未感染组(3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与手术距发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入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者职称(技术水平)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入院诊断、颅脑手术次数等因素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持续时间>3 h、手术者职称(技术水平)及手术入路方式是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者的职称(技术水平)和手术入路方式是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提高手术者技术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和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是减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53-57
目的 比较分析微创穿刺术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创组(n=32)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开颅组(n=32)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术后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及预后良好率。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颅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儿术后24 h、48 h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均显著少于开颅组(P0.05),且术后随访3个月,微创组患儿预后良好率较开颅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微创穿刺术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相当,但微创穿刺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预后恢复佳等优点,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CONTEXT AND OBJECTIVE: Changes in pulmonary function commonly occur after general surgery. The aims were to evaluate vital capacity, tidal volume and respiratory frequency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raniotomy and to determine possible correlations of these parameters with surgery duration and etiology for neurosurgery. DESIGN AND SETTING: Prospective, open study at a tertiary university hospital. METHODS: Twenty-six patients underwent elective craniotomy for aneurysm clipping (11) or tumor resection (15). Vital capacity (VC), tidal volume (TV), minute volume (VE) and respiratory rate were determined before the operation and on the first to fourth postoperative day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of 25% in VC, 22% in TV and 12% in VE (p < 0.05) and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spiratory frequency (5%)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VE returned to baseline on the second postoperative day and TV on the third postoperative day, while VC was 8% lower on the fourth postoperative day,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operation (p < 0.05). VC re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eurysm clipping (43%) tha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umor resection (14%) when surgery duration was more than four hours (p < 0.05), with no significant change when surgery duration was less than four hours. CONCLUSION: Reductions in VC, TV and VE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eurysm clipping or tumor resection. The reductions in VC and TV were greater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raniotomy due to aneurysm and with longer surgery duration.  相似文献   

15.
开颅术后颅内血肿发生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病率、发病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283例开颅手术后经过证实的术后颅内血肿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颅内血肿患者分别占术前肝功能不良和天幕疝伴急性脑肿胀患者的 43%和 38%;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的术后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3%和0.8%。结论: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术前肝功能不良、天幕疝、急性脑肿胀等因素有关,急诊开颅术后血肿的发病率高于择期手术,术后颅内血肿发病时间在术后6h以内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帕瑞昔布预处理对开颅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择期开颅手术患者,根据术前不同预处理方法将其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5 mL,观察组应用帕瑞昔布5 mL,对比2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心率)、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后并发症(高血压、寒战、心律失常、躁动)。 结果 2组术后的炎性细胞因子均较本组术前有明显变化,且观察组术后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6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术后1、6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小于本组术前(均P<0.05)。观察组术后1、6、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均高于术后1 h,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低于对照组(35.7%),P<0.05。 结论 帕瑞昔布预处理对开颅手术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可减轻手术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后疼痛轻微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陈亚南  郭秋红  冯雁△  秦雷 《广东医学》2020,41(20):2085-2090
目的 通过实时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术后微循环灌注情况及其对AMI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108例AMI且行急诊介入手术患者,术后3~5 d行心肌声学造影,记录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二尖瓣E峰速度(MVE)、二尖瓣A峰速度(MVA)、左室质量指数(Lvmassi)及造影剂评分指数(CSI)。出院后1年对108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结果(1)MACE组患者WMSI、CSI、LVESV更高,而LVEF则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壁心肌梗死MACE事件的发生和更多的心肌灌注缺损有关系。(3)CSI可以作为AMI急诊介入术后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CSI≥1.58较 CSI<1.58的AMI患者1年后MACE事件发生率更高(45% vs. 9% P=0.001)。结论MCE能评估AMI急诊介入术后患者微循环灌注情况; CSI能独立预测A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MACE事件,从而对该类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尽早识别高危患者,规避恶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盛  王东华  邱仁健 《重庆医学》2002,31(10):965-966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发病后24h内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发病后不超过24h的高血压脑出血34例,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同期延期(24h后)手术23例、非手术38例进行死亡率和生存质量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手术组死亡6例,死亡率17.6%(6/34),延期手术组死亡9例,死亡率39.1%(9/23),非手术组死亡22例,死亡率57.9%(22/38)。早期手术组术后生存质量良好率64.7%(22/34),延期手术组34.8%(8/23),非手术组18.4%(7/38)。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采取早期手术,快速、简单的手术方式,能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唐韬  胡国良 《海南医学》2016,(18):3035-3037
目的:比较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与双侧骨窗幵颜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72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32例采用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单侧开颅组),40例采用常规双侧骨窗开颅术(双侧开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输血量,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按GOS分级评价预后,术后6个月检查语言和精神障碍发生情况。结果单侧开颅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中平均输血量分别为(109.3±22.8) min、(19.4±2.8) d和(342.6±22.8) mL,均明显少于双侧开颅组的(203.5±37.4) min、(25.7±4.2) d和(605.4±69.7)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单侧开颅组恢复良好率为53.13%(17/32),明显高于双侧开颅组的35.00%(14/4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单侧开颅组语言和精神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1.88%(7/32)、12.50%(4/32),明显低于双侧开颅组的45.00%(18/40)、32.50%(1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减少手术的二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3种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骨孔、双骨孔及小骨窗技术外科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125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单骨孔组31例,骨孔直径1 cm;双骨孔组50例,骨孔直径1 cm,分别于血肿前后各钻骨孔1个;小骨窗组44例,术中将骨孔扩大成直径2~3 cm的骨窗。结果 3组患者术后7 d的残存血肿量及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单骨孔组的手术时间较双骨孔组及小骨窗组明显缩短(P<0.05)。单骨孔及双骨孔组在住院天数、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较小骨窗组明显增高(P<0.05)。单骨孔组的复发率较双骨孔组及小骨窗组明显增高(P<0.05),后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相对于单骨孔技术,双骨孔技术复发率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48,95%CI 0.026~0.847,P=0.032)。结论小骨窗技术可作为治疗CSDH首选的治疗方法,双骨孔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尤其适用于术后复发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