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乙状窦后入路CPA区内窥镜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神经内窥镜下桥小脑角区的解剖,为内窥镜辅助下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5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1具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桥小脑角区的窥镜解剖学研究,在窥镜下分区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内窥镜能清晰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的血管,桥小脑角区从头侧至尾侧被血管神经束分为三个间隙:间隙Ⅰ、间隙Ⅱ、间隙Ⅲ,其中间隙Ⅰ又分为ⅠaⅠb亚间隙(Subspace),间隙Ⅰ、间隙Ⅱ是内窥镜主要的观察通道。结论神经内窥镜可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效果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对显微外科手术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切40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41例患者症状消失,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通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手术安全,可避免过度牵拉神经血管结构及扩大骨窗来切除突入邻近结构的肿瘤,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具(共4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没行有关数据学处理结果:①22具尸头44侧共发现小脑下前动脉41支。从基底动脉下1/3段发出者34支(占82、93%)从基底动脉1/3段发出者7支(占17.07%)。②小脑下前动脉起始段位于展神经根腹侧者34支(占82、93%);位于展神经根背侧者5支(占12.19%);穿展神经根丝者2支(占4.88%)。③小脑下前动脉与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位置关系腹侧型者16支(占37.84%);穿神经根型者19支(占47.02%);桥袢型者4支(由9.76%),远隔型者2支(占4.88%)。④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桥臂袢位于三叉神经根腹侧者9个(占34.62%);位于三叉神经根腹外侧者15个(占57.69%);位于三叉神经根背侧者2个(占7.96%)。结论: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及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极其密切,血管与神经之间可产生相互压迫而导致某些神经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苏科  宋登元  陈友江  阳生光 《吉林医学》2009,30(11):984-98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5例的手术经验、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45例随访3个月-49个月,其中治愈39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死亡0例。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隙Ⅰ内的解剖结构。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消除锁孔入路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外科解剖死角,有助于正确地判断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棉,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个(共4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44侧尸头标本中存在动脉袢的为42则(95.45%),每侧只有1个动脉袢的13侧(30、95%),有2个动脉袢的20侧(47、62%);有3个动脉袢的2侧(4、76%);有4个和5个动脉袢的各为1侧(2、38%)。(2)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由小脑下前动脉本干形成者33侧(78、57%);由小脑下前动脉侧支形成者9侧(21、93%)。(3)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类型中内耳门外型者23侧(54、6%),内耳门型者5侧(11.9%),由耳道型者14侧(33.33%)。(4)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空间位置中水平位者29介(69.05%);垂直位者13侧(30.95%)。(5)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其出现率分别为:中间位54、76%(23侧)、下位11.96%(5侧)、后位9.52%(4侧)、上位4.76%(2侧)和前位2.38%(1侧)。(6)动脉袢与面神经根接触者出现率为77.02%。结论:桥小脑角区脑桥小脑间隙脉袢的形成及空间位置复杂,并且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隙动脉袢形成复杂的解剖关系。动脉袢可对面神经形成迫导致神经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熟悉小脑桥脑角区的神经显微解剖,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避免手术并发症方法:16例(32 侧)成人尸头标本,通过模拟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镜下解剖。结果:①小脑桥脑角区由三个脑池组成;②小脑桥脑角区内有面神经、蜗神经,前庭上、下神经和中间神经经过,三叉神经位于上述神经的头端,后组颅神经位于尾端,外展神经位于内侧。结论:通过乙状窦后入路解剖小脑桥脑角区的神经结构有重要意义。各神经结构的测量值对临床手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在三叉神经痛MVD中打开硬脑膜后,应用硬性30°角观察内镜,在桥小脑区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找到责任血管.结果 术中发现压迫血管小脑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小脑上、下动脉3例,合并静脉压迫2例.其中2例显微镜下遗漏,在神经内镜下发现.随访3-15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0例,2例明显好转,1例行感觉根切断后,面部麻木,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MVD中在显微镜下神经内镜辅助操作,可全方位观察神经、脑干及血管的关系,不易遗漏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复法,便于术中操作,减少对脑干、神经的牵拉及周围血管的骚扰,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解剖观察桥小脑角面神经的显微解剖 ,研究面神经在桥小脑角的空间定位。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具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 ①桥小脑角区面神经运动根发出部位在展神经根外侧平均 8.92mm ;中间神经发出部位在展神经根外侧平均 10 .97mm。②面神经自脑干表面至内耳门平均长度 14 .4 0mm。③面神经自脑干发出部位至交汇角的距离平均为 4 0 .0 2mm ;至三叉神经脑干端平均为 5 .6 0mm。④面神经内耳门处至交汇角的距离平均为 31.5 6mm ;至三叉神经节平均为 11.0 3mm ;至弓状下窝平均为 7.18mm ;至岩静脉注入点平均为 7.6 6mm。⑤面神经与矢状面所成的夹角为6 2 .89° ;与冠状面所成的夹角为 18.5 1° ;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 35 .5 5°。结论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复杂 ,本研究对于桥小脑角区的显微外科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技术要点,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显微解剖9例18侧成人尸头标本,对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128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6侧(6/18),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4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侧,椎动脉(VA)1侧;手术资料: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几乎均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78例(60.94%);PICA38例(29.67%);椎-基底动脉4例(3.13%);多支血管8例(6.25%)。结论对桥脑延髓沟的充分探查以及对责任血管的合理处理是面神经MVD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背景:影像引导神经外科、内镜辅助神经外科和锁孔入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颅底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尸头解剖研究发现导航引导下内镜辅助远外侧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的结构。 方法:对5例(10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锁孔入路,术中用神经导航实时定位,并做定量研究,分别用显微镜和内镜观察颅底结构。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最后测量和比较内镜和显微镜下各标本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实验数据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研究。 结果:借助神经导航和角度内镜,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间的三个间隙能够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结构。0度内镜辅助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时岩斜区的显露面积为756.28 ± 50.73 mm2,明显大于单纯手术显微镜下的显露面积756.28 mm2,0度和30度内镜辅助下的显露面积分别为1147.80±159.57 mm2 and 1409.94±155.18 mm2,优于远外侧经髁经结节锁孔入路(1066.26±165.06 mm2) (p < 0.05)。 结论:借助内镜和神经导航,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角度内镜能够明显扩大岩斜区的显露范围,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部分枕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舒芬尼和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麻醉(TCI)与传统全凭静脉麻醉(TIVA)对老年患者行开胸肺叶切除时血流动力学、意识和苏醒的影响。方法:60例全身麻醉下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n=20),舒芬尼初始靶浓度为0.2ng/ml TCI(Ⅰ组)、舒芬尼初始靶浓度为0.3ng/ml TCI(Ⅱ组)、舒芬尼+丙泊酚单次输注、连续输注(Ⅲ组)。在麻醉的不同阶段分别设定不同的舒芬尼靶浓度,同时根据病人意识情况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记录入室时(基础值base)、气管插管前即刻(T1)、双腔管调整到位时(T2)、气管插管后3min时(T3)、手术切皮时(T4)、手术后15min(T5)和拔管即刻(T6),记录MAP、HR、BIS、丙泊酚、舒芬尼用量及术毕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间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尼用量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尼0.2~0.6ng/ml靶控输注既能保证充分的镇痛和足够意识水平深度,有利于术中控制性降压,又不影响中等长度手术患者的术后苏醒和拔管;而单次和持续输注30~40ml/h,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且舒芬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小于靶控输注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预防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40),麻醉后以15ml/(h.kg)的速度分别静脉输入缩合葡萄糖氯化钠、琥珀酰明胶和乳酸钠林格氏液。麻醉手术中间隔5min测量血压。结果:麻醉手术中缩合葡萄糖氯化钠组和琥珀酰明胶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均为4例(10%),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氏液组(22例,55%,P〈0.05)。结论:缩合葡萄糖氯化钠和琥珀酰明胶对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均有很好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观察复黄生肌愈创油膏(简称复黄膏)对Wistar大鼠糖尿病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创面对照组、模型组和复黄膏组。制备糖尿病合并皮肤创面模型,复黄膏组给予复黄膏外敷,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纱布外敷,1次/d。造模后分别于第3天和第11天分批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段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结果:在创面修复的第3天,3组间工型胶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黄膏组Ⅲ型胶原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与创面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创面修复的第11天,复黄膏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但与创面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复黄膏通过促进难愈性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增殖及调节二者的平衡,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正常髌骨三维解剖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测量。方法:对96个正常髌骨进行三维CT扫描,按身高不同分为3组(Ⅰ组:156~165cm,Ⅱ组:166~175锄,Ⅲ组:176~185cm),每组左右髌骨各16个,建立每一个髌骨的三维解剖模型,并对其关节面的高与宽、嵴的厚度、嵴距外缘、嵴距内缘、内侧关节面中心厚度、外侧关节面中心厚度进行测量。结果:(1)建立的髌骨三维解剖模型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特征;(2)髌骨厚度。Ⅰ组:左(19.99±0.28)mm,右(20.00±0.30)mm;Ⅱ组:左(23.17±0.26)mm,右(23.22±0.11)mm;Ⅲ组:左(25.38±0.16)mm,右(25.51±0.09)mm;髌骨关节面宽度。Ⅰ组:左(36.90±0.14)mm,右(36.78±0.21)mm;Ⅱ组:左(42.50±0.30)mm,右(42.61±0.05)mm;Ⅲ组:左(46.81±0.21)mm,右(45.95±0.33)mm;髌骨关节面高,Ⅰ组:左(28.78±0.23)mm,右(28.61±0.18)mm;Ⅱ组:左(31.89±0.12)mm。右(32.01±0.08)mm;Ⅲ组:左(33.82±0.23)mm,右(33.80±0.20)mm。结论:建立的典型髌骨三维解剖模型,能为正常人髌骨参数测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并用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给予常规治疗,Ⅱ组给予常规治疗+穴位注射,Ⅲ组给予常规治疗+穴位注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以面瘫综合评分法评价3组疗效。结果:Ⅰ组、Ⅱ组和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80.0%和95.0%,治愈率分别为10.0%、25.0%和50.0%。3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3,P=0.006);Ⅲ组与Ⅰ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准(连续校正X2=5.161,P=0.023);Ⅲ组与Ⅰ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7.619,P=0.014)。结论:星状神经节合用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一定的优势,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大政  张旭 《当代医学》2011,17(16):14-15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及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Ⅲ组患者的NIBP、HR较Ⅰ、Ⅱ组下降;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单纯肌间沟阻滞或单纯腋路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同时在基层医院也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垂体后叶素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将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35例,腹腔镜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Ⅱ组35例,腹腔镜术中应用催产素;Ⅲ组32例,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三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术中出血量:Ⅰ组(65±35)ml比Ⅱ组(120±55)ml、Ⅲ组(140±65)ml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和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Ⅰ组(61±25)min比Ⅱ组(88±27)min、Ⅲ组(95±24)min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和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作用明显,便于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机制,观测了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及比值的影响。
方法:2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螺内酯组(10只) 和对照组(10只),另设WKY组(7 只)。螺内酯组采用螺内酯双蒸水溶解,20 mg/(kg·d)灌胃,对照组和WKY组采用等容积双蒸水灌胃,连续16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心肌组织Ⅰ型胶原的水平;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图像分析系统分别计算Ⅰ、Ⅲ型胶原面积积分及Ⅰ/Ⅲ型胶原比值。
结果:与WKY组比较,对照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明显增多(1.87±0.2 vs 1.21±0.7,P<0.05),治疗16周,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下降(1.42±0.05 vs 1.8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心肌Ⅰ、Ⅲ型胶原面积,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Ⅰ型胶原像素(6400±259 vs 12019±734)、Ⅰ/Ⅲ型胶原比值(15.64±1.34 vs 20.8±3.04)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Ⅲ型胶原像素比较,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螺内酯减少SHR心肌Ⅰ型胶原的沉积及Ⅰ/Ⅲ型胶原比值,对Ⅲ型胶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瑞芬太尼组,Ⅱ组为芬太尼组,Ⅲ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颈丛阻滞,不加中枢性镇痛药。结果Ⅰ组与Ⅱ组患者的疼痛及疼痛反应引起的血压变化与Ⅲ组比较,Ⅲ组收缩压(SBP)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Ⅰ组与Ⅱ、Ⅲ组患者疼痛及疼痛反应引起的心率增快与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Ⅰ组中有l例心率减漫,但与Ⅱ、Ⅲ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存在明显的呼吸抑制。疼痛语言评分(VRS)Ⅰ、Ⅱ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Ⅲ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颈丛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颈椎前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对严重烫伤小鼠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13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低剂量组(Ⅰ)、高剂量组(Ⅱ)和对照组(Ⅲ)各40只,正常组10只.将小鼠制成Ⅲ°30%全身体表面积(TBSA)烫伤模型,正常组不烫伤,烫伤后Ⅰ、Ⅱ组分别予以30 mg·kg-1· d-1、100 mg·kg-1·d-1非诺贝特灌胃,Ⅲ组予以0.5 mL· d-1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第1、3、7、14天随机抽取10只小鼠(正常组一次性处死),处死收集血清,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TNF-α、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运用稳态模式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IR)指数,同时切取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烫伤后各组小鼠在第1、3、7天HOMA-IR值均高于正常组,Ⅰ组和Ⅱ组HOMA-IR值均低于Ⅲ组.Ⅰ、Ⅱ、Ⅲ各组小鼠血清TNF-α、FFA水平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均高于正常组,Ⅰ组和Ⅱ组均低于Ⅲ组(P<0.05或P<0.01),但Ⅰ组和Ⅱ组在同一时间点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小鼠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给予诺贝特干预后,肝脏脂肪变性有所改善.结论:非诺贝特可以改善烧(烫)伤后小鼠应激状态下IR,其可能与降低严重烫伤小鼠血清TNF-α和FFA水平,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