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后踝骨折研究进展 数据源:主要使用Pubmed数据库资源 文献选择:选取与后踝骨折或三踝骨折有关的文献 结果:对于多大后踝骨折块影响踝关节稳定并需要手术尚无一致结论。X线评估后踝骨折不可靠,CT推荐使用,特别是胫骨干骨折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其发生率以往被低估。通过后外侧入路直视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临床效果良好。固定后踝相较于下胫腓螺钉更适用于下胫腓损伤。手术指征和功能锻炼时机仍有争议。 结论:踝关节稳定性判断、选择适宜的诊断评估手段和手术方法有利于后踝骨折处理。需要更多的踝关节稳定性和不同治疗方式对比等方面的基础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伴有后踝骨折及踝关节脱位。因此后踝的准确复位及牢同固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25%~30%时需切开复位周定,传统的手术进路为后外侧纵行切口,但多暴露困难,不易操作和固定,手术创伤大。曹光磊等应用经胫后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必须仰卧位先固定内外踝,后踝固定操作困难,如需改变体位,则很不方便,并容易损伤胫后动脉及神经等组织。我科采用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胫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踝关节骨折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多因外翻、内翻以及外旋等间接暴力所致,且患者骨折程度与骨折类型同暴力作用大小、方向等存在一定关联,常伴有后踝骨折,可出现踝部畸形、足部循环障碍等,将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等产生严重影响。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及空心钉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补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依后踝骨块大小决定是否进行螺钉固定。然后进行拉钩试验检测下胫腓联合稳定性。若不稳定,加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术后均未发现下胫腓联合分离。后踝固定33例,未固定后踝20例。术中拉钩试验共发现14例下胫腓联合不稳,均为未固定后踝患者。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后踝固定组优良率为84.8%;未固定后踝组优良率为75.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后踝固定与否是决定能否有效重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治疗后踝骨折。方法通过骨折的外踝入路,用拉力螺钉治疗后踝骨折。结果骨折内固定恢复效果良好。结论通过骨折的外踝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此手术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踝关节骨折(骨折均累及后踝,骨折块面积均≥25%)患者资料,共计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三踝骨折20例(AO分型B型11例,C型9例);单纯后踝骨折2例.所有患者经3~7 d(平均5d)消肿待皮纹出现后,行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22位患者获11~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平均为11.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所有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标准评分评定治疗效果:优2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平均分为94.0分.结论:新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疗效好,可作为后踝骨折固定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发生原因、受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用胫骨前侧手术入路行前外侧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对无明显移位后踝骨折先固定后踝骨折再复位固定胫骨,对后踝骨折移位明显者予先复位固定胫骨,然后手法复位后踝骨折,再进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所选患者中腓骨骨折均为中段及近端骨折,均未予固定。结果:两组随访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胫骨下1/3螺旋骨折愈合时间及总并发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Ⅵ型损伤组后踝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Ⅲ型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胫骨前侧单切口手术入路,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及空心拉力螺钉进行骨折固定,对Ⅲ、Ⅵ型骨折治疗效果均较好,是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前方向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后踝骨折患者按照置入方向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从后往前置入)与对照组(从前往后置入),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骨块移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后前方向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入路手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伴后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踝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充分显露踝关节和后踝骨折,直视下骨折复位,采用钢板对踝关节及后踝进行固定,根据后踝骨折块大小选用重建钢板、1/3管型钢板、解剖型钢板等固定,术后4周后进行功能锻炼,负重行走,应用AOFAS评分系统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8-10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全面负重锻炼,并对患者随访3-10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固定及愈合情况。结果:应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患者有27例评分差;97例评分结果中;51例患者评分结果良好;随访时间3-1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断裂,患者活动基本正常,踝关节稳定性好,无内外翻畸形,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复查X片见全部骨折骨性愈合。结论:联合入路手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伴后踝骨折的治疗,对骨折部位显露清晰,可直接精确复位踝关节面,并进行稳定的固定,较大程度上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58例患者骨折均i期愈合,X线片检查表明均为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移位、松动、断裂等异常发生。优31例、良17例、可4例、差6例,优良率为82.76%。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载荷关节 ,生理功能要求高 ,因此骨折早期复位是否满意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 ,发生数量还在增多[1] 。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4年 4月~ 1998年 8月共收治三踝骨折 3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均为手法复位失败的新鲜闭合性骨折。2 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 ,取踝关节后外侧切口 ,显露外踝骨折端 ,使之解剖复位 ,尽量不剥离骨折块骨膜 ,行张力带固定为主 ,固定后X线摄片 ,如果后踝对位良好 ,可不行螺钉固定 ,如后踝骨折块超过胫骨干 1 3关节面或外踝固定后后踝骨折块仍移位 ,则需用 1~ 2枚螺丝钉固定。术后处…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骨折临床多见,合并后踝骨折为临床常见损伤,后踝骨折临床需否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多数学者以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后踝骨折块累及关节面>25%作为手术指征。但也有人认为,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时,手术与保守治疗效果均较好;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时,骨折块大小和是否固定都是预后相关因素。因此,对于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的患者应通过手术治疗恢复关节协调性。2012年起我科开始应用后外侧切口进行外、后踝骨折的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跟踪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骨性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3±5.8)周,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26例,良1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5.4%。结论治疗后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诊。本文对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定义、损伤机制、临床分型、检查及鉴别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复位顺序、固定方式、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术配合中药分期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手术切复内固定三踝各处骨块,外踝解剖钢板固定外踝,松质骨螺钉或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内踝,加压螺钉固定后踝,可吸收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配合中药内服、分期辨证。结果优良率达90.00%。结论手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三踝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王国军  杨照田  孙杰 《中外医疗》2010,29(16):53-54
目的探讨改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骨折难复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7例旋后外旋型Ⅲ、Ⅳ°骨折难复性后踝骨折用Warner和Farber方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顺序是后踝、外踝、内踝。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根据Baird2J 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14例,良3例。结论采用Warner和Farber方法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骨折难复后踝骨折,可以在直视下解剖复位骨折,减少对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其疗效好,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治疗措施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骨外科治疗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患者36例,并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所有患者先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行钢板结合空心钉治疗效果显著,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踝固定对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1月整群选取该院6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后踝固定术)及对照组32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比较两组功能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功能优良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 采用后外侧入路后踝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功能优良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9.
胫腓骨中下段螺旋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占胫腓骨骨折的16.7%,容易诊断。其中10.8%并发后踝的显性骨折,还有部分为隐匿性后踝骨折。隐匿性骨折在普通X线正侧斜位片难以发现。手术时特别是髓内钉固定时往往引起副损伤。CT和MRI的组织分辨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而且是断层图像,在骨关节创伤诊断中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旨在通过64层螺旋CT和MRI对胫腓骨螺旋骨折并发后踝骨折这组特殊病例的检查,探讨CT、MRI的成像技术和诊断价值,全面研究这种复合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产生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避免这种骨折手术产生副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空心螺钉与T型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许县中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治疗的66例后踝骨折患者,以后踝采用空心螺钉固定者29例为对照组,以后踝采用T型钢板固定者37例为观察组。对比分析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AOFAS足踝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9.4±4.7)个月。两组单纯后踝手术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 a 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 a AOFA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较空心螺钉更有优势,尤其是粉碎性后踝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推荐采用T型钢板固定,支撑效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