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方法经桡动脉PCI280例、经肱动脉PCI208例、经股动脉PCI180例.观察三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血肿的发生等. 结果 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与股动脉组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血肿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减少(P<0.05);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行PCI安全、经济,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与股动脉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血肿及迷走反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少(P<0.05)。3组患者插入冠状动脉的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少,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肱动脉穿刺在PCI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PCI治疗的患者共90例,据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30例、肱动脉组30例、改良肱动脉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预后等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穿刺时间均少于桡动脉组(P0.05),穿刺成功率均高于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之间的穿刺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穿刺并发症均少于肱动脉组(P0.05),3组之间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肱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6例,根据介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分为股动脉组46例,桡动脉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满意度及住院天数。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出血、尿潴留、迷走神经反射、血管并发症、难以入眠、疼痛不适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较少,加强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护理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经桡动脉PCI及50例经股动脉PCI患者观察并发症,副反应,护理工作时间,住院天数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PCI患者比经股动脉PCI患者并发症,副反应明显减少,护理工作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经桡动脉PCI比经股动脉PCI护理方便,并发症,副反应少,安全,创伤性小,可作为PCI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品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所致心血管迷走反射(CVVRS)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取经股动脉、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患者683例,按照拔鞘前不同药物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拔鞘前予0.9%氯化钠注射液水化)经桡动脉途径拔鞘119例、经股动脉途径拔鞘105例;预防1组(拔鞘前给2%利多卡因鞘管周围浸润麻醉)经桡动脉途径拔鞘115例、经股动脉途径拔鞘118例;预防2组(拔鞘前给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经桡动脉途径拔鞘112例、经股动脉途径拔鞘114例。观察患者在拔除动脉鞘管时CVVRS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CVVRS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33,P<0.05),经股动脉PCI更容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经桡动脉途径的不同预处理方式CVVRS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998,P>0.05)。经股动脉途径者中预防1组与对照组CVVRS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717,P>0.05);预防2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65,P<0.05),CVVRS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CVVRS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应用阿托品提高心率能有效预防股动脉途径拔鞘所致的CVVRS。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护理要点。方法:289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途径(150例)和经股动脉途经(139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情况的差异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和主观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需中断肝素抗凝、无需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而且住院时间短;在术后观察护理工作量上及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经股动脉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危冠心病患者190例,按照介入途径的不同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观察组13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行介入术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桡动脉组优于经股动脉组.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术的治疗效果相当,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且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动脉介入诊疗的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桡动脉穿刺组(n=80,行桡动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组(n=80,行股动脉穿刺);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卧床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等一般资料、术后出血、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桡动脉穿刺组介入成功率为90.0%低于股动脉穿刺组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动脉穿刺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股动脉穿刺组有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比较,桡动脉穿刺组患者出血、拔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桡动脉穿刺组术后烦躁失眠、尿潴留、穿刺侧肢体疼痛、局部皮肤损伤、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创伤小、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MI发病时间在12h以内的患者66例,血流动力学稳定、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s试验阳性患者,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经桡动脉介入组33例、经股动脉介入组33例。结果PCI总成功率为100%,桡动脉组插管成功率为96.6%(29/30),其中1例因导管不能到位改为股动脉入径。股动脉组插管成功率为100%,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血管最终开通率(TIMI 3级)挠动脉组为92.6%(28/30),股动脉组为93.6%(34/36),两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桡动脉组为(43.8±19.6)min,股动脉组为(45.6±18.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PCI治疗AMI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稳定、Allen试验阳性、桡动脉搏动良好患者可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肱动脉穿刺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一些特殊患者应用的意义以及经肱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中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6例肱动脉穿刺在冠脉介入治疗中介入路径选择,患者平卧位,右手掌心向上,穿刺点在肘部肱动脉分支前,选择动脉搏动最强处,先在穿刺点用利多卡因局麻,用桡动脉穿刺针取45°角穿刺进入肱动脉,送入导丝,拔除穿刺针,送入6F桡动脉血管鞘,术后拔除鞘管,压迫止血10 min,再用绷带加压包扎。6~8 h后可解开绷带,术后无须严格卧床休息。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肱动脉穿刺并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肱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熟悉肱动脉穿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对部分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有禁忌的患者,肱动脉穿刺的介入路径,不失为一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刘艳丽 《中外医疗》2011,30(33):75-75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模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4例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107例)与经股动脉(77例)入径行PCI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皮下血肿及出血、尿潴留及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便于手术与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两种干预方法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穿刺行PCI术后的65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手术方法与抗凝方法一致,实验组根据老年患者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出现腰背部、腹部不适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6.67% vs.25.7%,P=0.041),穿刺点出血及血肿未增加。结论 老年患者经股动脉穿刺PCI术后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腰背部、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提高术后卧床期间的舒适度,同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关键词】 老年人 血管成形术 经皮腔冠状动脉 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CS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行CAG(236例)及CSI(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AG成功率97.0%,4例因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肱动脉途径,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右上臂动脉严重粥样硬化迂曲改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97.0%,2例因病变重改经股动脉途径治疗,3例导丝未能通过病变处。所有患者术后即刻拔除桡动脉鞘管,压迫止血后弹力绷带包扎,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出血、严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栓塞等外周血管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及CSI成功率高,外周血管并发症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介入检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既往多选用股动脉入路,但该路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可达5%~10%,且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缩短了住院时间,且局部并发症较少,易被患者接受。本文就我院开展的经桡动脉行PCI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评价经桡动脉路径行PCI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仇建华  李海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506-350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方法观察100例患者,其中经桡动脉途径行PCI48例,经股动脉途径行PCI52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出血、血肿、肺栓塞和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桡动脉途径术后1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局部出血、血肿、肺栓塞和血管并发症少。结论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血管出血、血肿、肺栓塞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患者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全脑动脉选择性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全脑动脉选择性造影患者93例,按人路血管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4例)和股动脉组(39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制动时间短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全脑动脉选择性造影安全可行,且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制动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途径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特点.方法:100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50例,A组)或经股动脉(50例,B组)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术后出血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方法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途径的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将261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随机分两组,桡动脉途径组121例,股动脉途经组1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局部渗血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漏、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主观不适等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种的穿刺成功率、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组局部渗血与血肿、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及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