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中阳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检出了《内经》16 0篇中“阳气”二字连读者 138处 ,分为 10 2条分析了它们的涵义 ,归纳出《内经》中阳气的基本涵义 :①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的气 ,与阴气指代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的气相对 ;②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 ,与阴气指代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相对 ;③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 ,与阴气主要指代寒凉之气相对。并在此基础上 ,推出阳气的基本概念 :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 ,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同时指出人体阳气与一身之气是不同的概念 ;阳虚不能称为气虚 ,也不能说成是气虚的发展 ;“阳与气合称为阳气”是悖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中医学"邪气"的历史源流.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经考察,<内经>中"邪气"是与真气、正气相对而言的,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后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邪气"的内涵,对邪气的认识上升到了病因、病机层面.结论:从病因层面分析,"邪"可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人体内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痰饮、瘀血等;外邪包括风寒署湿爆火及疫疠之气."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也特指"邪念之火"等特定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战汗浅析     
战汗是一种特殊的汗出类型。基本病机为邪盛正虚,乃阳气不足或阴气不足,难以与外邪抗争,须聚集正气后奋力抗邪。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感受表邪而气血为邪气所抑制;二是因误下损伤了正气;三是中气不足难以鼓舞正气驱邪外出;四是温病中阴津损伤难与亢阳抗衡,必须聚集正气奋力抗邪,以致发生战栗而后汗出。本文从战汗的类型、病因病机、转归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燥邪究竟属阳邪抑或属阴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六气生成与阴阳五行关系、六气应四时阴阳、寒暑统六气、燥与寒热关系、六气的相生相制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燥属阴邪的立论依据;从燥与湿属性相反、燥邪致病特点和病证、燥证治疗用药分析等3个方面分析了燥为阳邪的原因,同时对燥兼阴阳也作了阐释.但由于<内经>对六气属性的划分亦多以四时、五行和阴阳之气的升降动静主论确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当以时令节气为依据,因而,燥为秋季主气而属阴是成立的.但应当明确的是,阴阳具有相对性,其所指不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仅是从某一方面笼统的概括,其所致病证的特点又与邪气本身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兼邪和在体内的转化等复杂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论汗     
一、汗与津液的关系汗为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是随着三焦的气化散布于周身而起作用的。所谓三焦,指上焦的宗气,中焦的营气,下焦的卫气。所谓气化,指三焦阳气对水液的蒸化。人身阴阳,互为根本,互为功用。阴的功用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的;阳的功用是密固于外而抗御外邪的。如果阳气在外有所行动,阴气在内必急起而应之,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相似文献   

6.
寒证是阴邪易致肌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多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致的疾病。还与脏腑、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中各证兼现,因而临床多以寒证为主证。致病多在冬季,其他季节虽亦可见,但毕竟不如冬季之甚。故在对以寒证为主证的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重视。辨证求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体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在“寒、热”证上。这是由“寒、热、表、里、虚、实、阴、…  相似文献   

7.
试论膀胱"气化则能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气化则能出"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系"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讲膀胱经气化功能使水液正常代谢的过程.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代谢障碍,导致膀胱蓄水、水湿内停等病证.对"气化"一词的理解,<内经词典>注解为"阳气运化津液或水液的过程"[1],因而气化依赖阳气的作用,而产生气化作用的阳气究竟源于何脏何腑,后世医家认识各有不同,而此涉及到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所选择的脏腑,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气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气属中医学的气学范围,是一身之气或人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以其运动而发挥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具有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属性。正气分布到腑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分布到脉之内外,则为营气和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修复和调节作用,可因其构成成分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都是正气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阴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出了《内经》中有关阴虚的所有条文,梳理并归纳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①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亏虚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②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③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实际,将阴虚的基本概念确定为:阴虚是指人体之阴气亏虚及其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而表现为虚热内生或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阴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湿邪外袭与湿自内生内外合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湿邪为六淫邪气之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侵袭人体,无处不到。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湿邪外袭则湿困脾,湿为阴邪,易损伤脾阳,而阳虚者易感湿邪,湿浊留滞即可损伤脾阳,脾阳受伐,又可滋生内湿。湿邪外袭与湿自内生内外合邪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1.
周智慧  闵莉 《西部医学》2020,51(6):40-41,45
伏邪主要是指藏伏于机体、伺机而发、择时而作的邪气。伏邪致病的过程可以总体反映胆石症发生发展的规律,胆石症早期即为伏邪发病初期,常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正气虚弱,邪伏胆腑,气血阻滞;伏邪伤阳,阳化气受损,阴成形太过;情志之邪伏藏,疏泄失常,胆气郁结;饮食之邪伏藏,内生湿热,熏蒸肝胆,终发为胆石症。胆石为有形之邪,藏伏机体,阻滞气血,日久化热;邪伏日久入络,水液代谢受阻,痰浊内生,伏于血脉而生瘀血,致使痰瘀互结。笔者从伏邪理论出发,对胆石症的发生原因和发展特性进行探讨,以期为胆石症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医防治老年病重在调和脾肾之阳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防治老年病时强调“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只有调和阴阳 ,才能尽其天年。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有没有主次之分呢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又论“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说明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主导的地位。1 阳气的功能阳化气而阴成形 ,阳气指功能而言 ,有时也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 ,形体之衰虽然是阴气亏虚的表现 ,但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作为主导 ,人体的体温、活力和五官、五脏功能活动 ,都是阳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续海卿 《中医学报》2020,35(8):1623-1626
从六经欲解时调理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失眠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治法为:开太阳、调营卫,即开达卫气,使卫气昼夜循行正常、营卫之气调和;合阳明、降阴气,即收敛阳明之气,使过亢的阳气下降而潜藏,则阴气也随之而下降;舒达少阳之枢机,使五脏安宁则五脏神藏;运太阴、聚阴气,即运化太阴之脾气,以滋养五脏之津液而聚阴气;收厥阴、藏相火,即根据厥阴为阴尽阳生和内藏少阳相火的特点,治疗要以收藏阴精和敛藏相火为法;转少阴、交心肾,即疏转少阴之心肾,使水火既济、天地交泰,则阴阳调和。  相似文献   

14.
病证有虚实之分,虚实有真假之别。虚实疑似难分,然为重证须分清。但医者谓之难,学者亦谓之难,究其原因分析如下:l因概念不清,尤对“假”字理解不深 虚实真假见于病重阶段。真是指疾病的本质,假乃因部分表现与病性相反,即不符合一般虚、实概念,与实证亢奋有余,虚证不足衰退的一般规律相矛盾。如真实假虚证,病性为邪气过盛,却表现有类似虚证的假象,但这些假象确由邪气壅盛,正气不能外达所致。而真虚假实证,病性乃正气不足,反见疑似邪气盛实之征,此征象应为正气不足,运化无力产生。故应深刻理解概念中“病性”、“类似”、…  相似文献   

15.
寒凝血瘀证实验及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瘀证是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寒凝血瘀证则是由寒邪入于血分而致,多系素体肾阳不足,寒邪内生,或因常处于寒湿环境损伤阳气,而致体内阳气不足,失其温煦、推动的作用而致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目前对人类威胁越来越大的流行性感冒,尤其是重症流感,进行了中医分析.认为基本属于中医之"直中三阴",由于体质虚弱,或正气不足,以及失治误治导致,主要内因还是人体内阳气不足所致,中医灸法具有良好的温阳通经、疏通气血和的作用,是预防和对治此证地法宝之一.更根据古代与民间流传经验,把灸法与玉石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隔玉灸养生方法 ,特别有益顾护真气,辅助正气,实践证明本方法具有有助达到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护生养生境界,对于灸法保健,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一部以讨论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狭义伤寒"为重点的外感病学专著.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疾病过程中多见阳气衰微、阴寒偏盛之证.  相似文献   

19.
子午流注纳支法阐述了人体的气血循行随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的流注规律 ,十二时辰则对应一天 2 4小时的昼夜时间变化。从子到午或者从午到子 ,反映了一年或者一天之中天地间阴阳之气的相互转化的规律 ,如寅、卯为阴气渐消 ,阳气渐升之时 ,分为春 ;巳、午为阳气最旺之时 ,分为夏 ;申、酉为阳气渐衰 ,阴气渐盛时 ,分为秋 ;子、亥为夜半阴气最盛之时 ,分为冬 ;辰、戌、丑、未为四季交替之时 ,分为长夏。而人体与天地气运的变化息息相应 ,天地之间这种阴阳消长的规律 ,又影响到人体气血 ,经气的流注 ,如一…  相似文献   

20.
林慧 《大家健康》2014,(11):22-22
中医切诊:女性患妇科病多为“湿”所致。“女子阴类也”,其以血为本,最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纵观妇科病,经、带、胎、产诸疾最易感湿而发。湿为重浊阴邪,有形而沉重,其性黏腻,常可阻遏气机、滞碍阳气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且湿久化热则为湿热,或炼液成痰则为痰湿,甚则成为湿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