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奇峰 《医学综述》2012,18(9):1292-1294
内皮微颗粒(EMP)是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时从细胞膜上脱落的膜性囊泡,直径<1μm,在血管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中显著升高,被认为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指标。此外,近来研究发现EMP表面具有各种活性物质,在凝血、炎症、内皮功能、细胞存活和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均有作用。现就EM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新进展予以综述,以便为临床上研究心血管疾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SC-EVs)是由干细胞分泌的脂质囊泡,在组织再生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发现SC-EVs能够促进牙槽骨成骨再生,但成骨机制尚不明确。RANKL/RANK/OPG信号通路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通路,因此该文就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在促进牙槽骨成骨的作用作一综述,为研究SC-EVs的成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囊泡是指在细胞外空间中释放的由脂质双层结构组成的内含可溶性物质和核物质的囊泡。细胞外囊泡包括凋亡体、外泌体和微粒。细胞外囊泡起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可作为生物信息传递的调节器作用于细胞局部及远程调控。研究表明,循环血中由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外泡囊有潜在的生物信息价值,可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细胞外囊泡积聚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主要影响炎症、增殖、血栓形成、钙化和血管活性反应等生物学途径。虽然在我国10余年前就已开展了对细胞外囊泡的研究,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归纳了目前关于细胞外囊泡,尤其微粒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相关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4.
整合素(integrin)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作用的主要因子,它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参与新生血管管腔的形成和血管网络构建.细胞外基质是整合素的配体,胶原和层黏连蛋白的沉积形成新的血管管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现就整合素和VEGF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骨髓动员作用能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内膜损伤后的再内皮化过程,来预防损伤血管再狭窄.方法将35只新西兰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对照组)5只;高脂饲料喂养组30只在喂养10周后随机抽取20只行右颈总动脉囊扩张损伤,术后随机将其分为:G-CSF干预+损伤组(n=10),予静脉注射G-CSF50μg/d,连续7d,NS+损伤组(n=10),术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d,连续7d;第12周处死所有试验动物,取右颈总动脉、胸主动脉行HE染色观察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评价模型制作情况,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I、中膜面积(M)比值I/M以评价内膜增生程度;伊文氏蓝染色并计算内皮再生面积(An)、内皮总面积(A)t比值An/At以评价再内皮化率;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损伤局部CD31细胞表达的阳性率以评价G-CSF对EPCs动员效果以及EPCs对受损内皮的修复情况.结果 (1)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可形成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G-CSF+损伤组与NS+损伤组相比I/M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An/At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颈动脉内皮CD31细胞表达阳性率G-CSF+损伤组高于NS+损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CSF可以动员骨髓EPCs到外周血并迁移到血管内膜受损部位,促进再内皮化,抑制内膜增生,有效预防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由真核细胞合成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主要通过传递核酸、脂质和蛋白质等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可作为干细胞旁分泌活动的形式参与介导多种组织的再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除了通过多向分化和高度增殖能力加速组织的修复外,还可以通过分泌外泌体来调节内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进一步促进受损组织的愈合。外泌体的应用在再生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MSCs来源的外泌体在血管组织、神经组织、牙髓组织、牙周组织和关节软骨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是内皮细胞活化或凋亡时脱落的带有细胞膜成分的微小囊泡结构,可有效反映内皮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其表面携带多种标记物质,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个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均有所表达。目前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检测,方法简便,结果相对可靠。本文主要从激活、凋亡两方面就EMPs表面标记物的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参与出生后血管的再生以及受损内皮的修复过程。近年来,围绕以内皮祖细胞为种子细胞用于促进血管新生、维持内皮功能完整、参与心血管疾病与肿瘤治疗以及组织工程及基因治疗等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参与肝脏的损伤修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内皮克隆形成细胞(endothelial colony-forming cells,ECFCs)是一种有别于经典内皮祖细胞的具有强大血管新 生功能的晚期内皮祖细胞。ECFCs在心、肺、脑的缺血修复中具有强大的血管生成潜能,在缺血肢体及损伤骨组织 的修复中能明显诱导血管相关因子的表达并促进血管新生。ECFCs具有强大的肿瘤归巢效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 预后关系密切,可为血管再生研究、肿瘤治疗、组织再生工程等领域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分泌的一组高异质性纳米级膜性囊泡,富含脂类、蛋白、核酸等多种 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细胞间的重要载体,广泛参与细胞间的信号通讯。间充质干细胞胞外囊泡(MSCEVs) 承载了MSC 损伤修复及再生的特性,同时还具备性质稳定、可大规模制备等优势,有望作为一种非细 胞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该文概述了MSC-EVs 的分子组成及分离鉴定方法,并重点介绍了MSC-EVs 在组织损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及作为天然药物载体的潜在可能,以此为MSC-EVs 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提 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小勇  周建庆 《医学综述》2009,15(21):3219-3221
近几年研究表明,成人外周血中含有与胚胎血管母细胞相似属性的骨髓源性细胞,它有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潜力,统称为内皮祖细胞(EPCs)。心肌缺血损伤后,EPCs能够归巢到心肌缺血区血管新生部位,促进其血管再生,而且它也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EPCs治疗冠心病安全可行,并且是有效的。现就EPCs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冠心病中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受损组织的修复再生一直是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传统再生医学依靠种子细胞、生长因子及支架材料来实现组织再生,但是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待验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在组织愈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型免疫是以白细胞介素(IL)-4、IL-5、IL-9、IL-10、IL-13和IL-33的产生为特征,由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在调控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2型免疫中的细胞因子及各个免疫细胞亚群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 USCs)是一种具有良好扩增能力、多系分化潜能、旁分泌功能的新型干细胞。因其可以从尿液样本中分离,具有收样方便、取材无创、伦理问题少等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尿源干细胞作为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有望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由干细胞通过旁分泌途径产生的类似干细胞功能的囊泡结构。多项研究证明EVs在细胞间通信、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本文就尿源干细胞及其细胞外囊泡在再生医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雁 《医学综述》2010,16(17):2573-2576
血管内皮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高剪切力、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糖、高血脂及细菌外毒素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内皮细胞数量缺失及屏障功能异常。噻唑烷酮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雌激素及咖啡因有利于内皮损伤的修复。内皮祖细胞移植在内皮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介绍血管内皮的来源、功能、损伤因素及促进内皮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闽荔  张金莲  吕建国 《医学综述》2009,15(18):2753-2756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一类能够迁移、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属于干细胞群体,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及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还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密切,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在再生医学中,干细胞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再生策略,对缺损的组织再生修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的积极效果是由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起主导作用,是由干细胞释放的外泌体所介导,研究者们从而提出将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单独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的可能性,并通过研究证实了其可达到与干细胞疗法相似的效果。因此,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策略,基于外泌体的组织再生治疗方法正在被广泛地研究。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相关理论及其在结缔组织再生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骨、软骨、皮肤、脊髓、以及肌腱等组织的再生,并简要探讨了相应的作用机制。同时讨论了基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进行组织再生修复的挑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张迅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8(3):0322-0324
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并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细胞来源.本文阐述了关于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在组织重建细胞治疗上的巨大潜能.ADSC最大优点在于能方便取得而且容易在体外培养.体外培养的ADSCs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诱导成为成熟脂肪细胞、骨细胞、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ADSCs还能分泌一定数量的与细胞成熟有关的细胞因子.另外,近年有报道ADSC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这些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骨髓细胞成为再生细胞治疗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9.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一类能够迁移、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及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密切,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就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冠心病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