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FIB)缺乏症是一种少见的血浆FIB数量或质量异常疾病;数量异常型包括遗传性无FIB血症和遗传性低FIB血症,质量异常型包括遗传性异常FIB血症和遗传性低异常FIB血症。无FIB血症表现为循环FIB完全缺失,血浆FIB≤0.1 g/L且功能性和抗原分析均不能检测到FIB;低FIB血症表现为循环中FIB水平下降,FIB 0.1~1.5 g/L;质量异常型疾病表现为FIB抗原和功能缺失,FIB分子功能性的改变,伴有凝血指标不同程度延长,其中异常FIB血症特点为血浆FIB水平正常,而低异常FIB血症血浆FIB水平降低。妊娠合并遗传性FIB缺乏症者常表现为复发性流产、胎盘早剥、产时及产后出血。孕期需监测FIB水平及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FIB替代治疗,根据血栓发生风险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由于机体合成的纤维蛋白原数量减少(甚至缺如)或/和分子结构异常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碍,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有的患者无出血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自发出血、手术或外伤后出血、颅内出血、血栓栓塞、习惯性流产、胎盘早剥等[1-3]。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产妇往往出现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包括自然流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本文报道4例合并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产妇的剖宫产围术期管理,并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诱因和抢救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2~2002年17例产科DIC的诱因和治疗。结果 产科DIC的主要诱因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急性重症黄疸性肝炎、妊娠合并重度贫血、晚期产后出血、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结论 产科DIC抢救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祛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输注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前子痫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围生期处理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5例产前子痫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输温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其中阴道分娩10例,剖宫产15例。新生儿全部存活,其中窒息5例复苏抢救成功。结论产前子痫与DIC关系密切,防治产前子痫要特别重视防治DIC。在去除病因的同时及时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是治疗产前子痫并发DI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凤娥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1):1371-1372
目的:了解常规凝血四项(PT、APTT、TT、Fib)在妊娠产妇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变化,探讨其变化与分娩及产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联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动血凝仪对289例临产孕妇和16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临产孕妇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ib(纤维蛋白原)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TT(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体内凝血、抗凝血成分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均发生明显改变。检测凝血四项,可了解妊娠产妇体内凝血状况,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DIC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bg)活性和抗原。抽提DNA,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基因文库比对确定基因异常。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为28.10S,Fbg活性明显下降,抗原在正常范围内,活性显著低于抗原;其父表型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F魄、FGA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A1211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Arg19Gly错义突变。结论鉴定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bgd链Arg19Gly杂合错义突变是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活化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的表达,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实验对象的凝血四项,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强度和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妇女(P<0.01),三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凝血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同常规凝血四项检测相比,全血法FCM检测血小板膜表面活化FIB-R可灵敏地反映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判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为预测和诊断子疒间前期以及是否有DIC倾向提供一项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8.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因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作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受体,参与血小板活化聚集,因此与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的异常通常分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5种类型,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武鸣壮族地区1例FGA基因杂合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表型和基因型,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先证者家系三代5人进行外周血采集,使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FIB、TT等凝血项目,FIB采用PT演算法和Clauss法检测;采用DETA抗凝管收集全血,通过NGS筛选,用Sanger测序验证FGA、FGB、FGG基因编码区突变。结果 先证者及其父亲表现出FIB-Clauss法水平降低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而其妹妹和两个女儿均正常。高通量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检测到FGA c.103C>T杂合错义突变,而先证者的妹妹和两个女儿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导致该家系成员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是FGA c.103C>T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蛋白质中第35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Arg35Cys),从而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273例早期妊娠妇女和273例晚期妊娠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比较早期妊娠和晚期妊娠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含量的变化。方法用美国贝克曼ACL700全自动凝血仪,分别对我院273例早期妊娠和晚期妊娠孕妇进行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随机检测,比较两个时期纤维蛋白原平均含量的变化。结果早、晚期妊娠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含量相差显著(P≤0.01)。结论随着妊娠期的延长,妊娠晚期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一个由α链Gly36Ser突变引起、患病成员症状有差异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功能。方法 收集该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患者外周血样本,常规凝血功能试验筛查家族成员凝血功能;NGS法筛查Fg基因(FGA、FGB、FGG)突变位点,Sanger法验证以确认突变;生物信息软件预测突变Fg功能;血栓弹力图(TEG)和功能性Fg TEG试验对家族所有患病者进行Fg凝聚功能评价;Fg动态凝聚试验和纤维蛋白溶解试验检测患病成员纤维蛋白聚集和溶解功能。结果 该家族共有突变基因携带者11名,常规凝血实验和基因突变检测均符合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诊断;11名突变基因携带者经Sanger法验证为同一突变位点;Uniprot和SWISS-MODEL等预测软件均表明该突变为影响纤维蛋白原聚合的有害突变;家族突变基因携带者中5名有症状者TEG相关参数与无症状者相比明显变化,Fg凝集试验显示该5名有症状者凝固曲线起峰时间明显延长且峰值降低;纤维蛋白溶解试验表明家系中多数(7/11)突变基因携带者纤维蛋白在限定时间中不能完全溶解。结论 α链Gly36Se...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是维持凝血生理状态的重要机制,凝血因子基因缺陷会导致相应的出血性疾病。本文就遗传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Ⅹ、因子Ⅺ和因子ⅩⅢ)缺陷症,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临床处理和母儿结局。 方法 收集25例妊娠合并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共29次妊娠)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处理过程和妊娠结局。 结果(1)一般情况:内源性、外源性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乏分别为7,8,14例次;(2)临床处理:3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孕期输注血制品,1例Ⅸ因子缺乏患者接受维生素K1肌内注射3 d,余患者孕期未行相关治疗,未发生母儿出血事件; 28例次患者术前或进入产程后均输注相应血制品,4例次产后继续输注血制品;(3)分娩结局:29例次均足月活产,分娩孕周为(39±4.2)周。15例次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为(280±62)mL,未并发产后出血(>500 mL); 14例次剖宫产,产后出血量为(710±94)mL,2例并发产后出血(1 200及1 400 mL),无晚期产后出血;(4)新生儿结局:1例系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初产妇,因“羊水过少”要求剖宫产,新生儿Apgar初评4分,5及10 min再评均为10分,余新生儿Apgar初评均10分; 9例次新生儿因凝血四项异常转新生儿科,均无颅内出血,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结论 妊娠合并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孕期出血少见,临产后予成分输血纠正凝血功能,剖宫产者出血量仍增加。新生儿凝血异常风险高,出血并发症低,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胎盘早期剥离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彩霞  何美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64-2265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7年7月我院收治的46例胎盘剥伴DIC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疗效及结局。结果:46例中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41例。剖宫产时全宫切除3例,次全切除4例。产妇死亡1例,新生儿死亡35例。结论:胎盘早剥合并DIC应早预防早治疗及时终止妊娠,剖宫产时合并DIC重型出血>3000ml,血小板<20×109/L、纤维蛋白<0.1g/L、3P(+)、凝血酶原时间>120s则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郝秋红 《四川医学》2008,29(7):918-9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2例肝硬化患者的PLT,MPV和FIB,与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有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测定值.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和nB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组PLT、MPV和FIB较无消化道出血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PLT、MP、MPV和FIB可反应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和出凝血的异常,对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有无出血倾向、及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产科原因诱发急性DIC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12例不同产科原因诱发急性DIC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急性DIC患者的不同产科诱因为:妊高征2例,胎盘早剥3例,羊水栓塞3例,产后出血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例,早孕药流致产科重症感染1例。结果 ①12例并发急性DIC患者,死亡4例,治愈8例,死亡率33.33%,围产儿10例,死亡3例,死亡率30%,新生儿窒息2例,低体重儿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4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并发3个以上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②12例DIC患者,5例使用了肝素,8例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3例使用了纤维蛋白原,1例进行了血液透析,4例使用了呼吸机和机械通气。结论 产科急性DIC是导致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产科DIC对降低母婴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非妊娠妇女组40例(对照组)、正常晚期妊娠组40例、子痫前期组40例进行血浆凝血指标的监测分析。结果 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T、纤维蛋白原增高Fib、D-二聚体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凝血酶时间缩短TT、纤维蛋白原增高Fib、D-二聚体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与纤溶抑制功能亢进,提示监测发现凝血指标明显异常者,有利于指导高危妊娠临床诊断、早期干预,预防产后出血、DIC等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纤维蛋白原在产科DI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浩生  林静吟 《广东医学》2005,26(2):259-260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纤维蛋白原制剂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 32例产科DIC孕产妇分成两组 ,使用纤维蛋白原组 17例和无使用纤维蛋白原组 15例。观察两组孕产妇凝血机能出现好转所需时间及治愈率。结果 使用纤维蛋白原组凝血机能好转所需时间明显少于无使用纤维蛋白原组 ,两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静脉注射纤维蛋白原在产科DIC、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者中使用能加快凝血机能好转 ,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产科DIC治愈率的提高需内、外科多种综合治疗措施的协同 ,子宫切除是抢救成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对临床的参考价值。方法:对妊娠晚期孕36~40周(孕妇324例)与正常非妊娠妇女104例(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妊娠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F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功能较正常非孕妇女有明显变化,因此在临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都应监测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降低DIC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2011年收治的127例中重度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孕期有无出血倾向与产后出血的发生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除血小板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在具备引起产后出血的产科因素中,宫缩乏力仍占首位;产后出血多于产后6h内发生。结论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若孕期有出血倾向、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易发生产后出血。分娩时合理应用宫缩剂、严密监测产后6h以内出血情况,可有效避免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