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丹毒是由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网状结构及浅层蜂窝组织的急性炎症,临床以突然寒战高热,皮肤变红,如丹涂脂染,迅速向四周蔓延为特征.好发生于下肢.本病多由于血分有热,火邪侵犯而发病.我院应用消炎膏外敷治疗下肢丹毒10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炎症,多发于秋季,病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面部、前臂、手足及小腿部最为多见。 丹毒常继发于皮肤外伤、瘙痒性皮肤病、牙龈感染、足癣、鼻炎及口腔炎症等。病原菌可通过皮肤或粘膜微细破伤处侵入而致病。该症临床表现为患者病初先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症状,继之出现边缘清楚、境界明显的鲜红色斑,斑块肿胀发亮、疼痛、有灼热感,皮损常迅速向四周扩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鼻丹毒的临床演变探微西宁市卫生防疫站马云集,刘光润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朱继平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体弱患此病者,可因败血症而致死。丹毒多见于颜面部。我们近遇一例复发性鼻丹毒,因其病因及临床演变较特殊,故报告如下。思...  相似文献   

4.
丹毒是一种链球菌所致的网状结构及浅层蜂窝组织的急性炎症[1]。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中心部位变暗并脱屑,可出现淋巴管阻塞  相似文献   

5.
丹毒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为丹毒。丹毒也称流火,好发于下肢及面部。病因病程丹毒是感染力很强的溶血性链球菌从细微的皮肤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附近皮下组织的结果。中医认为丹毒的发生是由于血分有热,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和由于皮肤粘膜的破损(如针刺、抓伤、皲裂、虫咬伤、足癣等)感染邪毒而诱发;若兼感湿邪,郁蒸血分,气血经络阻隔,则  相似文献   

6.
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粘膜的破损处,引起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肢体及面部,常见病因: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物质刺激(如药物输注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  相似文献   

7.
下肢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一种下肢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急性炎症感染,多由创伤和足癣引起[1]。临床表现主要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局部继而会出现水肿性红斑、皮肤表面紧张伴有灼热疼痛,可迅速向四周扩大。基层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战士平时军事训练多、强度大,受创伤的机会较多,尤其是创伤后不注意伤口的处理,是引起下肢丹毒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皮肤病。系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侵入网状淋巴管所致。病变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丹毒名称首见于祖国医学,《诸病源候论》指出:“丹毒,人身体忽然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由于其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有异,中医文献中又有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胸腹者称“内发丹毒”;发于腿胫者称“流火”、“腿游风”;依形状又有“鸡冠丹”、“茱萸丹”等多种病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血分有热,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  相似文献   

9.
丹毒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毒是由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其特点为局部红、肿、热、痛,大多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的细小伤口处入侵所致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常见病,起病急并有愈后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常规采用抗菌素静点及硫酸镁外敷治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2005~2007年采用曼迪森半导体激光照射和超短波治疗、护理丹毒患者,可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疗效,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伴有发冷发热的急性皮肤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不同部位发生的丹毒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本例患者主要发生在颜面部,中医称之为“抱头火丹”,是由于患者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搏结,郁于肌肤或挟有风热,阴虚血热,毒热炽盛,内热火毒上聚于头部而引起,本文就一颜面丹毒的中医中药治疗予以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1] .2008年至今, 我科共收治93 例该病患者, 经过我们的精心治疗与护理, 均痊愈.  相似文献   

13.
复方黄芩液治疗下肢丹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方黄芩液治疗下肢丹毒疗效观察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吴大庆,江萍,陈丽华丹毒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发病后因其皮色如涂丹之状,故名"丹毒"。《医宗金鉴》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其大如掌,甚者...  相似文献   

14.
丹毒丹毒是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祖国医学认为,是由温毒蕴结血分,侵袭肌表所致。症见皮肤红肿热痛,状如云片,边界分明,色红如丹。初起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继而皮肤红肿灼痛,向四周扩散,有时患部可出现黄色水泡,破烂流水,既痛又痒。  相似文献   

15.
陈福真  周东新 《上海医学》1989,12(5):295-296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少见的坏死性外科感染,国内有文献可查者仅24例。1924年Meleney报道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坏疽的病例,此后不少作者均有类似报道,但命名相当混乱,包括坏疽性丹毒、医院坏疽、急性皮肤坏疽等。1952  相似文献   

16.
丹毒,是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轻微损伤或潜在感染灶的细菌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导致。丹毒病位在表皮,与外界刺激,患者素体体质相关。血热内蕴,郁于肌肤,复感风热湿邪,内外合邪,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之间,不得外泄,蕴热为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病。治疗不当,痰热瘀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黄尧洲教授运用大剂量苦寒药物联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丹毒,在遣方用药上以苦寒类药物为主,以求速效,避免出现病情演变。  相似文献   

17.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机体受创损后发生的感染,尽管抗菌药物不断增多,但发病率仍未降低。普通外科感染常指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急性感染,包括: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或淋巴结炎等。因目前抗菌药物大量及广泛应用,则产生许多难治性耐药菌种,使部分外科感染治疗难度加大,故加用中药治疗,可缓解抗菌药物使用压力,降低耐药菌种产生,保证部分普通外科感染迅速恢复。现将笔者应用黄连解毒汤配伍五味消毒饮治疗外科感染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8.
急性淋巴管炎是因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性病灶,如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两种。一、网状淋巴管炎网状淋巴管炎又叫丹毒,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表现为局部片状红疹,边缘清楚,用手指轻轻压迫红色即可消退,放开后红色很快恢复。丹毒起病急骤,红肿蔓延较快,有烧灼样痛,常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头痛、畏寒、体温高、白血球增多等症状。发生丹毒后,应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同时,还要注意休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丹毒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粘膜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好发于颜面及腿足,尤以下肢为多见。中医学认为乃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之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其主要临床特点:患处皮肤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稍微隆起。病变范围扩展较快,有的可起水疱,甚至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治愈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丹毒的情况做一简单概述。1内治1.1中医药内治李灵巧运用三妙散加减(苍术、黄柏、泽泻、萆(?)、丹皮、赤芍、野菊花、连翘、蒲公英各10g,川牛膝、金银花各15g,生薏苡仁、…  相似文献   

20.
王焱 《大家健康》2014,(1):327-327
正丹毒是指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处入侵所致。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下肢丹毒中医又称"流火",起病突然,患者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不彻底或失治、误治则易反复发作,甚至长年不愈。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32~75(平均54)岁,均为发生在下肢的丹毒,其中18例患者病变部位发生起疱、破溃,16例只是局部红肿疼痛,均治愈。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