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有关房劳的内容,以期加深对房劳的认识。[方法]通过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中与房劳相关的条文,结合历代注家的观点,整理并分析《内经》中的房劳理论。[结果]《内经》中关于房劳的理论已较为完善,认为"太过"是根本原因,房劳类型可分为房事过多、醉饱行房、思想太过三种,病位主要在肾、肝、脾三脏,病机主要为汗出表不固与耗气伤精,明确提到房劳所致的疾病有内风、内热、热厥、血枯、早衰,还强调房事有节、色欲有度、守天忌及房中术对养生的重要性。[结论]对《内经》的房劳理论进行研究,有利于辨证,提高房劳病的临床疗效,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病因理论及发病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经》"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本来意义。[方法]梳理《内经》与"阳明"相关的篇章,探析"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真正含义。[结果]"阳明"在《内经》中的二阳之说有两种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结论]"阳明"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内经》、《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础概念,理清经典中"阳明"二阳、三阳的真正涵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经》胀病的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胀病病名、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整理论述。[结果]《内经》对胀病已有专门论述,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积聚、脏腑亏虚等;根据其临床表现,胀病可分为五脏六腑胀和肤胀、水胀与臌胀;《内经》对胀病的治疗提倡以针刺治疗为主,兼用刺络放血,也用单方药物。[结论]《内经》已构建了胀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对临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求“独处藏奸”理论的内涵及其临床运用。[方法] 通过查阅《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探寻“独处藏奸”理论之沿流溯源及其含义,并结合后世《伤寒杂病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等古籍中运用此理论辨舌脉以及其他症状的相关论述以及医案演绎,阐释其临床意义。[结果] “独处藏奸”理论源于《内经》,是指单独或者反常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理论对后世伤寒、温病医家诊察单独或反常的脉、症、舌之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及其反映的病位与治疗有很大的启发,是否需要舍弃“独处”是医者需要权衡考虑的重点。[结论] 当出现病证难以明确、辨证不易统一的情况时,尤其要注意单独、反常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看似次要,实则为疾病全局之关键。谨守“独处藏奸”理论,审慎判断,对临床正确诊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黄帝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论述,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医"气论"特点。[方法]对《内经》中与"气"和"气化"相关的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注家看法,总结《内经》对"气"和"气化"的认识。[结果]《内经》全书有19篇直接以"气"冠名,1700(2997)处提及"气"字,7处条文论述"气化"。《内经》中的"气"既可以是物质之气,也可以是功能之气,还可以是转化之气。其"气化"的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的转化、各种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变、各种物质的运动和敷布、从化、气的运动、五运六气之气化等六个方面。[结论]《内经》中除少数章节外,几乎处处可见气化,从万物化生至精微所存,皆是气化。在《内经》视角下,"气化"既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维持人身健康之根本,因而也就必然是养生、诊断、治疗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经络"的概念,并与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理变化与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石。文章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将原文归纳为"络"的概念、络脉的分类、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变化、诊络的方法、络脉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络病的治则治法等几个方面,并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使《内经》中的络病理论更加系统而清晰,从而发挥其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正史及相关史料,实现对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的各种传本、校刊本、注释本进行系统收集、整理、识别、归纳,完成《内经》古籍数据库中汉唐时期传本建设.方法:依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籍中所收载的医经目录为基础,收集历代学者对《内经》版本考证研究成果,辑录汉唐时期《内经》不同版本,并对不同传本按照[书名]、[作者]、[时同]、[版本]、[卷数]、[出典]、[自序]、[沿革]、[摘要]、[全文]、[备要]、[后记]进行著录研究,将汉唐时期《内经》不同版本转换为PDF格式,录入予数据库,建立汉唐时期《内经》传本系统.结果:历史上汉唐时期流传过《内经》古籍不同传本31种,现存《内经》古籍不同传本仅11种,分别录入《内经》古籍数据库中的通行本、注释本和校勘本分类中.结论: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通过系统收集、归纳和整理,建立《内经》古籍数据库,是保存汉唐时期《内经》珍稀善本原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所见"出"字的涵义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出"字在上述四大经典中共有15个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内经》出发,参考小学著作,结合《内经》同时期文献,对"津"字的含义进行了考释,通过重文概念的引入,解释了"津"字两种含义差别很大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对"津"字在《内经》中的含义进行了论述,从而与"液"的概念深一步区别。  相似文献   

10.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纵观二千余年络病学说发展史,共有三次大发展,一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二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作为外感热性病及内伤杂病的辨治总纲,  相似文献   

11.
有关"逆顺"之语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并有两篇直接以"逆顺"用作篇名:《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逆顺》。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新近出土的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可以看出,"逆顺"这一医学术语早在先秦两汉已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逆顺"在《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涵进行了详细探析,发现其包括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的关系、生理与形体、与疾病的联系、临床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同时参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充分挖掘其医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对脑的论述颇为丰富,但多散在于各章节中。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脑理论,剖析《内经》对脑的认识,对《内经》关于脑的论述予以梳理,并结合文献从脑为奇恒之府、脑为髓海、脑与脏腑经络联系以及脑的功能、病变等方面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溯本求源。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中的"络"及"络脉"概念,到清代叶天士根据络脉的病变首次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继而90年代提出"络病理论",到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从现代实验角度具体研究络病的现代机理。文章从传统头痛络病机制和现代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络病理论与头痛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MA Shi and ZHANG Jie-bin are famous annotators of Huangdi Neijing and their annotations are well- regarded. However, influenced by the style of practice of the Ming dynasty, some of their annotations are less than satisfactory. For instance, the words "ni" and "cong" in the phrase "Ni cong yin yang" are synonyms, which mean obedienc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n" in the phrase "an er shou zhi" is not "message" or "examination" but "inhibition". Also, the word "zou" in the phrase "gu hao zou" is "to run"; "qu" in the phrase "qu pijie" means "to leave". This thesis raises several incorrect annotations for the readers' reference.  相似文献   

15.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为现存《内经》系统诸传本中的最古者,具有中医语料源头的重要意义。浑浑一词在《太素》中共出现了4次,或状脉象,或述病症,其语义在校勘上多有混乱不清之处,故采用古文校勘常用之本校与理校法,予以厘清,以求医理文理两相合宜。  相似文献   

16.
络病理论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中的"络"及"络脉"概念,到清代叶天士根据络脉的病变首次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继而90年代提出"络病理论",到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从现代实验角度具体研究络病的现代机理。文章从传统头痛络病机制和现代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络病理论与头痛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美容思想,为现代针灸美容临床提供指导。[方法]研读《内经》并整理与针灸美容相关内容,从《素问》中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学说与《灵枢》中的经络学说、针刺原则、古典针刺法等角度入手,探讨《内经》在理法方穴术各个方面对针灸美容临床的指导。[结果]《内经》整体美容观中蕴含了以五脏为基础的表里统一美容观和以经络与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的形神统一美容观,其为针灸美容的辨证施治、取经用穴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针灸美容成为一种调内养外的健康自然美容法。《灵枢》则指导针灸美容要明确病位深浅、选择合适的针具、应用适宜的针刺手法,使针灸美容在整体调治的同时兼具局部美容的效果。此外,从古典针刺法中五刺、九刺、十二刺总结而来的“刺皮三法、刺肉之法、刺脉之法、刺筋之法”等在现代也有新的发展,丰富了针灸美容的方式。[结论]《内经》的整体美容观在理论层面为针灸美容奠定了基础,《灵枢》的刺法在操作层面为针灸美容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内经》五刺法临床应用及其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分析《内经》原文,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应用和总结。[结果]"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重要方法,"五刺法"的实质就是"针至病所",根据这一原则,临床上不仅仅应用于对"五体"的治疗,还可以把"五刺法"加以延伸拓展。从而创立了"刺脂法","刺神经法",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最重要方法,"针至病所"是"五刺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发"三阴三阳"的来源、内涵及其科学实质。[方法]从对阴阳定义出发,用发生还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对各种三阴三阳说法的阐述,寻找"三阴三阳"各种说法来源。[结果]从《黄帝内经》的描述中发现,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太阳光照强度在人身的阴阳分法,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日地的相互运动产生的阴阳消长的量变阴阳分法,第三种来源于日地相互运动产生的四时四象发展成的三阴三阳说。[结论]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日地相互运动是产生各种"三阴三阳"说的本源,是黄帝师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三阴三阳的阐述,不是多派各家学说杂陈。  相似文献   

20.
古汉字构形释义法是将古汉字拆分为若干个构件,根据构件含义与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语境相结合,直观化地阐释文本含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阐释《黄帝内经》文本及中医学专业术语的含义,具有溯源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黄帝内经》的医理思想,理解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