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认知、情绪、行为和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共264例住院治疗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分别进行认知、情绪、行为和综合护理干预,入组前及干预12周后,比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分变化。结果综合护理干预后SCL-90量表中各因子分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单纯认知干预组、情绪干预组、行为干预组的干预效果更好(P<0.05)。结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及时正确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变其认知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改善其情绪障碍,重塑和完善其人格,进而明显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方法 对1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4周共8次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照组的16例首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单用药物治疗4周,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149.25±14.07)分vs(138.38±9.56)分]、因子D5[(19.50±2.34)分vs(15.31±1.96)分]、D7[(19.31±3.48)分vs(15.]9 ±2.34)分]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DAS分改变不明显;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D1、D5、D7等因子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BDI和SAS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特别是在脆弱性、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的改善上,而对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方法对1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4周共8次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照组的16例首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单用药物治疗4周,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149.25±14.07)分vs(138.38±9.56)分]、因子D5[(19.50±2.34)分vs(15.31±1.96)分]、D7[(19.31±3.48)分vs(15.19±2.34)分]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DAS分改变不明显;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D1、D5、D7等因子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BDI和SAS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特别是在脆弱性、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的改善上,而对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障碍及心理行为干预的疗效。方法心电图确诊的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对研究组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12周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评。结果干预12周后,研究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分别为(43.56±6.54)分、(44.63±7.61)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研究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63.21±9.86)分、(65.32±8.08)分〕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12周后两组SCL-90评分比较,研究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及恐怖因子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ERS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其心理状况较差,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的消除ERS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6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健康教育等治疗,并采用HAMD、HAMA评定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进行疗效分析,观察8周。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HAMA分值较治疗前均减少。组间比较:2、6、8周HAMD评分及2、6周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有效率82%,对照组有效率57%。结论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诊疗行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CL-90于干预前及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研究组于干预后4周、8周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研究组于干预8周后,SCL-90中的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其他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且研究组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生存质量量表的评定显示干预8周后研究组患者除环境领域因子外,其余3项因子分干预后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各项因子分与对照组的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因子分均高于干预前。结论积极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能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认知行为干预对更年期抑郁症32例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林芳  王鸿雁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39-284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3例更年期抑郁症患者随即分为研究组(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干预)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和8周末分别用HRSD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定依据减分率评定其疗效。结果:经8周研究结束后,研究组HRSD量表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3.63,P〈0.01)。结论:更年期抑郁症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更年期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护理的角度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轻抑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轻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接受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疗程12周,采用HAMD,BPRS,NOSIE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的BPRS症状自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NOSIE总积极因素分较对照组高,总消极因素分较对照组低,研究组病情总体计分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轻抑郁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将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同时接受为期12周,每周1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两组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12周后接受SCL-90量表的评定。结果:研究组SCL-90量表各因子中除强迫因子外,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的其他因子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较12周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经过12周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干预,研究组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6.918,-4.033,-5.307,-3.484,-2.242,-2.686,P<0.05或P<0.01)。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干预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符合青少年可待因依赖患者的行为干预模式,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预防复吸.方法 将100例住院的青少年可待因依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采用心理替代治疗、健康教育及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则单用药物维持治疗.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进行的<滥用止咳药水信念>(BACMAS)、心理健康状况、回归社会功能和复吸率.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BACM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复吸率3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4%(P<0.01).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更好地消除患者的病态心理和降低对止咳药的心理信念,减少复吸及他们的犯罪行为,使青少年更好地返回学校或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99-10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强化认知锻炼对卒中后抑郁症(PS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PA)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治疗的PS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予控制血脂、血糖和血压、营养脑细胞及改善脑部微循环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强化认知锻炼,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r TMS治疗,两组治疗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PA轴功能变化,并评估神经、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CRH、ACTH和Cor较治疗前显著下调(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下调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CSS评分和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调,而MoC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且联合组变化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r TMS联合强化认知锻炼用于PS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能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抑郁症状和提高认知功能,其机制与抑制CRH、ACTH和Cor分泌,使紊乱HPA轴功能得到纠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喹硫平和利培酮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期痴呆伴B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激越行为量表(CMAI)及治疗中出现的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EHAVE-AD和CMAI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BE-HAV-AD总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情感障碍和焦虑两因子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的锥体外系反应、口干、便秘、头昏等较喹硫平组显著(P<0.01)。结论:喹硫平和利培酮对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相当,喹硫平对情感症状和焦虑的疗效更明显、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4例。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口服西酞普兰和乌灵胶囊,西酞普兰组和乌灵组分别口服西酞普兰乌和灵胶囊,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表(HAMD)评定抑郁情况;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治疗8周HAMD评分乌灵组明显改善(P<0.05),而西酞普兰组和联合组均极显著改善(P<0.01),且联合组较乌林组、西酞普兰组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NIHSS评分,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极显著下降(P<0.01);BI评分,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极显著上升(P<0.01),组间无明显差异;而MMSE评分治疗8周后3组均显著提高(P<0.05),组间无差异。结论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与乌灵胶囊合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舍曲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PISD)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就诊的PISD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舍曲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米替林片,两组疗程均为8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HPA轴功能[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神经、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CRH、ACTH及Cor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CSS及HAMD评分较前明显下降,而MMSE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舍曲林治疗PISD患者的疗效肯定,安全性较佳,能更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抑郁症状,并能改善其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血清CRH、ACTH及Cor水平,纠正HPA轴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福坚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21-1922
目的:探讨分析新型抗抑郁剂单用与合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门诊治疗的8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患者应用新型抗抑郁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赛乐特)单药进行治疗,另20例患者应用新型抗抑郁剂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怡诺思)单药进行治疗:治疗组20例患者应用赛乐特合用黛力新进行治疗,另20例患者应用怡诺思合用黛力新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表)量表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经应用新型抗抑郁剂合用黛力新治疗8周后,痊愈患者22例,显效患者4例,好转患者8例,无效患者6例(有效率85%)。对照组40例患者经应用新型抗抑郁剂单药治疗8周后,痊愈患者18例,显效患者6例,好转患者6例,无效患者I0例(有效率75%)。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表)量表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的疗效,两组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新型抗抑郁剂合用黛力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抑郁症伴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抑郁症伴焦虑的患者,随机分成合并组(帕罗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和单用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各30例,共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后第1、2、4、8周末,合并组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用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单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少而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抑郁症伴焦虑障碍,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黛力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量表积分均下降,但治疗组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情绪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门诊就诊的90例CN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单纯药物组、针刺+药物组,每组各30例.单纯针刺组取百会、神庭、内关、神门、心俞、大陵常规针刺为主,单纯药物组给予规律口服西药酒石酸美托洛尔、谷维素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针刺+药物组为上述针刺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观察3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8周后,3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P<0.01);单纯针刺组和单纯药物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和8周后的HAMD、HAMA评分均高于针刺+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针刺组和单纯药物组总有效率均低于针刺+药物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单纯针刺和西药治疗CN有一定的效果,两者合用后治疗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可将药物治疗和针刺疗法有机的结合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58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及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期两组间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阿立哌唑组显效率75.87%,有效率89.66%,利培酮组分别为75.86%,93.1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但阿立哌唑组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及月经紊乱/泌乳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而口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均显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一定异同,临床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腰背肌增强训练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腰间盘突出患者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46例非急性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治疗组(腰背肌增强训练和穴位埋线)和对照组(穴位埋线).在治疗前、治疗4、8周后分别对以上2组患者采用下腰痛评分系统(JOA)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进行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在4、8周后JO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4、8周后的JO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S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背肌增强训练结合穴位埋线能显著缓解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