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归属祖国医学"肺痹"肺痿"咳嗽"喘证"等范畴.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其发病率、病死率逐年增高.中医抗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发挥综合治疗效果.随着络病学兴起,将应归属于"络病"范畴.IPF在诊治过程中应抓住其病机的关键,即气虚则络虚不荣,痰瘀阻络则络脉痹阻,将传统辨证与络病理论相结合,延缓病情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肺毒系指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的有毒物质,蕴积于肺脏,主要包括痰毒和瘀毒。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中医"肺痹"范畴,痰瘀毒痹阻肺络,致使特发性肺纤维化隐匿性起病,其致病特点呈损正性、顽恶性,伤人形质,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肺纤煎治疗肺纤维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纤维化属络病范畴,肺络痹阻是其基本病理,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本虚以肺肾两虚为主,标实以痰瘀阻滞肺络为主。肺纤煎通补并举,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中医药干预肺纤维化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肺痹古今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复习古今中医对肺痹的论述,结合近代研究,认为肺痹是肺肾不足、邪痹肺络之病,治疗大法为补益肺肾、宣肺祛邪、活血通络,西医诊断的肺间质纤维化可包括在肺痹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助阳通痹颗粒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肾阳虚,肺络痹阻)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助阳通痹颗粒,对照组予强的松及N-乙酰半胱氨酸口服,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通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咳嗽、喘促气短等症状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优于对照组的63.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助阳通痹颗粒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肾阳虚,肺络痹阻)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咳嗽、喘促气短等症状,改善PO_2,增加机体免疫力,阻止或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临床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发病率高,而又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预后往往偏差。从中医理论看来,其发病因素以"瘀"为主,其病机以"肺络痹阻"为根本,因此运用中医特色辨证论治方法,从瘀出发浅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进一步扩宽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肺纤维化是一种进行性的、以两肺间质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多归为中医的"肺痿",属本虚标实,以"肺虚络痹"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艾灸以"通补"为治疗原则。该文对肺纤维化(肺痿)的病因病机、艾灸防治肺纤维化(肺痿)的理论基础及作用研究、艾灸治疗本病的进展进行了归纳,为艾灸在治疗肺纤维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以及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宋康教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师承讲授和随师侍诊,收集宋康教授临床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例,并查阅文献及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将宋康教授对本病的思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结果]宋康教授根据络病学说,认为"肺络痹阻"、"络虚不荣"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基本病机,将该疾病归于"肺痹"、"肺痿"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采用通补法,治以化痰祛瘀、补益肺脾、滋阴补肾等,并针对主要症状,合理组方;同时根据病情结合一定西药治疗,在临床上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宋康教授采用中医通补法结合一定西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疗效显著,其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学习。  相似文献   

9.
IPF属于祖国医学"肺痿""肺痹"等范畴,病位在肺,其发病的病理特点为肺失治节,气血失和,因虚致实,肺络瘀阻,存在着由气到血的传变过程。气血变化贯穿IPF发生发展的整个病理过程,而"虚瘀"是肺纤维化病理特征的概况,以肺肾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肺络为标。中医治疗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优势,益气养阴活血为基本治法已经证实能够减轻肺纤维化的程度。将传统辨证与气血理论相结合,以期通过气血角度延缓其发展进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代表性疾病,其临床患病率高,病情进行性发展,愈后差。中医认为肺纤维化的病机为气虚血瘀、肺络痹阻,治疗以益气补肺、活血祛瘀为根本大法,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间质性肺疾病在中医属“肺痹”“肺痿”范畴,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诊治困难。玄府—肺络是相互补充的细微结构,是肺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玄府—肺络以“通”为要,发挥畅气机、渗灌津血、运转神机等功能。间质性肺疾病各发病阶段的气滞、痰凝、血阻的病机特点与玄府—肺络结构、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文章基于玄府—肺络理论,以“启玄通络”为治疗总则,妙用辛味、通补相宜、分期论治,对间质性肺疾病分期治疗作一综述,为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炎性肌病属于中医学“肌痹”“肌痿”范畴,易合并间质性肺病,即易并存“肺痹”“肺痿”表现。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以肌痹表现为首发,继而合并肺痹表现;但亦存在以肺痹表现为首发,继而合并肌痹表现。随病情进展,二者最终皆由痹及痿,出现肌痿、肺痿表现。临床上以肺痹表现为首发的患者出现“由痹及痿”的速度更快,甚至少数患者以肺痿表现为首发,病情进展迅速,危及生命。无论从痹或从痿论治,瘀阻肺络皆贯穿疾病始终,活血通络法广泛应用于疾病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痹的关系进行论述,从毒、虚两方面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认为毒损肺络、邪毒顽恶难解、痰瘀胶结、正气损耗是肺痹相关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键;脏腑损伤增加毒邪化生,而毒邪内伏可进一步损伤脏腑之正气,终致毒、痰、瘀、虚互结,病势缠绵,变证丛生。因此,虚、瘀、痰、毒是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名归属和辨证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名和辨证施治的相关文献,探讨中医诊治进展。 结果:间质性肺疾病中医可辨为肺痹、肺痿,其病位在肺、在络,涉及脾肝肾等脏,以气虚、阴虚、阳虚为本,气滞、痰浊、痰热、瘀血为标。临床须四诊合参,抓住主要病机特点进行辨病,并综合应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和络病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5.
肺纤维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通过对历代中医关于"肺痿""肺痹""喘证""肺胀"等论述进行分析,结合近代中西医的研究成果,认为肺纤维化在病理、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上都与肺痿、肺痹相似性很大,而与"喘证""肺胀"等几乎无关。肺纤维化的病名早期可归属于"肺痹",中期可归属于痹中有痿,痿中有痹,晚期可归属于"肺痿",可以根据其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来辨证论治。病机为气(阴)虚血瘀,治法常常融补肺、益阴、活血为一体,用养肺益气、养肺滋阴、养肺活血通络法来治疗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研究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中华医学会呼吸疾病学分会亦将“试用中医药治疗”作为推荐治疗方案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式颁布实施。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探求抗肺纤维化的研究已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纤维化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络病范畴,本文拟从“肺络”角度寻求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的特异性规律,为指导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逐渐增多,新冠肺炎出院后肺间质纤维化倾向的治疗应该引起重视,查阅文献,并分析新冠肺炎后肺纤维化倾向的临床特征及中医分型,发现恢复期患者病机为虚实夹杂,肺气不宣,其虚以肺脾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其实以痰瘀阻络为主。益气宣痹汤具有益气宣痹、活血通络作用,为临床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方,建议对新冠肺炎后肺纤维化倾向患者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8.
刘建秋教授认为,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肺疾病的最终病理结局,为中医肺痿之证。肺纤维化由外邪诱发,痰瘀壅阻肺络,日久因实致虚,致肺叶痿缩,肺痿气虚,痰瘀互结。主张在临床辨证中,应“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予与解表通络、益气养阴、补益肺脾肾、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等治法,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难治病,多进行性发展而死亡.王檀教授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学说,认为该病中医病机关键是肺中虚寒、肺络痹阻,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温化痰饮为宗旨,选<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加减治疗,临床可有效减轻症状,阻断病情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即"痹证",由五体痹和五脏痹组成。结缔组织疾病(CTD),中医又称风湿病,属"五体痹"范畴。间质性肺疾病(ILD)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属中医学"肺痹"、"肺痿"、"咳嗽"、"肺胀"等范畴。肺脏受邪,气血失调,痰瘀互结,壅滞肺络,即可发为肺痹。虚、痰、瘀贯穿疾病始终。肺痹属五脏痹,为五体痹受邪深入发展而来。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以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疾病传变入里,导致五脏痹。五体痹可导致五脏痹,五脏痹之间亦可相互传变。CTD是引起ILD的常见病因,五体痹不愈,内舍其合,继而引发多种呼吸系统损害,逐渐形成肺痹。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步,CTD相关ILD发病率明显上升。文章试从痹证"五体合五脏"论述CTD-ILD的关系,以求增强对CTD以及ILD的认识,为临床上诊疗开拓思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