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训辉  杜燕 《新疆医学》2010,40(2):92-9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有所升高,60岁以上发病率为2%~4%,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加5—6倍,高龄是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圣  李新明 《海南医学》2004,15(6):102-104,106
房颤的发生率在一般人群中为0.4%~2.0%,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加1.4倍。研究表明,房颤是发生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15%以上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非瓣膜病慢性房颤病人中脑栓塞发病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在瓣膜病慢性房颤病人中脑栓塞发病率达到正常人的17倍。80岁以上合并房颤脑卒中的患者达到25%,每1000人每年发生40次脑卒中。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不仅在发作时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会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房颤致死或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0%~20%的房颤患者将在未来发生严重的致残性脑卒中。因此,预防栓塞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对我院(三乙医院)近2年来158例房颤患者的抗凝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提高对房颤抗凝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等血栓栓塞症并致死和致残的重要成因。据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近30000人的抽样调查,我国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为0.7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0.9%对0.7%,P=0.013),发病率随年龄明显增加,8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7.5%。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在未来数十年内房颤的发病率还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比较各抗栓用药组随访1年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 1998年1月-2009年1月非瓣膜性房颤病例388例,比较各抗栓用药组及未用药组随访1年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388例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7.2%。各用药组及未用药组随访1年后脑卒中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华法令、阿司匹林较大剂量(150mg及以上)在抗栓治疗效果上较阿司匹林75mg及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维平 《医学文选》2005,24(5):761-76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有30%的房颤发生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房颤最严重的临床后果是栓塞和心衰,房颤可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4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加3倍,死亡的危险性增加1.5~3倍。房颤可根据病程、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缺血性卒中约20%为心源性,其中近50%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有研究报道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是其他患者的5~6倍。近20年来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的病理机制和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筛选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现阶段房颤病人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4月出院诊断为房颤的590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瓣膜性房颤221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7.5%,非瓣膜性房颤369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62.5%(其中冠心病占31.6%,高血压病占28.3%,心肌病占10.1%,孤立性房颤占15.4%,其他占14.6%);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139例(23.7%),缺血性脑中风98例(16.8%),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57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外周血栓、心衰等;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应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65例,脑血栓患病率16.3%,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217例,脑血栓患病率9.2%(p=0.041),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率中患病率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结论现阶段房颤的病因已发生明显的变化,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房颤发生缺血性脑率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心衰、外周血栓等,应予积极抗凝治疗,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的脑率中发生率是相同的,要加强对阵发性房颤的抗凝重视。  相似文献   

9.
非瓣膜房颤动脉合并血栓栓塞事件,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本文对房颤的相关因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治疗现状、抗凝强度的确定进行综述分析,为临床治疗非瓣膜房颤、评定其远期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姚丽梅 《广西医学》2003,25(3):384-385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 0 4 %~ 2 0 % ,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较高 ,6 0岁以上人群为 2 %~ 4 % ,75岁以上人群 >10 % 〔1〕。老年人房颤的年发病率可达5 4 % 〔2〕,且随着年龄增加 ,房颤的发病率增加〔3〕。年龄每增加 10岁 ,发病率增加 1 4倍 ,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约占房颤总数的一半〔4〕。栓塞性脑卒中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老年房颤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老年人房颤的抗凝治疗。1 老年人房颤发生栓塞的可能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既往研究已表明 ,房…  相似文献   

12.
石开玖  马治刚  赖晓惠  陈波  周彬 《西部医学》2010,22(7):1232-123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4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组(150mg/d)和阿司匹林2组(250~300 mg/d)各120例。常规门诊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比较,阿司匹林2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2.50%(3/120),明显低于阿斯匹林1组8.33%,(10/120),相对危险性下降50%以下,但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相比,阿司匹林2组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且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250~300 mg/d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而且能够坚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患者仅占20%。原因主要是医生担心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张晶 《基层医学论坛》2016,(8):1101-1102
心房纤颤(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早期研究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5倍[1],其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卒中,给社会和家庭来了沉重的负担.抗栓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重中之重,除非为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所有房颤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现将房颤的抗栓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脑栓塞28例的病因,临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28例均伴心房颤动,中青年组8例(28.57%)中瓣膜性房颤7例;老年组20例(71.43%)中瓣膜性房颤3例。结果死亡5例,其中栓塞后出血4例死亡1例。中青年经瓣膜性房颤,老年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主的非瓣膜性房颤为脑栓塞的主要病因。严格掌握适应证,早期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防止脑梗塞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颤并栓塞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的时机、重要性和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房颤并脑卒中病人抗凝治疗(肝素、华法令),脑栓塞复发和出血的风险。结果:抗凝治疗再次脑栓塞的风险下降81%,脑出血的风险增加25%。结论:房颤并栓塞性脑卒中不是抗凝治疗的禁忌,适当的时机及合理的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再次脑栓塞的风险。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心房颤动(房颤)。约2/3合并房颤的脑卒中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卒中合并房颤在无溶栓禁忌证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疗效较无合并房颤患者差;在有溶栓禁忌证时,抗凝治疗为预防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再次栓塞最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新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将成为华法林的有力替代者。  相似文献   

18.
李鸿浩 《当代医学》2009,15(27):7-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60岁以后发生率显著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倍。房颤可以降低心房功能,亦可因过快的心室率导致心悸、黑朦、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导致血栓栓塞、脑卒中等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19.
心脏非瓣膜性房颤与血栓栓塞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鉴政 《浙江医学》1989,11(1):26-28
心脏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指瓣膜性心脏病(风心瓣膜病、心瓣膜修补或置换、二尖瓣脱垂等)以外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房颤.其在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是因为:(1)约2~5`岁以上老年人患NVAF,其中每年约有5%发生血栓栓塞性脑卒中.随着人口结构中老年人比例上升,其与健康、长寿的关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维君  石进 《中国医刊》2005,40(11):2-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被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纤维颤动波所取代.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Framingham研究显示[1],年龄每增长10岁其发病率约增加1倍,在50~59岁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而到了80~89岁为8.8%,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其中血栓栓塞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北美洲,每年至少750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房颤有关[2].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不伴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人工瓣膜置换的房颤[3])将会越来越多.Brannwald[4]指出,房颤将成为21世纪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因此,通过抗栓治疗来预防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