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个体化尿量控制训练模式,以个体化预期尿量为患者膀胱管控的目标,指导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主动感知膀胱容受性,提高放疗期间膀胱管控的精准度。方法: 选择2019年5月—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放疗定位前进行憋尿训练,要求患者以个体化膀胱适度充盈为训练目的,建议最佳的膀胱容量范围200~400 mL。训练2~4周后根据患者个体化的膀胱容受性确定放疗定位条件和放疗实施时的膀胱处方体积。患者CT模拟定位时采集平扫CT图像和静脉注射造影剂后8 min图像,分别测量膀胱体积。患者治疗前自评膀胱体积接近膀胱处方体积时使用膀胱容量测量仪测量体积,治疗前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测量膀胱体积,治疗结束后再次使用膀胱仪测量膀胱体积。结果: 放疗前自评膀胱体积(VEVA01)与放疗前膀胱仪测量体积(VBVI01)、定位CT测量膀胱体积(VCT01)与放疗前膀胱仪测量体积(VBVI01)、定位CT测量膀胱体积(VCT01)与CBCT测量膀胱体积(VCBCT)存在相关性,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位CT体积(VCT01)与放疗前自评膀胱体积(VEVA01)、放疗前自评膀胱体积(VEVA01)与CBCT体积(VCBCT)存在相关性,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放疗期间,在膀胱容量测量仪的辅助下尝试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憋尿,个体化膀胱处方可能有利于实现放疗期间稳定的膀胱体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宫颈癌放疗患者膀胱结构在CT与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图像中的影像学差异,定量评估三款软件在2种图像中自动勾画膀胱结构的准确度,探讨当前模型自动勾画CBCT图像中膀胱结构的可行性,为实现基于CBCT图像的膀胱充盈状态快速评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的定位CT图像及CBCT图像,通过HU均值(HUmean)、熵(ENT)、逆差距(IDM)分析两种图像中膀胱结构的影像学差异。以其中的手动勾画结构为参考,通过体积差异(ΔV%)、Dice相似性系数(DSC),定量评估3款软件在CT及CBCT图像中自动勾画膀胱结构的体积与形状准确性。结果CT图像中膀胱结构的ENT、IDM、HUmean分别为2.79±0.40,0.72±0.03,7.64±15.06,CBCT图像中分别为5.12±0.59,0.54±0.06,26.17±24.19,各指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款软件在CT中自动勾画膀胱结构的DSC值均大于0.7,在CBCT中均小于0.7。三款软件在CT图像中的自动勾画膀胱结构与手动勾画的体积差异均小于CBCT图像。结论CBCT图像中膀胱结构的CT值波动及噪声显著高于CT图像。三款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勾画软件均能在CT图像中实现膀胱结构的准确勾画,但受到网络训练原始数据及图像间固有影像学差异的影响,尚不能用于CBCT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千伏级锥形束CT(CBCT)扫描技术观察膀胱充盈情况,并对我科宫颈癌患者憋尿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应用VARIAN TRUEBEAM直线加速器治疗宫颈癌患者35例,所有患者在首次放疗前进行kV-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将CBCT扫描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分析膀胱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值及其误差分布情况,探讨CBCT在观察膀胱充盈方面的应用以及我科宫颈癌患者憋尿方法的可行性及可推广性。结果Latera(lX轴,左右)中位数0 cm,平均数-0.05 cm;Vertica(lY轴,背腹)中位数-0.06 cm,平均数-0.08 cm;Longitudina(lZ轴,头脚)中位数0 cm,平均数-0.06 cm。结论应用限时憋尿和CBCT扫描技术相结合,既可以监测患者憋尿情况,又可以纠正摆位误差,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宫颈癌图像引导放疗中监测膀胱和宫颈靶区体积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例宫颈癌患者,要求患者膀胱自主充盈,在相同窗宽和窗位下,于模拟定位CT和CBCT图像上勾画膀胱和宫颈靶区,利用Varian治疗计划系统计算膀胱和宫颈靶区的体积,比较各体积随放疗次数的变化趋势,并比较膀胱和宫颈靶区的相对体积(基于CBCT勾画的器官体积与基于CT勾画的器官体积之比)变化。结果每例患者每次进行CBCT扫描后获得的膀胱体积和宫颈靶区体积均有所不同,膀胱体积最大增加16.24%,最大减少35.15%;宫颈靶区体积最大增加21.26%,最大减少76%。膀胱相对体积最大为1.5,最小为0.65,均值为0.96。随放疗次数增加,基于CBCT勾画的宫颈靶区体积逐渐缩小,呈下降趋势,第四和第五周体积明显减小。结论锥形束CT可以监测宫颈癌放疗中膀胱和宫颈靶区的体积变化,为放疗计划修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宫颈癌调强放疗中患者治疗当次膀胱充盈程度的不同,其当次治疗时对膀胱实际照射剂量以及对靶区的影响,为膀胱剂量的准确评估及放射治疗前膀胱准备提供基础。 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的宫颈癌患者10例,由同一名放疗科医生在CT图像以及CBCT图像上勾画膀胱及靶区,分别比较膀胱质心变化以及膀胱实际剂量学变化参数并分析原因,并在不同剂量条件下统计其漏照靶区的体积。 结果 随着膀胱体积的增大,膀胱质心与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6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右方向相关系数为-0.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随着膀胱体积的增大,V30、V40、V50、Dmean都呈减小的趋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2、-0.805、-0.593、-0.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膀胱体积的变化超过200mL时,靶区的漏照体积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宫颈癌患者在放疗中膀胱充盈程度的一致性较差,从而导致靶区位移与膀胱在实际治疗时照射剂量的变化,所以放疗定位前应记录好患者尿量,在治疗前采用膀胱容量测量仪测量尿液体积,相对于定位时膀胱体积的变化应不超过200mL为宜。  相似文献   

6.
杨永留  李传云  张道莲 《海南医学》2012,23(13):105-106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安装在Siemens加速器上的CBCT对放疗患者进行治疗前的扫描,与CT定位三维重建图像融合,从而判断肿瘤患者三维方向上的位置误差数值,进一步校正。结果精确放疗的摆位精确度要求较高,但应用CBCT观察都存在一定的摆位重复性误差。结论应用CBCT技术可以有效保证三维适形放疗(3D-CRT),并可进一步个体化适当减少肿瘤区(GTV)的外放边界,减少正常关键组织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膀胱体积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接受宫颈癌根治性放射治疗患者,采集分次治疗前锥形束CT(CBCT),采集频数大概为前5次治疗和其余每周采集1次。与原始治疗计划CT实施基于解剖结构的配准。分析定位时膀胱体积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30例患者共采集249次CBCT图像,初始膀胱体积变化较大(88.42~722.57 mL),初始膀胱体积与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14、0.055、-0.187(P=0.073,0.389,0.003)。结论初始定位时的膀胱体积与摆位误差的前后方向仅存在弱相关性,保持治疗时的膀胱体积与定位时的一致性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放射治疗(放疗)过程中膀胱体积的变化是制约盆腔恶性肿瘤实现精确放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依赖人体生物反馈法憋尿不能满足精确放疗的要求,使用导尿管进行人工膀胱充盈则为有创操作,不良反应明显。超声膀胱测容仪可快速计算出人体膀胱容量,其准确性高、操作简单,可有效监测和管理膀胱充盈度,确保放疗时膀胱体积在目标范围内,减少盆腔内器官及靶区的位移,实现盆腔恶性肿瘤的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均采用VMAT,治疗前1 h嘱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然后喝水500 ml,憋尿充盈膀胱,使治疗时和CT定位时的膀胱和直肠充盈程度尽量一致。所有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得出校正前摆位误差,在线校正后开始VMAT,2 Gy/次,5次/周,共计39次,照射总剂量为78 Gy。结果 每例患者CBCT扫描得出16组误差数据,共计640组误差数据。统计学分析得出前列腺癌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为:左右方向(0.14±0.10)cm,头脚方向(0.28±0.13)cm,腹背方向(0.18±0.12)cm;利用公式外放边界=2.5Σ+0.7δ计算出前列腺癌VMAT时CTV到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方向0.41 cm,头脚方向0.80 cm,腹背方向0.54 cm。结论 CBCT可以在线验证前列腺癌VMAT时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实时校正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复位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23例鼻咽癌IMRT治疗患者,以定位中心坐标原点作为计划中心点制订带CBCT验证的递向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治疗前采用CBCT复位,并于第2、3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对3次的配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复位CBCT任一方向绝对值小于或等于3 mm占89.9%(62/69),<5 mm占98.6%(68/69),各方向偏差值为(0.6±2.1)mm;第2、3次CBCT任一方向绝对值小于或等于3 mm占92.8%(128/138),<5 mm占99.3%(137/138),各方向偏差值为(0.4±2.0)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定位中心坐标原点作为计划中心点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治疗前采用CBCT复位,直观方便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李俨  孔令玲 《安徽医学》2015,36(6):656-659
目的: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膀胱不同状态对靶区及危及器官( OAR)的影响,根据靶区位移的大小初步推断内靶区的大致范围。方法选择7例无严重合并症的局部晚期初治宫颈癌患者,CT定位时分别在膀胱充盈和排空状态下行2次全盆腔CT扫描,将获得的CT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后,为每位患者勾画临床靶区( CTV)及OAR,在规定C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由物理师设计治疗计划。测量2个计划的靶区及OAR剂量学参数和选定径线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膀胱不同状态的2个计划中,CTV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和适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本身的体积和剂量学参数差异颇大,直肠部分剂量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充盈状态下剂量学参数更优。膀胱状态不同可使靶区产生明显位移,宫底位移在头脚、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分别为1.33、0.67和0.60 cm,在宫颈为1.18、0.63和0.49 cm,在靶区质心为0.61、0.46和0.28 cm。膀胱体积变化和靶区质心前后位移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843,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时采用膀胱充盈状态对OAR的保护性更好,应尽量保持分次外照射过程中膀胱状态的一致性。 CTV的外放采用头脚方向稍大、宫底范围大于宫颈的锥形外放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和肺功能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病情程度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浙江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OSAHS患者17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介素(IL)-6、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肺功能仪测定潮气量(VT)、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  结果  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比较,轻中度组[(28.21±5.12)pg/mL、(22.35±4.12)ng/L和(187.46±37.23)ng/L]和重度组[(45.17±6.71)pg/mL、(42.10±5.62)ng/L和(297.42±30.19)ng/L]高于对照组[(11.82±3.27)pg/mL、(9.65±2.19)ng/L和(108.91±25.26)ng/L],均P < 0.05。VT、VCmax、FVC和FEV1比较,轻中度组和重度组低于对照组(均P < 0.05)。IL-6、IL-18和TNF-α与重度OSAHS呈线性正相关,而VT、VCmax、FVC和FEV1与重度OSAHS呈线性负相关。  结论  OSAHS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肺功能下降,且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CT测量法和传统CT测量法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的可靠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种测量方法测量,根据不同测量方法分为两组。A组采用改良腰椎CT测量法测量正中矢状位椎间隙高度;B组采用传统腰椎CT测量法测量正中矢状位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椎间隙高度的差异。结果L3~4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10.57±0.26)mm,高于B组的(9.58±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10.07±0.28)mm,高于B组的(9.26±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5-S1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9.44±0.33)mm,高于B组的(9.15±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CT测量法测得数值能相对准确的反映椎间隙高度,可作为术前计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测量正常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探讨影响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可能的相关因素,并与CT容积重建法测量值做比较,评估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因口腔癌接受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下颌下腺正常的患者,术前CT扫描图像通过CT容积重建法测量下颌下腺体积;术中颈淋巴结清扫标本离体后沿包膜完整游离下颌下腺,使用一体式无菌测量装置测量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进行两种测量方法所得下颌下腺体积的比较。参照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标准对受试者进行年龄分组,测量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分析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等因素与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共完成220例受试者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腺体实体体外检测,下颌下腺平均质量为(11.69±2.45) g,平均体积为(11.55±2.41) cm3。CT容积重建法测得的下颌下腺体积为实体体外检测法所得体积的70%~82%,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76(P<0.05)。青年组、中年组、年轻老年及老年组中,男性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明显高于女性(P<0.05),青少年组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与身高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P<0.05),与体质量呈弱正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无关(P>0.05)。年轻老年及老年组女性的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可以精确检测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正常下颌下腺质量和体积的参考值。CT容积重建法测量的下颌下腺体积为腺体实体体外检测法的70%~82%,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趋势一致,拟合度好。下颌下腺的质量和体积与年龄、性别、身高和体质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张柏林  纪祥  罗军  张雄  徐翠芳 《海南医学》2016,(12):1915-1918
目的:探讨肺密度及肺容积比值在尘肺大容量肺灌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且接受大容积肺灌洗治疗的尘肺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30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的尘肺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接受胸部CT检查及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密度指标及肺容积指标的差异,并分析观察组患者CT肺密度及肺容积比值与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肺容积指标全肺深呼气末容积(Vex)为(3.3±0.9) L、全肺深吸气末容积(Vin)为(4.9±0.8) L、肺容积比(Vex/Vin)为(66.9±9.7)%、肺密度指标平均肺密度(MLDex、MLDin)为(731.6±38.6) HU和(803.1±33.6) HU,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肺容积差(Vex-Vin)为(2.2±0.4) 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5±0.7) L、用力肺活量(FVC)为(3.2±0.7) 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为(80.3±12.3)%,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残气量(RV)为(2.6±0.7) L、肺总量(TLC)为(5.5±0.9) L、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为(40.5±8.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肺密度指标MLDex-MLDin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FEV1/FVC呈正相关(r=0.765、0.657、0.712,P<0.05),与RV/TLC呈负相关(r=-0.687,P<0.05);肺容积指标Vex/Vin与肺功能指标RV/TLC呈正相关(r=0.657,P<0.05),Vin-Vex与FVC也呈正相关(r=0.713,P<0.05)。结论 CT肺密度及肺容积比值在尘肺大容量肺灌洗疗效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腔内修补术(EVAR)后腹主动脉瘤瘤体体积变化与内漏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5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盆部增强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在检出动脉瘤后1个月之内进行EVAR,分别测量腹主动脉瘤初始体积(V0)及轴位最大径(D0)、术后4个月瘤体体积(V1)及轴位最大径(D1)、术后12个月瘤体体积(V2)及轴位最大径(D2),同时记录患者发生内漏的情况,最后计算动脉瘤V1/V0、V2/V0及V2/V1的比值,分析EVAR后动脉瘤体积的变化及其与内漏的关系,研究瘤体轴位最大径的变化与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4个月,54例患者中,11例存在内漏,43例无内漏;术后12个月,8例继续接受随访的内漏患者中,5例发生内漏,3例无内漏;15例接受随访的无内漏患者中,1例发生内漏,14例无内漏。术后4个月,内漏组(n=11)患者的中位V1/V0为1.086(1.033,1.116),明显高于无内漏组(n=43)的1.019(0.970,1.065)(Z=-2.695,P=0.007)。术后12个月,内漏组(n=6)患者的V2/V0为和V2/V1分别为1.1±0.2和1.0±0.1,与无内漏组(n=17)的1.0±0.1(t=0.725,P=0.476)和1.0±0.1(t=-0.021,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1和V0变化与D1和D0变化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r=0.5,P<0.001),V2和V0变化与D2和D0变化之间呈强相关(r=0.8,P<0.001),V2和V1变化与D2和D1变化之间呈强相关(r=0.8,P<0.001)。结论 在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动脉瘤体积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是否发生内漏。动脉瘤体轴位最大径的变化与瘤体体积变化呈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郑氏卧位康复操联合呼吸排痰阀训练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均给予抗感染、解痉祛痰、氧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进行缩唇腹式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郑氏卧位康复操联合呼吸排痰阀治疗,研究周期为12周。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CRP、IL-6、CD3+、CD4+、CD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及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IL-6[6.11(0.82,10.83)pg/mL]和CRP[9.15(2.15,18.91)mg/L]较对照组显著降低[8.64(5.41,15.54)pg/mL、18.64(6.49,26.15)mg/L,均P < 0.05],CD3+、CD4+及CD4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 < 0.05),CAT评分[(28.03±4.53)分]和mMRC分级[(3.10±0.70)级]较对照组改善[(28.77±4.31)分、(3.45±0.62)级,均P < 0.05],干预前后2组FEV1、FVC、FEV1/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郑氏卧位康复操联合呼吸排痰阀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使肺功能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非增强CT钙化体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9例接受颈动脉扫描病人的影像资料,包括非增强CT和DSA两种扫描方式。CT图像中分割钙化斑块,三维重建软件测量体积;DSA评价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40%定义为“显著狭窄”。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钙化体积和狭窄程度间的相关性,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价钙化体积预测颈内动脉显著狭窄的价值。结果29例病人颈动脉分叉的钙化体积为(0.17±0.10)cm3,25例(86.2%)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17例明显狭窄。相关性分析显示,非增强CT上的钙化体积与DSA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中度正相关(r=0.455,P < 0.05)。ROC曲线显示,钙化体积预测颈内动脉显著狭窄ROC曲线下Cut-off值为0.07 cm3,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66.7%,钙化体积预测颈内动脉显著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P < 0.01)。结论颈总动脉分叉钙化体积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中度正相关,钙化体积超过0.07 cm3可作为预测颈内动脉显著狭窄的一个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