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腧穴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腧穴的定位、取法、性质、功能、主治、临床配穴应用及刺灸方法的一门学科。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和通过体表的部位,也是某些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种。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四经在体表循行路线上的腧穴;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入十四经以内的腧穴;阿是穴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在体表某处出现的过敏穴。前二者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相似文献   

2.
腧穴的“腧”在古代文献中与“俞”及“输”相通,即有运输、转输、输注的意思;“穴”含有“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甲乙》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神灸经论》始称“穴位”。腧穴即人体脏腑经络气血  相似文献   

3.
夹脊穴临床应用及功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夹脊穴系经外奇穴 ,夹脊又作“挟脊”、“侠脊” ,原指挟于脊椎两旁的经穴 ,后作为奇穴名。夹脊最早出自《素问·刺疟篇》 :“十二疟者 ,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但此处提到侠脊不是作为穴名 ,也未指出确切部位。《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 ,令人拘挛背急 ,引胁而痛 ,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 ,疾按之应手如痛 ,刺之旁三宥 ,立已。”这些虽然不能看成夹脊穴 ,但实为夹脊穴产生的基础 ,最早明确提出位置概念的是《肘后备急方》 :“夹背脊大骨完中 ,去脊各一寸。”《千金》有“侠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 ,灸一百壮”。作为奇穴名者溯源于…  相似文献   

4.
神阙穴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近年来笔者对该穴进行探讨,现概述如下。1历代医家对神阙穴的认识神阙穴始见于《素问·气穴论》,但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曰:“藏俞五十穴,……齐一穴,……针之所由...  相似文献   

5.
<正> 承浆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之一,其主治较为广泛,对于某些急慢性疾患有较好疗效。笔者拟就本穴及其临床配伍应用,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证体会,略述管见,以供同道参考。一、承浆穴之名称《素问·气府论》已提及本穴之部位,即“下唇一”。王冰注云:“谓承浆穴也。在颐前下唇之下。”但本穴正名则当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卷三。本穴又名天池(《针灸甲乙经》)、鬼市(《备急千金要方》)、悬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垂浆(《圣  相似文献   

6.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7.
1夹脊穴的来源与定位〈br〉 夹脊穴(Ex-B2)又称华佗夹脊穴、华佗穴、脊旁、佗脊,是脊柱棘突下两旁的一组腧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组经外奇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足太阳经脉循行时“夹脊”,灸太阳经可以治疗“夹脊痛”。《素问&#183;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素问&#183;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夹脊穴也见于《后汉书》[1]所载的《华佗别传》:“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1955年承淡安先生[2]在《中国针灸学》中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  相似文献   

8.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9.
神阙又名脐中,最早见于《素问·气穴论》位于脐之中央。历代均将神阙归为灸穴,并提出该穴治泄泻。《针灸资生经》云:“予尝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泄利不止之验也。”“予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久之,因灸脐中,遂不登溷,连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溷,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泄泻宜先灸脐中,次灸关元等穴”。《普济方》王氏云:旧苦脐中痛,则欲溏泻,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痛,他日灸脐中,遂不痛矣,后又尝溏利不已,灸之则止。《扁鹊心书》治老人滑肠困重,《圣济方》治霍乱转  相似文献   

10.
《千金方》共收录了六千多方剂,在当时堪称方药全书,但其中并未忽视对针、灸、膏摩等方法的搜集,于灸法尤为重视,将之与针法、汤药并列为治病三大法。孙氏引《内经》“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之论述,并发挥说:“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要方》卷二十九·明堂三人图第一);甚至认为:“虽丰药铒,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翼方》卷十七·中风第一)。何  相似文献   

11.
经外奇穴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位置的一类经验效穴。现代针灸教材将其列为腧穴一大类别,由于其划分比较乱,不能适应腧灸经络发展的需要,甚至阻碍了经络学说的发展,故有必要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和探讨。 1、经外奇穴的源流及历史作用 一般认为,经处奇穴源于《内经》。《灵枢·刺节其邪》篇有“……尽刺诸阳之奇腧”,首开奇穴之说,并记载了一些所谓的奇穴,如“诸庀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十二谍者……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等,后世医家宗《内经》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总结,从穴名穴性、刺灸操作、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神门穴的针灸临床价值。神门穴为手少阴经原穴、输穴,针灸操作中可针可灸,补泻手法强调辨证论治,多用泻法。《针灸大成》中神门穴被广泛用于心部、神志、肺部、脾胃、泌尿系统、肢体经络、五官等病证的治疗。在针灸操作中可单穴使用,也可与其他腧穴配伍使用,与其配伍腧穴绝大部分有特定穴属性且归属于手太阴、手厥阴和足太阳经,其中以配伍鱼际穴和大陵穴出现频次最高。在针灸临证使用神门穴时应注意辨证施治,重视腧穴配伍与刺灸操作,这对神门穴的现代临床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腧穴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对每一穴位的定位及解剖结构用语言讲解 ,并使用简易的针灸腧穴挂图来演示 ,缺乏立体感 ,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用于课堂教学 ,有所收获。现小结如下。1 教学设计与实施1 1 计算机辅助备课(1)选择腧穴多媒体软件 :选用的光盘有《经络腧穴学》、《快速取穴与单穴治病》、《耳穴诊断与治疗》、《刺灸治疗学》等 ,大都是关于腧穴图像及视频方面的内容。如 :穴位的体表位置 ,穴位局部各层的解剖结构图片以及取穴方法的动态视频画面等。将光盘片段录入电脑硬盘中 ,…  相似文献   

14.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15.
透穴刺法,首见于元代初期,相传由名针灸大师窦汉卿所创,最早记载则见于元代中期针炙世家王国瑞所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中云:“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当时尚无“透穴刺法”之名称,只谓“一针两穴”。而后明代吴昆、杨继洲等进一步发扬光大,分别在《针灸六集》、《针灸大成》中均作论述。至明代末期万历年间,《循经考穴编》问世(佚名),增补了13个“一针两穴”法和113个穴位的横斜刺法.从而完善了透穴刺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廉德先生,自五十年代起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长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使他学验俱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笔者师事于先生,仅将管窥之一斑,略述于下: 工于研读经典,古为我用 杨氏深得中医古籍要旨,广泛、深入研读针灸医典,领会其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杨氏认为此乃古人对腧穴的真实概述,强调了神气与腧穴的密切关系,腧穴并非单纯的组织结构,而是以神气活动为基础的。因此,他认为针刺治疗必须以神气为根本。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他认为治病首先必治己之神,他常告诫我们,并自己首先做到:态度端正,精神集中,专心致志,精神内守,  相似文献   

18.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在腧穴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常以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主治、操作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就某个腧穴而言,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该穴称该名,此名又有何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当掌握腧穴名称的含义,对加深理解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刺灸注意以及腧穴与中医理论的联系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针灸学》教学中,如何解决经络循行抽象难讲、腧穴特异功能难明、刺灸补泻手法难显、治病机理玄妙难释等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课题组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法,即经络内容教学。它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特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将四特性教学法引入到《针灸学》教学中后,使得抽象难讲的经络循行一目了然,功能难明的腧穴特性得以佐证,手法难显的刺灸补泻客观呈现,玄妙难释的治病机理诠释尽然。  相似文献   

20.
一夫法,是临床常用的手指比量定穴法,各种针灸医籍均有记述。但目前通行的有关一夫法的概念多有不确切之处,特考证如下。 (一)出处:关于一夫法用于定穴的最早记载,几乎自解放以来出版的所有针灸书籍,包括部颁新编高校教材《腧穴学》一致认为是出自唐·孙思邈的《千金方》,这似乎没有岐义。但本教研室高忻洙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并指出早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使用一夫法取穴的记载,经考证此说确实。《肘后备急方》卷三·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中有“灸三里,二百壮。以病入手横掩下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