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伤寒论》病、证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伤寒论》“病”“证”含义的再认识,探讨证本质及辨病、辨症概念,并明确相关概念的病机逻辑关系。“证”字在《伤寒论》中有疾病现象———症状、证候的证据及证候等含义,“病”除了疾病状态、病种、病位等概念外,还具有证据/假性证据的含义。“证”作为证候的简称,其本质由证候病机决定,以证候标识为证据,包含了病种要素,与病的关系犹如“线”与“珠”的关系。辨证是从“观”到“知”全过程的概括,辨症只是其中“知”的环节,是对“观”收集到的症状进行病机逻辑的分析求证,包含了辨病。《伤寒论》略于“观”详于辨,基本属于辨症范围,体现了从病的层次上升到证的层次的辨症过程。《伤寒论》“证”实际表达的各种含义,存在内在的病机逻辑关系,辨病、辨症和辨证概念位的大小不同,存在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辨病的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证型、规范化两个方面;对中医辨病与辨证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认为辨病与辨证都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病是辨证的补充,中医不能丢掉辨病.又认为证型是对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概括,反映了疾病当前的本质,是疾病过程中更深入更具体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辨病就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及疾病的演变规律,而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概括,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只辨病不辨证不能了解到疾病的特殊性,而过分强调辨证则容易忽略疾病发生的本质。“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的诊治方式既可以发挥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又可以吸收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医学诊疗体系是对医学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活动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它用最简炼的语言勾画出医学诊疗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医学的主要特征。中医学是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它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医的诊疗特征,并全面指导中医临床,提高诊疗水平。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所作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辨病”和“辩证”的关系,探讨仲景诊治杂病的思想和方法.[方法]细析“病”和“证”的原本概念,分析“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及其在诊治杂病中的意义.[结果]病是疾病变化的全过程,证是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辩病与辨证关系的真实内涵,应是结合对具体疾病规律的认识,透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从而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机理(病机)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结论]若能在理解辨病和辨证关系真实意义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和研究《金匮》条文,则可更好地理解辨证论治的意义,从而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科学的相互渗透与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亦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兴起,更为以自然药物治病的中医药事业添注了活力。新的中成药不断研制成功,其治病疗效,取得了世人的重视和瞩目。从去年中药剂型品种统计来看,就达5000余种,这么繁多的品种剂型,对我们临床医生,特别是刚刚步入临床的青年医生,怎样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应用中成药治病,取得最佳疗效,亦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此,略谈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 应用中成药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成药的研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即针对病又针对症而研制的。因此,应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辨病与辨证的辨证关系及其各自特性。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虽都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但辨病时所反映出来的“病”,是指疾病的全过程,“病”反映了整个疾病过程的特点和全貌,具有相对固定的病因、病理和特异性理论检查指标。与仅凭感官得到的证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辨病论治是纵观疾病全过程,针对某一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及特定的病因、病机、证型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其缺陷是治病只着眼于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着眼于矛盾的普遍性。对整个疾病的本质只能概括或者说一定程度上规定每一个体,某一疾病阶段的病理本  相似文献   

7.
中医辨证推理思维方式的探讨王天芳,杨维益(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中医辨证;推理思维;思维方式中医诊断包括“辨病”与“辨证”两个方面。中医的病名多是以某个主症命名的,临床上比较容易辨识。证则反映了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具体病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包括了“辨证”和“论治”两部分。本文主要介绍“辨证”的部分。辨,是辨别、分析之意;证,是“恙”的简化字。证,是证据、根据的意思,但在中医学中则是指“证候”而言。中医所说的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的概括。这个病理特性(也即证候),包括了疾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其优势和特色是灵活、多变,缺陷是难以规范统一.基于审证求机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它是某种疾病范围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该病证的病机特征.病机证素源自病理因素,因其数量有限,内容相对清晰,故建立其规范化的辨证诊断标准是完全可行的.研制病机证素诊断量表是规范化辨证诊断的前提.以出血性中风为例,探讨病机证素诊断量表研制的方法和步骤,进而研究基于病机证素组合的证候辨证诊断方法.结果体现了辨证灵活性与证候规范化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中医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局面,为构建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相统一的中医辨证模式开辟途径.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同时更是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目前,中医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尚无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文章就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做一综述,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中辨证思维方法的探讨,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从方法学的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六经辨证分为二层:首先是确定病性和病位,其次再根据病情确定治则治法,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  相似文献   

13.
上热下寒证是机体阴平阳秘常态被打破的状态。搜集古今文献,阐释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并提出从"系统辨证脉学"入手对上热下寒证作出明确诊断。用该脉学体系中的"寒""热"两个要素来分析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即以脉象"尺寒寸热"对应机体"上热下寒"的阴阳紊乱。同时提出需以脉象中其他要素为背景脉象,以达到辅助诊断、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病情发展进程等目的。以脉断证,以实现对临床相应证候的诊断,同时清晰认识整个疾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是全球死亡率排在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病程长,预后差,常发生转移、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多角度辨治结直肠癌,包括从病因方面辨因论治、从病机方面辨机论治、从病性方面辨性论治、从病位方面辨位论治、从分期方面辨期论治、从疾病方面辨病论治、从证候方面辨证论治、从体质方面辨体论...  相似文献   

15.
略论藏象辨证与证素辨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藏象辨证与证素辨证的关系。从理论认知、辨证原则、病位划分、思维模式和证名规范5个角度分析藏象辨证和证素辨证的异同。两种辨证体系在理论认知和辨证原则上具有相似性,提出了建立统一规范的辨证新体系,以病位和病性作为辨证的核心;两种辨证体系在病位划分、思维模式和证名规范上具有差异,证素辨证遵循“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模式,以时空划分病位,并建立了加权浮动阈值求和计量诊断方法和证候辨证素量表,信息量化和可操作性更强;藏象辨证以五脏系统为病位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总结了常见的基础证和复合证,对证的层次性、系统性的阐释更加清晰。藏象辨证在继承证素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使得病位划分更加系统,思维模式更加缜密,证名规范更具层次。在辨证研究中,宜将各种辨证方法相融合,以推动现代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用"证体合辨"理论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S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依据"辨证论治"理论组方,治疗组运用"证体合辨"理论组方,1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免疫炎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4.36%,对照组有效率为56.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红细胞沉降率和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证体合辨"理论治疗SS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免疫炎性指标,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丁甘仁医案著作中外科病案的辨证规律。方法 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对丁氏外科医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研究及频数统计,探索丁氏外科的辨病、辨证特色。结果 丁氏外科医案中疽为优势病种,痈、骨槽风、瘰疬等病也较为常见。与《中医外科学》中辨证对比,丁氏对疽的辨证更注重里证,而非表里同病;丁氏对大头瘟的辨证以表实热证为主要证型,而非内热证。此外,丁氏医案中辨证为血虚气滞或阴亏气滞的病案比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气血两虚等常规外科证型更为常见。结论 丁甘仁外科医案所体现的辨证规律对当下外科疾病的辨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阴血亏与气滞两种病机的并存多出现在瘤、癌、瘰疬、附骨疽等病案中,反映了丁氏对“因虚而滞”和“因滞而虚”两种病变机理的认识,丰富了中医气血关系的理论,扩充了中医外科辨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肺结核X线影像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结核X线影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胸部X线检查所见与临床各证型对照观察。结果:在本病的初期,肺部的病灶范围小,辨证符合中医肺阴亏虚型;当肺部病灶有所扩大或广泛粟粒样病变,有明显中毒性临床症状,则符合阴虚火旺型;肺部病灶进一步扩大,并经反复破坏和修复则可出现纤维化征象,必定影响肺功能,符合气阴两虚型,示病变已转入慢性期,则出现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征象,示本病已达晚期,符合阴阳两虚型辨证。结论:X线影响与中医证型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所面对的临床问题已有显著变化,应重视在传承和临床实践基础上谋求新的理论创新。辨证体系的形成肇始于张仲景《伤寒论》,不同的辨证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但其共性在于把握病机。周仲瑛教授认为辨证应首重病机分析,以病机为核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融多元辨证为一体,提炼形成更为实用、灵活、综合性强的辨证方法,能够活化辨证,执简驭繁。病机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病理因素、病性、病位、病势,并由此构成辨证诊断的病机证素。病机辨证的应用要把握病机的层次性,明析病机复合、兼夹的复杂性,区别病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病机辨证以疾病病机为主体制定辨治方案,其内容以病机证素为条目,列有辨证、病性、病位、病势演变、治法、方药范例、加减、临证备要诸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