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揭示辨证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认为“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也是辨证的核心和关键;证素辨证可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证”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便于临床操作,可提高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证与症状证候病机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结常见辨证模式,认为临床辨证不能简单地依赖症状、证素、标准证、证型、方证等辨证模式,提出必须对症状体征和由此组成证候的病机进行辨识,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才能获取证候诊断结论,从而提出临床辨证的核心是审察症状和证候病机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要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认为目前中医辨证方法虽然繁多,但缺乏统一的辨证体系,故难以提高临床疗效。要想建立统一的辨证体系,必须从规范证候入手。指出体质、病因、病位是形成证候的三大要素,只有运用三要素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才有可能得出规范的证候。文中以体质为主对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研究体质、病因、病位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藏象辨证体系的层进式构建模式,由概念的确立到思维模式的创建,再到辨证体系的构建。并介绍了藏象辨证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专家征询为依据,以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为重要手段,遵循“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获取与识别病位、病性特征,把握临床基础证与复合证。最后阐明了创建藏象辨证体系的科学意义、研究特色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证候与证素的映射关系,将“证候集合”转化为由多种证素组合形成的“证素组合集合”;然后运用证素组合形成病机的组合法则(ISO-R法则),从“证素组合集合”中筛选出“符合病机定义的证素组合”进而形成病机。建立“证候集合→证素组合集合→符合病机定义的证素组合”新三阶双网证素辨证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证候→证素→证名”的三阶双网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与数学、计算机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但是由于传统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各种辨证方法很难"求同存异",对于"证本质"的研究很难"以偏概全",临床惯用辨病论治替代辨证论治等弊端,限制了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朱文锋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证素辨证体系,该体系通过全面收集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常见证候,并使之规范化和数量化,明确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两大基本辨证要素。证素辨证思想体系是发展数字中医药的基础,是沟通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理论。本文结合证素辨证体系思想,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医药创新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证素”的概念,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以及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指出该体系对发展中医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评定量表法进行中医辨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证”是疾病中机体整体的动态反应状态,“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合成证名的思维认识过程。辨证所依据的证候虽然不够精确,但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因而可借鉴“评定量表”的研究原则与技巧,研制出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的中医辨证量表,使辨证客观、量化,以辅助中医辨证,为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其优势和特色是灵活、多变,缺陷是难以规范统一.基于审证求机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它是某种疾病范围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该病证的病机特征.病机证素源自病理因素,因其数量有限,内容相对清晰,故建立其规范化的辨证诊断标准是完全可行的.研制病机证素诊断量表是规范化辨证诊断的前提.以出血性中风为例,探讨病机证素诊断量表研制的方法和步骤,进而研究基于病机证素组合的证候辨证诊断方法.结果体现了辨证灵活性与证候规范化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中医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局面,为构建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相统一的中医辨证模式开辟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病"是广义层次上的"证",该书之"病"与"证"属于中医证的范畴,两者无本质区别。其三阳三阴辨证是贯穿《伤寒论》的主线,而绝大多数条文以汤证命名,缺乏具体明确的证型名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对条文全面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应用该书辨证体系的实质,试从"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的证素辨证对三阳三阴病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着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现有的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五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为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所采用的认识病机的方法。中医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认识从健康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而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中辨证思维方法的探讨,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从方法学的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六经辨证分为二层:首先是确定病性和病位,其次再根据病情确定治则治法,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  相似文献   

13.
证素辨证是依据证候、辨别病位和病性证素、确定证名的三阶网络结构,其中证素是辨证关键,是具体诊断单元和证候病理本质。当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中医诊断缺乏客观标准和规范,"肾虚"主导的病机辨证限制了诊断思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证素辨证学结合,认为PMOP病机主要在肾,与肝、脾、气滞、血瘀、寒痰湿证素相关,即PMOP证素以肾为主,也存在脾、肝和血瘀、气滞、寒痰湿证素。除药物治疗外,绝经后的女性应加强身体锻炼和饮食调养,增加激素的分泌,避免感受风寒邪气,注意调护身体,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14.
吴承玉教授创建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将藏象辨证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辨治,通过病证结合,从症辨证,明辨病位,详审病性,使复杂难治的三阴性乳腺癌的辨证更为简便、精准。肝、脾、肾是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病位,气滞、痰、瘀、火毒是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病性。运用藏象辨证原理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病证结合施治,使三阴性乳腺癌的中医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基本规律、基本矛盾的概括,具有“连续性”和“特异性”两个特征。“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概括。“证”具有“阶段性”和“非特异性”。在一个“病”下面,可以有若干个“证”。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纵向认识,具有总体把握、纲领性的意义;辨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断面认识。辨病与辨证是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在辨病的前提下进一步辨证,则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意义。《伤寒论》既辨病又辨证,将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创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所以研究《伤寒论》,首先要学会掌握应用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是中华民族千年来防病治病的实践结晶和理论积淀,深入研究辨证的原理和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辨证方法,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中医辨证智能化研究背景与现状,将中医辨证智能化的研究方法归纳为知识工程、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四大类。提出中医辨证智能化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认为中医辨证智能化需要以统一规范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设计相应的数学模型,切实处理好先验知识和临床数据之间的关系,实现符合中医“以象测藏,从症辨证”思维的中医辨证模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类脑计算和认知智能。   相似文献   

19.
辨病就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及疾病的演变规律,而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概括,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只辨病不辨证不能了解到疾病的特殊性,而过分强调辨证则容易忽略疾病发生的本质。“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的诊治方式既可以发挥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又可以吸收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所面对的临床问题已有显著变化,应重视在传承和临床实践基础上谋求新的理论创新。辨证体系的形成肇始于张仲景《伤寒论》,不同的辨证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但其共性在于把握病机。周仲瑛教授认为辨证应首重病机分析,以病机为核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融多元辨证为一体,提炼形成更为实用、灵活、综合性强的辨证方法,能够活化辨证,执简驭繁。病机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病理因素、病性、病位、病势,并由此构成辨证诊断的病机证素。病机辨证的应用要把握病机的层次性,明析病机复合、兼夹的复杂性,区别病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病机辨证以疾病病机为主体制定辨治方案,其内容以病机证素为条目,列有辨证、病性、病位、病势演变、治法、方药范例、加减、临证备要诸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