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了胆总管周围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静脉营养支持的情况,就该病的诊断、手术及静脉营养支持进行了探讨,认为;CT、B超及上消化道钡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术中要重视探查切除指征及各系统重建的方式;术后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利于预后,而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向迅捷  梁元恒 《医学文选》2004,23(5):596-597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换辩病人的意义及有效方法。方法将32例重症换辩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自由进食;营养支持组16例除自由进食外,每日静脉营养液1000ml,时间为换辩术前、术后各1周,共14d。对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术后第8天进行营养指标监测(体重、TSF、MAC、AMC、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术后8d,虽然营养支持组各项指标仍偏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重症换辩病人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缩短其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但短期内的营养支持并不能促使脂肪及躯体蛋白的大量贮存,亦不能显著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其营养状况的全面改善需要术后较长时间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3.
报告经手术证实诊断新生儿胃肠穿孔32例,其中存活12例,死亡20例,病死率625%,介绍了早期诊断的经验,提出重视术前处理,合理选择术式及术后常规应用全静脉营养支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赵艳茹  沈轶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105-1106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应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1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应用持续静脉生长抑素及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其病死率、瘘口愈合时间及胸腔闭式引流量和胃肠减压量,并与采用单纯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瘘口愈合时间及胸腔闭式引流量、胃肠减压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全肠外营养支持相比,持续静脉应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瘘口愈合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及胃肠减压量。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创伤大、机体消耗能量大,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手术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缓解代谢,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提供营养支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系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另一种是肠外营养(parental nutition,PN)系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但其增加医源性的饥饿感症,导致肠黏膜完全萎缩,肠道内细菌易位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120例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分为2组,分别给予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监测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4d体重、血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费用及时间、输注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 术后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首选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观察外周静脉营养支持(PN)在高龄食管癌病人术后应用的效果。②方法 应用PN治疗48例高龄食管癌术后病人,观察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病人部分生化指标及营养指标。③结果 围手术期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营养指标术后第3天下降明显,术后第7天前清蛋白(PA)明显回升。④结论 高龄食管癌病人术后应用PN是十分安全的,且对病人全身营养状况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PA是反映短期营养支持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胃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西南医院临床诊治25例施行腹部手术后发生术后胃瘫病人的外科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或恶性肿瘤的病人,行不伴胃切除的胃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较高;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核素胃排空试验;经肠外营养支持为主的保守治疗后18例(72%)胃肠动力在术后4周内恢复,22例(88%)术后5周内恢复,2例(8%)在手术7周后恢复者均为再次手术的病人。结论 采用肠外营养联合促胃肠动力药物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术后胃瘫的有关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将肠外营养应用于7例结肠疾病围手术期病人,作者探讨了结肠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和指征:(1)择期手术病人伴有营养不良,体重在3个月或半年内下降原体重10%或15%以上,白蛋白35g/L以下;(2)术前因营养不良而给予营养支持,术后继续应用直至恢复正常口服饮食者;(3)术后7天以上不能恢复正常口服饮食者;(4)术前因某些原因未进行营养支持,术后短期内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5)术后发生并发症如肠疾、严重感染等。  相似文献   

10.
黄育红 《吉林医学》2011,(5):983-98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8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及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外营养组术后每天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明显低于PN组的38.89%。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合1980年5月-2000年5月实行的780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共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8例,发生率1.0%。其中Biliroth-Ⅱ式手术7例;Billroth-I式手术l例。所有病人均给予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营养支持、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等保守治疗,治愈出院。3周内治愈率100%。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重建消化道的方式,术中淋巴结清除范围和程度,术中迷走神经的损伤及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的完整性破坏是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类病人,一旦诊断明确,即应进行系统正规治疗。4周内不应贸然手术,耐心等待其恢复蠕动很必要。  相似文献   

12.
小儿胃肠道术后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胃肠道术后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方法:将葡萄糖、电解质、7%凡命(17-氨基酸)、20%脂肪乳剂和维生素等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年龄7d至7岁的胃肠道手术后患儿40例分为两组,肠外营养组行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7d,观察有无副作用和治疗前后血浆蛋白、氨基酸谱变化,并与应用一般输液的对照组比较。结果:肠外营养组并发轻度静脉炎和血甘油三酯-过性增高各1例,无其他代谢并发症。血浆前白蛋白增高,血清氨基酸谱明显好转。结论:小儿胃肠道术后用全营养混合液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较安全、简便,可迅速改善患儿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术前静脉营养支持在胃肠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伴有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前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进行术前7d的静脉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营养支持后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水平显著增高(P<0.01);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有显著增高(P<0.01).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CD4+亦有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结论术前7d左右的静脉营养支持能够改善伴有营养不良的胃肠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将肠外营养应用于7例结肠疾病围手术期病人,作者探讨了结肠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和指征:(1)择期手术病人伴有营养不良,体重在3个月或半年内下降原体重10%或15%以上,白蛋白35g/L以下;(2)术前因营养不良而给予营养支持,术后继续应用直至恢复正常口服饮食者;(3)术后7天以上不能恢复正常口服饮食者;(4)术前因某些原因未进行营养支持,术后短期内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5)术后发生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治疗期的营养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60例,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早期的静脉营养支持,结合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营养方法;治疗10~14d后,观察患者营养状况,测定血浆蛋白含量;治疗期间观察分析全身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较对照组也明显减少。结论强化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并结合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食管贲门癌126例术后应用十二指肠营养饲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贲门癌的术后营养支持治疗非常重要。过早地进食易造成吻合口瘘和胃排空障碍;较长时间的静脉高能营养又造成患者过重的经济负担,且操作复杂副作用多。我们从1995年起在食管贲门癌术后常规使用十二指肠营养饲管126例,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  相似文献   

17.
张淑霞 《吉林医学》2011,(33):7145-7145
目的:探讨和总结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的肠道营养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和静脉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身体恢复情况。结果:胃癌术后早期采取肠道营养支持的患者伤口愈合良好,体重基本未见减轻,而采取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较差,伤口不容易愈合,体重明显减轻。结论:肠道营养支持的护理在胃癌术后早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大多数胃癌病人术前会出现营养不良表现,如消瘦,体重减轻等。术后由于手术创伤、术后禁食,加之肿瘤长期消耗,使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延迟,营养状况下降。因此,努力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十分重要。近来有较多报道表明,胃肠道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EN),能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1)能维护肠粘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道的免疫及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减少感染发生率;(2)为了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同时又减少组织创伤。本文中采用经鼻饲管(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液。术后的护理中一旦发生疏忽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导致肠内营养支持失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两种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围术期免疫营养(PIN)组60例,术前5d 给予肠外免疫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EIN)组60例,仅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0 天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3+、CD4+、CD4+/CD8+)的情况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PIN 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在提高患者营养指标,纠正免疫功能指标等方面较EIN 组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IN 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EIN 组(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较单纯术后早期应用,更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较常见的胆道畸形,确诊后必须尽早做手术。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仅能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力,而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过去仅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热量较低,不能满足患儿代谢的需要。我院自1996年起,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围手术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