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越  刘兰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30-2335
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是安宁疗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为中心是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的方向。英国与美国作为开展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较早的国家,在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服务团队与服务内容、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我国可适当借鉴英国和美国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加强多学科安宁疗护团队建设,将非药物疗法纳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范畴,实行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使疾病终末期患者能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保障其善终权益。  相似文献   

2.
借鉴国内外社区安宁疗护服务经验,探讨中国本土化社区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提出建立并完善社区安宁疗护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提高社区安宁疗护服务的综合能力;加大安宁疗护在社区的推广与宣传,以促进和加快中国社区安宁疗护服务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中国社区安宁疗护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分析社区安宁疗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社区安宁疗护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等,以促进国内社区安宁疗护服务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上海市社区安宁疗护准入、准出标准,以指导社区筛选出真正属于安宁疗护范畴并急需照护的人群。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焦点小组访谈确定出安宁疗护服务对象的准入、准出判断维度;于2017年7—8月间邀请6家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单位安宁疗护科资深执行人和管理者代表,经过两轮Delphi咨询,采集各位专家对社区安宁疗护准入、准出标准的意见。 结果 社区安宁疗护服务对象准入的4个判断维度分别是:病种、生存期、症状、患者和家属的主观意愿;准出的3个判断维度分别是:患者和家属的主观意愿、症状、患者死亡。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准入标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病种(机构比居家多一个脑血管病)、生存期(居家倾向于<180 d,机构倾向于<90 d)、症状(机构可以处理更多的临床症状)。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准出标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机构准出标准需考虑临床症状缓解、生存期延长等因素。 结论 本研究梳理的社区安宁疗护准入、准出标准,与现有的安宁疗护标准相比,补充了生存期的其他要求,明确了病种范围,并综合考虑了社区安宁疗护试点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意愿的表达方式,新增了准出标准,为居家安宁疗护、机构安宁疗护和综合医院间有序转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社区居民和医务人员安宁疗护的调查,以期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开展安宁疗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遵义市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各25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比城镇社区居民对安宁疗护了解程度高,学历高低与安宁疗护认知的高低成正比,不愿意接受安宁疗护的人居多,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否开展安宁疗护缺乏信心。结论受访者缺乏对安宁疗护相关知识的了解,在遵义市开展安宁疗护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6.
罗涛  赵越  刘兰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15-2319
建立健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是健康老龄化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安宁疗护服务已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形成了多主体安宁疗护服务供给局面,"住院-门诊-居家"的多元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初具雏形,部分地区还探索出安宁疗护"指导中心-示范基地-专业机构"的推进体系。但我国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构建仍存在覆盖面窄且分布不均,安宁疗护服务提供机构准入、评价、退出机制尚待健全,整合性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应明确安宁疗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法律性质,健全"住院-门诊-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构建以基层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为重点的整合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立安宁疗护"国家中心-区域中心-专门机构"的推进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北京市蒲黄榆社区居家安宁疗护实践经验,探讨社区居家安宁疗护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安宁疗护团队评估的安宁疗护准入病例及接受居家安宁疗护的病例。总结居家安宁疗护患者的临床特点、安宁疗护服务情况及离世地点。结论 蒲黄榆社区提供的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共24例,对象以恶性肿瘤患者为主(18例,75.0%),疼痛为最常见症状(12例,50.0%)。患者通过门诊、上门服务、微信随访多种形式接受安宁疗护服务。每例患者平均每周服务时长为(2.8±1.7)h。已离世的患者中57.9%(11/19)在家中离世。结论 蒲黄榆社区居家安宁疗护具有较稳定的患者来源,团队成员可提供多种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大部分有居家离世愿望的患者可实现居家离世,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开展现况,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制定访谈提纲。于2017年3—4月,基于判断抽样法,邀请10家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单位,对每家单位的安宁疗护关键执行人代表进行集体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访谈对象及其单位基本情况,和所在单位在开展的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将访谈结果编码、分析,转换成描述性语言,应用频数法统计分析社区安宁疗护项目的开展比例。 结果 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开展的安宁疗护服务的类别基本一致,共涉及早期识别、积极评估、生理支持、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五大类。10家社区共开展56个服务项目,其中有41个服务项目已在全部10家社区得到开展,另有15项服务目前仅在部分社区得到开展。且对于同样的服务项目,各社区的服务内涵也存在差异。 结论 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代表了上海市所有社区安宁疗护试点单位的现况,其在开展的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基本反映了上海市安宁疗护内容开展现况;上海市社区安宁疗护服务类别齐全,但服务内容与现有的国家规范文件存在差异;且各试点单位的服务内容差异提示了社区在安宁疗护服务能力、服务规范性、法律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安宁疗护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在阐述安宁疗护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安宁疗护效果的相关因素,并从加强普及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动员全社会关注临终患者群体、部分安宁疗护费用纳入医保、加强团队的业务培训、在社区建立舒缓服务机构等几个方面,提出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上海安宁疗护服务已走过30余年的历程,目前上海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积极推进试点、制订服务规范、实施能力培训等措施,有力推动了安宁疗护持续、规范、高效发展。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医疗机构肿瘤安宁疗护资源使用状况及从业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情况。方法 2019年3-9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别从上海市7个中心城区(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普陀区、静安区、长宁区、虹口区)的14家试点安宁疗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安宁疗护从业医护人员42名为研究对象。分析试点机构2018年卫生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安宁疗护病床使用率、安宁疗护时间、安宁疗护中心人均医疗费用、安宁疗护中心日均医疗费用)。并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机构医护人员从业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医护人员从业满意度进行调查与访谈,具体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从业满意度(薪资福利、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感、离职意向、同行关系、工作满意度)以及影响安宁疗护从业医护人员职业满意度的因素。结果 2018年上海市中心城区试点安宁疗护机构的安宁疗护病床使用率为(48.42±2.34)%;平均住院时间为(41.8±3.5)d,人均医疗费用为(7 632.8±234.7)元,日均医疗费用为(182.6±22.6)元;居家安宁疗护平均时间为(56.2±7.5)d,人均医疗费用为(1 371.3±186.4)元,日均医疗费用为(24.4±4.2)元。社区医疗机构安宁疗护从业医护人员对薪资福利、职业发展的满意度偏低,对同行关系和职业认同感的满意度偏高。安宁疗护从业医护人员对居家安宁疗护和机构安宁疗护的工作满意度结果相似。影响安宁疗护从业医护人员开展机构安宁疗护服务的主要因素是:“待遇较低、工作量大,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依靠机构自身运营补贴,专项经费不足”“长期面对即将死亡的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较大”;影响安宁疗护从业医护人员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琐碎,医护人员待遇不足”“从业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各方重视程度不足”。结论 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有效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但仍存在安宁病床的使用率不高,安宁疗护从业医护人员的待遇和满意度偏低,不同医疗机构间转诊不通畅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