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证病机复杂,表现多变,病程持久,临床应用风药辨证论治郁证取得良好疗效。本文主要以中医气机、脏腑理论为切入点,对郁证病机、风药的内涵及作用等内容进行梳理,论述风药治疗郁证的相关机理。郁证涉气机郁滞,脏腑功能紊乱。其发生不外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失健运,清阳不升;肺失宣降,气机郁闭;肾失气化,阳气虚衰等。针对郁证的病因病机,根据风药升、散、透、窜、通、燥、动的特性,分别从疏肝理气、运脾化湿、宣降肺气、助肾气化等方面论述风药在郁证治疗中的作用。认为风药辛温发散,常伤阴耗气,应用须审慎,当中病即止。结合现代研究,以期能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及对血清致炎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疲劳评定量表(FAI)分级、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致炎因子的含量,统计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面色■白、眩晕健忘、四肢乏力、懒言少语积分与总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AI分级、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IL-1β、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致炎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SS-QOL量表中精力、活动能力、家庭角色、自理能力、工作/劳动、上肢功能、思维能力、情绪、社会角色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精力、活动能力、家庭角色、自理能力、工作/劳动、上肢功能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培元还五汤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穴不仅能够缓解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疲劳状态,还能提高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致炎因子,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王永炎教授提出"阳(气)虚化风"的中风发病新机制的意象诊疗过程、历代相关研究、风的概念的诠释和西医学相关疾病基础及机制几方面进行阐述。王永炎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在中风病发病之初即表现为气虚甚则阳虚为主的征象,症见肢体松懈瘫软、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光白、劳则更甚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而用益气温阳法治疗后改善显著,根据临床病证现象及证治效验的观察,在"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意象诊疗过程中总结出中风病"阳(气)虚化风"的发病新机制。其不同于历代医家气虚或阳虚中风的理论,而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疗效支持的基础上,依据其临床基础疾病及相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西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点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中风病"阳(气)虚化风"论的提出是从疾病和证候、治疗与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的中风病发生新机制,是对中风病急性期以"风火痰瘀"为核心证候病机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137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要素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分别于入院时、发病第7天、14天、28天,4个时点进行证候采集和评价,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阴虚风动证→痰火证→痰瘀证→气虚血瘀证。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风痰证→痰火证→痰瘀证→痰瘀证。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与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存在不同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风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腑实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候,腑气通畅与否对中风病的发展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永炎教授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团队,在总结历代名家思想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临床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王教授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腑实证并不拘泥于化痰通腑法,而是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灵活应用各种通腑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症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及相关资料的整合分析,筛选出与VD相应的119项症状及应脉象,制定出统一的VD证候学科研观察表,在全国五个中心进行了367例VD患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VD早期轻中度VD的基础症状、核心症状、周边症状,提出了7个基本证实,归纳总结出DV证候学动态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演变规律及三期特点及发展趋势.结论:肾毒,瘀内阻是VD发展基础;痰浊壅滞,化热生风,为VD病情波动的重要原因;浊邪壅积,酿生浊毒为VD下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张文生  邹忆怀  谢颖桢 《中医杂志》2000,41(12):723-725
以中风病偏瘫为研究对象,以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研究重点,采用目前康复学界常用的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反映患者功能水平。9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结果中医综合康复方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而运动功能水平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两组均有明显改善。说明中医康复方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康复方法具有互补性,以中西医康复方法结合的方式建立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取穴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对提取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腧穴关联分析,运用IBM SPSS 22.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0篇,涉及腧穴86个,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天枢穴,其次为中脘、足三里、气海、上巨虚、关元、支沟、大肠俞等,最常用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与任脉,挖掘出30组具有较高相关性的腧穴,并将高频腧穴系统聚类为6类。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取穴具有一定规律,多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腧穴配伍包括合募配穴、俞募配穴、远近配穴等,为临床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取穴、配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