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时,小分支应用导丝进行保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CL)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BCL的分支血管(SB)管径为2.0~2.5 mm的100例患者.按是否在分支内放置保护导丝将患者分为分支保护组(n=36)和分支非保护组(n=64).通过分析手术光盘、手术记录、住院病历资料及9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①SB保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上均较SB未保护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PCI术后分支血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均无院内MACEs发生;(出院后9个月随访,保护组MACEs发生率5.6%,未保护组MACE发生率7.8%,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时,对小分支(管径为2.0~2.5 mm)血管实施导丝保护并未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近期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反而较对照组延长操作及曝光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在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冠脉分叉病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均对主血管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分支血管直径均≥2.5mm,狭窄直径≥70%。对分支血管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介入治疗组28人(A组),行普通裸支架介入治疗组22人(B组),给予球囊对吻治疗组18人(C组)。比较3组间支架置入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3组冠脉造影显示的手术成功率相同100%,术后主分支血管管腔无残余狭窄。平均随访(6.2±1.4)个月,随访率83.8%,药物涂层支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裸支架组和球囊对吻组。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优于普通裸支架和球囊对吻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球囊拘禁技术(JBT)与传统的导丝保护技术(JWT)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5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在PCI前随机分为球囊拘禁组和导丝保护组,所有患者先采用主支植入支架的术式,分支用球囊拘禁保护者为试验组,分支用导丝保护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支架植入术后因斑块和界嵴移位,分支夹层等导致分支受累加重或闭塞的发生率,以及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支受累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拘禁技术较传统的导丝保护对分支保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陈海坚  林薇  莫逆  梁金春  乌汉东 《西部医学》2012,24(10):1929-1931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4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组(26例),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组(19例)。1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3例在术后(9.5±6.3)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4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操作成功标准。术后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分叉组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率明显高于非分叉组(P〈0.05),但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术中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P〈0.05)。13例术后复查患者4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组,且双支架术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P〈0.0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效果,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可明显减少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rovisional支架术中分支开口严重受累的病例续行球囊扩张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常规行Provisional支架术,分支受累开口狭窄≥50%且血流TIMI 3级患者194例,其中115例采用单纯球囊行分支扩张术,为球囊扩张组(BD组),79例采用分支导丝保护技术未行分支扩张术,为对照组(C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9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次靶血管重建,次要终点为9个月血管造影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和分支TIMI血流分级?结果:BD组与C组的MACE分别为15例(13.0%)和7例(8.9%),主支血管再狭窄分别为12例(10.4%)和5例(6.3%),两组间MACE差异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的分支血流TIMI 3级比例为96.2%,显著高于BD组87.8%(P < 0.05)?结论:Provisional支架术中分支开口严重受累病例,如果血流良好,行分支球囊扩张术并不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支支架植入后行边支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患者80例,分为FFR指导边支介入组(FFR组)和常规介入组,每组40例。其中FFR组对FFR测值<0.75的边支血管行介入治疗,包括双球囊对吻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随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在边支支架的植入、双球囊对吻、术后边支残余狭窄>5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6,0.021,0.043)。两组随访6个月,18个月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MACE中FFR组的发生率比常规介入组低(P<0.05)。结论:FFR指导分叉病变边支治疗会更少地使用球囊与支架,3年的随访中FFR指导组MACE发生率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要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分支血管病变程度变化,探讨分叉病变PCI中较简单的边支血管处理策略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入选条件:①各类分叉病变;②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除非≥2 mm血管在主支PCI后发生闭塞:③分支血管开口在主支支架后受压≥50%且直径≥2 mm者则采用球囊对吻,否则不行球囊对吻:④所有患者均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包括CYPHER、TAXUS、FIREBIRD及PARTNER)。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98例,男性6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3.3岁。对上述患者进行定期临床随访及冠状动脉造影,以QCA测量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DSR)、最小血管内径(uLD),并进行TIMl分级。结果本组采用和不用球囊对吻者分别为29例(30%)和69例(70%);主支支架植入后7例(7%)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经球囊对吻后恢复TIMI3级血流,其余4例因分支血管较小未做进一步处理。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期间MACE(均为心绞痛)累计发生率分别10%和25%。PCI术前(n=98)、术后即刻(n=98)、术后6个月(n=76)和术后12个月(17=45)分支血管开口MLD分别为(1.91±0.5)、(1.3±0.6)、(1.2±0.6)和(1.4±0.6)mm;DSR分别为45.1.3%、66.8%±16.5%、67.2%±16.1%和67.6%±13.8%;TIMI血流分别为2.8±0.4、2.5±0.6、2.5±0.3和2.4±0.6。统计分析显示,MLD、DSR和TIMI血流分级在PCI术前与术后各随访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叉病变PCI时不必对边支血管尤其直径小于2 mm者采取激进的处理策略:简单处理策略可降低PCI的难度.确保主支血管PCI术顺利完成,增加治疗效果-费用比。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2月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行介入治疗的1258例患者.对于大多数分叉病变,采用单支架植入,但对于分支较大且重要,分支口部或近端显著狭窄时采用双支架植入.结果:共有295处分叉病变,204处病变采用单支架,91处采用双支架植入策略.单支架组有2例因边支撕裂而植入支架.计划双支架组最终有73例实行Crushing支架技术(step crushing术46例,modified ballon crushing 24例,反向crushing 3例),5例采用T支架技术,3例Cullote支架术,5例采用改良V支架技术,5例采用分步对吻支架术.无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1例发生冠脉穿孔导致心包压塞.结论: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李绍发  梁柯  黄志志 《广西医学》2014,(4):462-464,46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椎动脉开口共成功植入105枚球扩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率为(9.1±3.0)%,成功率达100.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第2-7天和1个月复查椎动脉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未发现再狭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94.29%。术后随访1-36(21±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24.76%(26/105),未发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能解除血管狭窄,明显改善狭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