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有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的患者,在胃镜下对病灶进行刷片、活检或真菌培养,经证实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2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上多见于由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也可见于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   ……  相似文献   
3.
松龄血脉康与多烯康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与多烯康降血脂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治疗组予松龄血脉康,对照组予多烯康。结果二药物具有降低血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作用,但松龄血脉康疗效优于多烯康(P<0.01),且无不良反应。结论松龄血脉康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降脂药物,适用于老年患者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正>应用碘造影剂后24 h内体内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并在随后的5 d内达峰值,其中血清肌酐绝对值达到0.5l~1.0 mg/dl(44.2 umol/L),或者比基础值升高25%~50%~([1-2])。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apathy,CIN)是应用碘造影剂过程中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它不仅对患者的临床预后不利,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3])。随着介入手术的开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造影剂,与此同时,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O)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按CRP水平分为高CRP组213例,低水平CRP对照组202例,分析两组各心血管危险因子;分别以危险因子:性别(女/男)、吸烟(吸烟坏吸烟)、糖尿病(糖尿病/非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超重/正常)、血脂(异常/正常)、血压(高血压/正常)为切入点分析与高CRP的相关性。结果 高CRP组各危险因子参数均比低水平CRP对照组异常明显(P〈0.05),相关分析高CRP与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女性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联。结论 CRP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时,小分支应用导丝进行保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CL)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BCL的分支血管(SB)管径为2.0~2.5 mm的100例患者.按是否在分支内放置保护导丝将患者分为分支保护组(n=36)和分支非保护组(n=64).通过分析手术光盘、手术记录、住院病历资料及9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①SB保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上均较SB未保护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PCI术后分支血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均无院内MACEs发生;(出院后9个月随访,保护组MACEs发生率5.6%,未保护组MACE发生率7.8%,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时,对小分支(管径为2.0~2.5 mm)血管实施导丝保护并未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近期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反而较对照组延长操作及曝光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活血Ⅰ号胶囊对2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活血Ⅰ号胶囊(左旋氨氯地平+活血Ⅰ号胶囊)组,口服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反应性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与健康成人比较,2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反应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活血Ⅰ号胶囊组降低较显著;2组患者反应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以活血Ⅰ号胶囊组升高较显著。结论:活血Ⅰ号胶囊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