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磁共振成像诊断为双角子宫畸形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扫描方位对双角子宫畸形的显示情况,并与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I诊断结果与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结果相符12例,MRI诊断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的准确率为92.3%,其中斜冠状位诊断13例,横轴位诊断8例,矢状位上不能做出明确定性诊断。结论 MRI可以直观显示宫腔结构和宫底外观形态,且能获得精确的量化分析结果,是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定性和定量诊断的最佳无创性检查方法;MRI对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诊断准确率高,斜冠状位T2WI像结合轴位T2WI像是最佳检查方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股骨头坏死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经临床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 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为冠状位T2WI、T1WI及T2WI-SPAIR、轴位T1WI及T2WI-SPAIR.病程4天至3年.结果 18例患者均有髋部疼痛,2例有跛行.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晚期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主要表现为条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即"双线征".结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上具有特征性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双线征",可对本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刘兆恩 《当代医学》2013,(24):145-146
目的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2年8月接受MRI检查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给予冠状位、横断位及矢状位等部位的SET1WI与TSET2WI常规扫描。待Gd-DTPA增强后,再进行以上方位的T1WI扫描,并且在MRI检查的基础上判断肿瘤方位、浸润程度、信号特征等。结果 MRI表现:子宫体积增大,且内膜伴有不规则的增厚情况;T1WI呈现低信号,T2WI初步呈高信号,待子宫肌层被浸润与强化后,T2WI信号明显增高,并且结合带有中断,无法显示清楚。MRI对肿瘤分期的总准确度83%。结论 MRI影像检查,不仅能多方位清楚显示肿瘤病灶与浸润程度、范围等,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术前癌变分期的准确度,显著优于其他的影像诊断方法,是手术前检查子宫内膜癌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I、T2WI-SPAIR、3D-WATSc,冠状位T1WI,轴位T2WI。结果:20例患者中弥漫型15例,局限型5例。PVNS主要表现为滑膜不规则结节状增生或弥漫性增生,增生的滑膜和结节内沉着含铁血黄素,关节内外结构可受侵犯。结论:PVNS所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着在MRI上具有特征性的斑点状或小结节状T1WI及T2WI低信号,对诊断本病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诊断重复肾与重复输尿管畸形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例患者,采用鑫高益OPER-0.2T核磁共振扫描系统,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行常规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及MRU(水成像)冠状位扫描。结果:5例患者中发生右侧3例,左侧1例,双侧1例,肾输尿管功能良好1例,上位肾中-重度积水3例,输尿管扩张、末端囊肿3例,先天性狭窄1例,异位开口1例(前庭),肾盂旋转不良2例,并发异位肾1例。5个病例,分别行B超、IVU和MRI检查。MRI检查诊断符合率100%,IVU检查误诊肾上极占位性病变1例,B超误诊肾囊肿2例。结论:按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冠状位T2WI及MRU(水成像)冠状位扫描,在诊断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输卵管积液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液的3.0T磁共振成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术前行3.0T磁共振盆腔扫描并术后确诊的输卵管积液患者的MRI影像,分析其病变形态及信号特征;所用序列为T1WI、T2WI-SPAIR及脂肪抑制T1W-Thrive容积增强扫描。结果输卵管积液在MRI上为水样信号占位影,形态多样,多表现为腊肠状、多囊状及类圆形三类;合并输卵管化脓性炎症时,增强扫描上管壁可见明显增厚伴强化。结论输卵管积液在磁共振成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的表现,有利于输卵管积液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在动态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MRH)在动态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dynamic MR hysterosalpingography,dMR-HSG)中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不孕女性患者先后行dMR-HSG和传统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术(hysterosalpingography,HSG)检查。常规MRI扫描包括横轴位T1WI,横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在MR磁体内通过导管向宫腔内注射0.9%生理盐水后,利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single shot fast spin-echo,SS-FSE)水成像技术进行动态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两项检查,dMR-HSG能观察盆腔结构、子宫腔、黏膜、肌层及卵巢结构;dMR-HSG表现为双侧输卵管阻塞者4例,输卵管单侧阻塞者5例,子宫、输卵管正常者8例。传统X线检查示左侧输卵管不通,dMR-HSG提示两侧输卵管通畅者1例,其余病例dMR-HSG和传统X线HSG两侧输卵管通畅性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dMR-HSG图像结合常规MRI不仅能显示输卵管结构,还能显示盆腔病变,有助于不孕症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方法 对37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盆腔轴位T1WI、T2WI及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2WI-fs扫描,对宫颈癌MRI的特点及周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37例病灶均表现为宫颈肿块,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不均.27例伴有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 低场MRI可直接显示肿瘤信息且分期准确率高,为宫颈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脊柱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TSE序列T1WI、T2WI以及T2WI/STIR压脂的矢状面扫描和横断面扫描,其中17例患者行轴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和矢状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结果:总检查出腰椎11例(47.8%)、胸椎受累7例(30.4%)、颈椎5例(21.7%),包括5例多发性肿瘤,总发现病灶的有31个;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6例,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8例, 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例。结论:MRI不仅可以对脊柱血管瘤的组织学类型进行良好的推测,还能够对脊柱血管瘤的活动性以及潜在侵袭性进行有效评价,显示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恒河猴正常子宫及妊娠后期胎儿的MRI表现。方法对3只未妊娠和3只妊娠135d的恒河猴分别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观察子宫及胎儿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未妊娠恒河猴的子宫T1WI冠状位呈椭圆形,子宫体各层呈中等信号,矢状位呈葫芦形。在T2WI上,冠状位显示宫体可见2~3层不同的信号带,在矢状位子宫体肌层的信号高于子宫颈,信号的移行区是体颈的交界处。妊娠恒河猴的子宫肌层变薄,胎盘及胎儿的脑、脊柱、肝、肺等结构显示清楚。结论MRI能很好地显示恒河猴子宫的形态、胎儿各部分的结构。对人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tice Imaging,MRI)检查中不同序列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O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图像,采用(FsE)横轴位T1W1、T2WI脂肪抑制(fS)、EPI—DWI;矢状位、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fS)和矢状面子宫容积超快速的三维成像序列(LAVh)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在子宫内膜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0例患者的图像质量满意,达到诊断要求。T1WI、T2WI—fs、DWI和3D—LAVA动态增强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7%、86%、93%和100%。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内膜厚度、结合带的完整性和肌层的浸润程度。倍论在子宫内膜癌MRI检查中FSET1WI、T2WI-fs是常规序列,DWI是必不可少的序列,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和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顾红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2):134-135,137
回顾性分析6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62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37例合并肝细胞癌MRI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因此肝硬化再生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3.
赵雪文  施蒋巍  戴鸿志  沈莉 《右江医学》2012,40(1):60-61,143
目的探讨术前肛瘘MRI的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18例肛瘘患者进行盆腔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SE T1WI及T2WI,横断位及冠状位STIR序列,其中5例患者行横断位Fast SPG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经括约肌瘘15例,括约肌间型1例,括约肌上瘘1例,括约肌内瘘1例,其中合并脓肿3例。T1WI图像上瘘管及脓肿表现为低信号,T2WI及STIR序列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瘘管壁及脓肿壁呈明显强化,而脓液未见强化。结论 MRI是术前快速,无损伤及准确的评价肛瘘的方法,能为手术提供肛瘘的解剖分型及病灶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中不同序列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图像,采用(FSE)横轴位T1W1、T2WI脂肪抑制(fs)、EPI—DWI;矢状位、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fs)和矢状面子宫容积超快速的三维成像序列(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在子宫内膜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者的图像质量满意,达到诊断要求。T1WI、T2WI-fs、DWI和3D-LAVA动态增强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7%、86%、93%和100%。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内膜厚度、结合带的完整性和肌层的浸润程度。结论在子宫内膜癌MRI检查中FSE T1WI、T2WI-fs是常规序列,DWI是必不可少的序列,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和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症的MRI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MRI表现及MRI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患者行MRI检查并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1例,子宫壁结合带弥漫性增厚,结合带与肌层分界不清;在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混杂有散在多发点状高信号灶。局限性子宫腺肌症8例,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相应部位结合带增厚,与肌层分界不清,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略低信号,病灶信号可不均匀,中央部可有多发点状高信号。结论MRI能对子宫腺肌症作出明确诊断,矢状位T2WI是显示病变的最佳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确诊并行MRI检查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矢状位T1WI、FS T2WI及轴位T2WI序列扫描,其中3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4例中7例矢状位FS T2WI序列显示连续条状高信号,其中4例轴位T2WI表现为脊髓后索点状、倒V字形高信号,3例轴位扫描平面不在病灶水平;14例中7例矢状位FS T2WI序列病灶显示不清,轴位T2WI序列表现为脊髓后索的点状高信号;3例增强扫描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结论磁共振轴位T2WI序列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灶显示最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单纯性子宫纵隔畸形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子宫纵隔畸形的MRI表现,并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对纵隔畸形诊断的作用.结果 16例子宫纵隔畸形中,完全性纵隔畸形8例,在MRIT2WI像上表现为子宫内膜被低信号间隔分为两部分,间隔线达宫颈内口水平以下;非完全性纵隔8例,MRI T2WI像上子宫内膜腔部分被低信号间隔线分成两部分,宫腔下段黏膜融合相通或仅表现为宫底部宫壁向腔内局限内突,其中冠状位诊断16例,横轴位诊断16例,矢状位上不能做出确定性诊断.结论 MRI对纵隔畸形诊断准确率高,横轴或冠状T2WI像是最佳检查方法,矢状位在子宫纵隔畸形诊断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MRI表现特点。方法: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42岁~81岁,平均61.5岁。常规扫描包括矢状位T1WI,横切位T1及T2WI,7例同时做MRI增强扫描。结果:梗塞区具有长T1长T2信号特点,出血以T1WI观察最佳。16例出血仅累及皮层者,于脑梗塞边缘在T1WI呈线状、脑回状或波浪状高信号强度。7例累及皮层下,3例累及皮层和白质。梗塞区域呈三角形、扇形或片状,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度,7例增强MRI见6例强化,其中4例脑回样强化。2例不规则斑片状强化。结论:MRI是出血性脑梗塞最佳的检查方法之一,及早地检查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9.
MRI诊断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 MRI影像表现 ,探讨 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4年 6月对 2 1例临床有症状的原发性空蝶鞍患者行颅脑 MRI检查 ,基本扫描序列为矢状面T1 WI、冠状面 T1 WI,部分病例加横断面 T1 WI、T2 WI、Flair,6例行钆对比增强扫描。结果 :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MRI表现主要有蝶鞍增大 ,鞍底下陷 ,鞍内见典型的长 T1 、长 T2 脑脊液信号 ,垂体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 ,冠状位呈锚状而矢状位呈线状 ,但其信号无异常改变 ,垂体柄一般无偏移。结论 :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具有典型的 MRI表现 ,MRI可准确诊断 PESS,并可鉴别原发性空蝶鞍与其他病变 ,应作为 PESS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颅凹肿瘤临床表现、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SE序列,头线圈,常规平扫横轴位及矢状位T1WI、横轴位T2WI,部分病例加扫冠状位T1WI,23例常规平扫T1WI、T2WI后注射GD—DTPA增强扫描,行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3例未行增强扫描。结果后颅凹肿瘤尽管种类较多,但各肿瘤有其特殊MRI表现及好发部位,结合临床表现,易于明萌诊断。结论MRI对后颅凹肿瘤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据肿瘤的特殊表现及发生部位有一定的特征,在多数情况下,对外科手术入路及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