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认识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是降脂治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主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对于仅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尚未进展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DL-C水平正常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能延缓甚至逆转斑块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相似文献   

2.
众多因素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生发展过程,炎症机制尤为重要,其中MMP-9、TGF-β1、CR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RP水平、降低MMP活性,从而使斑块趋于稳定,参与改善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CRP、MMP-9、TGF-β1的影响,从而阐述他汀类药物在炎症、斑块稳定性中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统理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脂质在血管壁的被动沉积造成的,因此, 治疗方案主要针对脂质的新陈代谢。现代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复杂的炎症过程有关, 一些免疫介质参与其中。他汀类药物最初被用来降低血脂(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后来发现该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成分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获益可能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统理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脂质在血管壁的被动沉积造成的,因此,治疗方案主要针对脂质的新陈代谢。现代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复杂的炎症过程有关,一些免疫介质参与其中。他汀类药物最初被用来降低血脂(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后来发现该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成分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获益可能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已被众多的研究证实。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防治AS中的作用作了简述,认为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其降血脂、保护血管内皮、抗炎及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起到防止AS的形成、抑制AS的进展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一项有关缓释型烟酸(NIASPAN)与他汀类药物(Statin)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近日首次表明,NIASPAN与他汀类药物配伍应用有可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此前已被证实是卒中和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高脂血症的治疗,新的临床应用实验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危险。而且还有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及对血管平滑肌作用等非降脂功能。本就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已成为治疗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石。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预防继发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他汀类药物不仅通过发挥降脂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同时还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活性、稳定和改变斑块成分等作用使患者获益,即所谓的他汀类药物多效性。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林聪 《医学综述》2013,19(6):975-977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炎症及脂质堆积共同引起的。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个炎症指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过程。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减少炎症等诸多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支持将他汀类药物作为这类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用药。该文主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CRP的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作用下血脂下降程度、CRP下降程度以及颈动脉斑块消退程度之间是否存关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有效延缓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已被确立为调脂治疗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用药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某些他汀类药物对糖代谢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有人开始质疑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地位.现对有关他汀类药物影响糖代谢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陆景红  周颖  任明山 《医学综述》2007,13(21):1666-1668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调脂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益处已逐渐被公认,如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病死率,降低总死亡率。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效益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常用药,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常见他汀类药物包括阿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卢伐他汀和弗伐他汀等。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有效的遏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关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一直被研究,他汀类药物具有多种作用,其中炎症损伤为动脉硬化性疾病中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机制,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动脉硬化性疾病中具有多效性,而其中的抗炎作用一直被国内外心血管专家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应用广泛的调脂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感染等作用.本文将对这些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程艳 《大家健康》2009,(4):69-69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常用药,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常见他汀类药物包括阿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卢伐他汀和弗伐他汀等。  相似文献   

17.
<正>他汀类药物对降低人体胆固醇有着明显的效果。他汀类药物问世于上个世纪80年代,对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进而减少冠心病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与关注。现如今,他汀类药物主要应用在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病症、动脉粥样硬化病症、肾病综合征以及血管形成术后狭窄等,可以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对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异反应起到缓解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被人们广泛地推广应用,也需要人们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刘洪波 《中外医疗》2010,29(29):138-138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日趋严重,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防治益处已被公认,他汀类药物具有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总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他汀类药物的发现是高脂血症治疗的一次革命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对这些冠脉疾病的病因分析,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动脉壁脂质沉积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迁移与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两个关键步骤。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以调脂药物如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为主,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控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其非调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改善内皮功能等。本文主要就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胡珊 《医学综述》2013,19(11):1924-1927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可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测定。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CRP和脂质代谢紊乱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启动子。通过对CRP及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机制、他汀类药物作用的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的防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就CRP的生物学特征、他汀类药物对CRP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