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50例,给予气管综合护理;对照组50例,给予一般护理.结果 试验组拔管时间是(23.88±6.32) d,对照组为(28.65±7.43) d;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0%,试验组无气管息肉发生,对照组气管息肉发生率为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科学有效的气管切开术后综合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1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在针对原发病的专科处理外,治疗组早期应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包括纤支镜下吸痰、支气管肺泡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术等)处理气道情况,对照组予以常规吸痰术处理气道情况。对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控制时间、需行机械通气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16.7%(6/36)、对照组为42.9%(15/35);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治疗组(6.3±3.1)d、对照组(9.8±3.5)d;需行机械通气率,治疗组为8.3%(3/36)、对照组为34.3%(12/35);死亡率,治疗组为5.6%(2/36)、对照组为25.7%(9/35),两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控制时间、需机械通气率及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床边纤支镜技术能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肺部感染控制时间、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率及死亡率,是重症脑卒中患者气道处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2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拔管后刺激性口水和管道阻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共发生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14例,发生率为23.3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骆宏  周宛丽 《安徽医学》1998,19(3):9-10
观察4l例胸内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对术后气管拔管时机及肺部感染的影响。其中术前肺功能正常组26例,异常组15例,两组在麻醉方法、术式、用药量及手术时间可比的情况下,观察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表明:术前两组在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上有显著差别(p<0.05)。因此术前肺功能测定对术后气管拔管时间的选择和指导围术期的呼吸管理,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待气管如血管"观念,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气道管理组与目前常规气道管理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有无差别及统计学意义。方法:将92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气管切开72h后患者体温变化、痰液性状、听诊肺部有无罗音、X线拍片、痰培养结果,判断患者有无肺部感染的发生。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待气管如血管"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咽反射在指导昏迷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作用.方法 根据拔管前是否实施咽反射检查将108位患者分为咽反射检查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住ICU时间、肺炎发生率以及再插管或气管切开率.结果 试验组带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分别为(5.4±3.0)d和(7.3±3.1) d(P<0.05),住ICU时间两组分别为(7.2±3.6) d和(9.2±3.7) d(P<0.05),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5.1%和57.7%(P<0.05),再插管和气管切开率分别为21.6%和46.5%(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咽反射可作为预测昏迷患者能否拔管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集束化护理管理在预防人工气道病人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88例我院人工气道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全部8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并且分别采用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拔管人数为3例,非计划拔管率为6.8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例和25.00%的非计划拔管率,肺部感染发生率36.3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3.63%,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90%,P0.05,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将集束化护理管理应用于对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拔管的预防中,能够有效阻止患者自行拔管,并且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值得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气道管理模式在神经外科重症并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神经外科重症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给予观察组综合气道护理(持续湿化联合排痰机排痰),给予对照组传统气道护理(雾化吸入联合人工叩背排痰).将两组拔管时间、动脉血SaO2、PO2、肺部感染、痰痂吸出及血压异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拔管时间为(12.37±3.0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6±4.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动脉血SaO2、PO2分别为(97.65±2.47)%、(88.65±4.03)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36±3.02)%、(77.69±3.4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痰痂吸出及血压异常情况分别为2例(5.00%)、8例(20.00%)、3例(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例(22.50%)、19例(47.50%)、25例(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神经外科重症并气管切开患者综合气道护理,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插管时间,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气管插管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我院ICU科室收治的121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1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在干预后肺部感染率13.1%、ICU住院天数(17±2.64)d、机械通气时间(13±3.45)d、并发症发生率6.6%、痰培养致病菌检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的肺部感染人数,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AST HUGS BID理念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入我科的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计划性拔管成功患者,按照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危重患者护理常规,试验组在护理常规基础上,引入FAST HUGS BID理念,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及平均留置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73%,平均留置时间(7.59±6.06)d,试验组患者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0.93%,平均留置时间(5.04±4.03)d。结论:FAST HUGS BID理念降低了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缩短了气管插管的平均留置时间,提高了ICU重症患者的监护质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对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80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施以系统化护理、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ICU入住时间更短(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对促进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康复,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序贯高流量湿化氧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60)给予高流量湿化氧疗,对照组(n=60)给予常规湿化氧疗。比较二组患者住ICU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控制时长、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二组患者基本资料、GC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控制时长(7.00±0.71)d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控制时长(9.11±2.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痰液阻塞发生率、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序贯高流量湿化氧疗与常规湿化氧疗对比,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肺部感染控制时长和减少气道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食管癌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单腔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单腔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各40例.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且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效果理想,且较气管插管全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分析高流量氧疗在重症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气管拔管后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包括35例患者。对照组重症患者采用常规氧疗,试验组重症患者采用高流量氧疗,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和再次插管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氧饱和度、心率、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合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气管黏膜损伤发生率为5.71%(2/3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71%(2/35),再次插管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患者气管黏膜损伤发生率为34.29%(12/3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86%(8/35),再次插管发生率为17.14%(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重症患者的氧饱和度、心率、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合指数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氧饱和度、心率、氧合指数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90.40±5.73)%、(90.62±10.67)次/分、(266.51±25.13)和(38.74±4.16)mmHg,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4.52±5.02)%、(108.08±10.10)次/分、(217.06±23.37)和(43.72±4.23)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气管拔管后患者应用高流量氧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次插管发生率,更好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淑蓉  尤朝霞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8):673-673,678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54例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吸氧对照组和人工鼻吸氧观察组各27例,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7.4%和3.7%,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6%和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及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堵塞率.  相似文献   

16.
蔡家娣  肖欢  马琳  刘婷 《湖南医学》2014,(10):2052-2053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硅胶材质的气管套管,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法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气道内间段滴入加湿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肺部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良好率为9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3%(7/30);观察组肺部感染1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肺部感染6例,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法可保证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利于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集束化方案在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0),观察组(常规护理+精细化管理集束化方案,n=40)。比较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堵塞及意外脱管情况,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留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痰液黏稠度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痰痂形成率、气道堵塞率及意外脱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与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留管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方案,可改善气道管理,降低肺部感染与VAP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防治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方法:将125例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67例实行循证护理,对照组58例实行传统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肺部感染及切开置管的时间。结果:观察组呼吸道阻塞发生率(7.46%)、呼吸道黏膜损伤发生率(16.42%)均低于对照组(25.86%、51.72%),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时间[(19.59±4.73)d]、切开置管时间[(23.83±4.85)d]均低于对照组[(26.42±5.03)、(32.36±5.57)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循证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评价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呼吸科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COPD严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窗)后,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性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鼻罩/口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通气、氧合及生命征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窗时间和出窗时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5±1.9) d和(23.5±9.5) 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5±4.0) d和(23.5±9.5) d(P<0.05);序贯组的R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9.5±2.8) d和(15.5±3.5) d,均分别短于对照组的(23.5±9.5) d和(29.5±12.0) d(均P<0.05);序贯组的VAP发生率、再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8.4%(7/38),13.2%(5/38)和7.9%(3/38),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9.5%(15/38),34.2%(13/38)和28.9%(11/38)(均P<0.05).结论:对COPD重症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住院死亡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4月至2004年9月经气管插管救治的125例呼吸衰竭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对纤支镜引导经鼻插管与经口喉镜明视插管各自成功率、留管时间、气管切开率、拔管率及患者的愈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鼻插管59例共91次,成功率100%,经口插管66例,成功率97.1%;留管时间:经鼻插管组8.4±7.9d,经口插管组3.0±1.8d(P<0.01);气管切开率:经鼻插管组15.3%,经口插管组47.0%(P<0.01);拔管率:经鼻插管组32.2%,经口插管组15.2%(P<0.05);而两组中的COPD哮喘、重症肺炎患者的留管时间:经鼻组8.4±5.5d、经口组2.5±1.4d,气管切开率:经鼻组7.1%、经口组43.5%,拔管率:经鼻组46.4%、经口组17.4%(P均<0.0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是成功率高、患者耐受性好、留管时间长、拔管率高、同时可避免或减少气管切开率的气管插管方法,尤其适合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