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30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实施中医药治疗的30例偏头痛患者与实施单纯西医治疗的28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和远期的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与分析.结果 中医药治疗者与西医治疗者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分别相比均P<0.05,且中医药治疗者伴随症状改善率明显好于西医治疗者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的远期总有效率达90.00%,西医治疗者为67.86%.结论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吴小芳 《医学综述》2013,19(18):3288-329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神经血管性疾病.近20年来,医学界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产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发展.根据目前的三大主流学说--血管源学说、皮质扩散抑制性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以及偏头痛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偏头痛的动物实验模型也分为血管源性模型、神经血管源性模型、基因工程鼠模型和原发性头痛模型.该文对各种动物模型的适应范围与优缺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实验考察复方川芎方的两种提取液对实验性偏头璃的药理作用,为制剂提取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制备硝酸甘油与利血平化低5-HT两种小鼠偏头痛模型,考察复方川芎方的乙醇渗漉液与水提液的药理作用.结果:两种工艺制备的提取液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均有显著镇痛作用;对于利血平致小鼠偏头痛模型中的凝血时间也均有显著延长作用,但对于痛阈和5-HT荧光吸收值这两个指标均无显著作用.结论:两种工艺制备的提取液对小鼠偏头痛模型均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结合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从血管源学说、神经源性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遗传因素等方面对偏头痛实验模型的制备进行系统地概括;同时从血管、神经、基因及蛋白组学等方面对药效评价指标进行归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偏头痛的实验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本文对偏头痛实验思路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为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新药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博博 《医学综述》2011,17(10):1447-1450
偏头痛是一种由体外触发和体内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伴有神经心理及胃肠症状、具有遗传性及复发性的头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动物模型基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抑制学说和血管学说等理论而建立。现从造模机制、特点、适用范围及效度等方面对目前常用的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查阅近5年的文献,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取得了明确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杨运栩  霍芳亮 《医学综述》2002,8(9):529-53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间歇期正常 ,是由遗传特征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多项研究表明 ,在偏头痛的发作期、间歇期、前驱期存在不同的神经生化因子改变 ,这些改变导致了神经功能紊乱 ,并继发了血管源性改变 ,在前驱期有脑血管收缩 ,脑皮层血流降低 ,在发作期则颅内外血管扩张 ,局部脑血流量增加 ,间歇期回至正常[1-3 ] 。另外不同类型也具有各自特点。因此我们认为 ,偏头痛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偏头痛不同时期 ,各个类型特点的不同 ,针对性地采取…  相似文献   

8.
肿瘤坏死因子与偏头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英杰  李达 《医学综述》1997,3(1):52-53
<正>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有许多证据表明偏头痛与免疫反应有关,而肿瘤坏死因子(TNF)与免疫调节关系密切.为此,我们检测了48例偏头痛患者血浆TNF水平,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偏头痛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偏头痛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偏盲多见,其次是偏身感觉障碍,感觉性失语、眩晕、四肢轻度偏瘫.CT及MRI扫描发现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表现为大脑枕叶梗死18例、皮质梗死8例、内囊区梗死9例、多发性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治疗主要是控制偏头痛发作及改善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措施,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39/42).结论 偏头痛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要重视偏头痛性脑梗死的病因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尝试建立偏头痛风热证动物模型。方法:使用热风及硝酸甘油协同诱导建立大鼠偏头痛风热证模型,通过图像采集、分析技术研究模型大鼠风热证生物表征(舌象、耳廓、眼结膜)的变化,并以芎芷地龙汤进行反证。结果:硝酸甘油组与风热硝酸甘油组舌灰度值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1),中药治疗组与硝酸甘油组相比略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硝酸甘油组耳廓、眼结膜血管充血明显;热风因素在本实验中未对舌象、耳廓、眼结膜产生明显影响。结论:硝酸甘油皮下注射可引起生物体征(舌象、耳廓、眼结膜)的改变,偏头痛风热证模型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一种遗传倾向的疾病,随着对偏头痛中遗传因素最明显的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对偏头痛的基因研究成为热点,但由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蛋白组学在疾病中的研究中显示出更大优越性,且蛋白质组学是对整个机体全部蛋白质表达及其功能进行研究,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有趋同性,在中医药的研究中更有实际意义。偏头痛在中医学中称为"头风",表明"风"在偏头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机体发生的物质变化可视为"风"证的物质基础,因此,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偏头痛"风"证相关的蛋白质组群,在整体蛋白质表达水平揭示"风"证的本质,对揭示偏头痛(头风)"风"证的本质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为功能障碍性神经疾病之一,临床常见多发,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本病属于中医“内伤头痛”、“头风”、“脑风”、“厥头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十分的丰富经验,临床疗效确切显著,手段多样,文章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适应症状群,探讨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394例患者,治疗4周后,对一般情况、疾病史及全身四诊信息进行评价,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结果]具备以下特征有效性相对较好:偏头痛伴纳差;具备以下特征有效性相对较低:内向型性格、劳累后加重、中午头痛发作、少腹胀满窜痛。[结论]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一般情况、中医症状及西医学症状为表现的概念,可以准确判断偏头痛的中成药适应症状群及非症状群,对于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不同证候的情绪特征.方法按病证结合的方式选择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进行情绪测量.结果偏头痛患者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各项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肝气郁结证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抑郁维度分、Beck抑郁量表分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P<0.05).结论偏头痛有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状态.肝气郁结证以抑郁情绪为主,其抑郁程度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而肝阳上亢证偏于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5.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91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少阳经穴结合辨证分型服用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1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选取少阳经穴风池、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穴位,并结合内服中药牵正散进行治疗;对照组服用西药西比灵,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与西比灵组疗效相当。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道遥散随症加减治疗偏头痛。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头痛型偏头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针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总结针灸防治偏头痛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差异,以便为针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提供更加科学和实用的策略。虽然在偏头痛非发作期针灸预防性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目前国内的研究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及国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东西方评价针灸疗效的出发点不同,我国针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存在明显缺陷,以及针灸医师对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意义认识不够等有关。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研究的经验,加强偏头痛的针灸预防性治疗,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试验,建议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优化的预防性治疗策略,以经络辨证取穴为主,采用长周期、间歇式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中药与西药对照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CMCC整合版)、中医药在线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09年12月10年间的相关文献,收集中药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试验、评价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个RCT评价中药与西药在偏头痛疗效方面的差异,Meta分析显示:有效率[RR=1.22,95%CI(1.15,1.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表明评价结果稳定。漏斗图显示不对称,提示纳入评价的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中药治疗偏头痛有效,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长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王雪梅 《吉林医学》2009,30(16):1724-1725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只服用西药,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剂,疗程结束后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有较好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讲述了降脂中药的分类,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降脂中药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降脂药的有效成分探究和降脂中药的临床研究的进展。认为中药降脂机制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中药降血脂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充分体现出了中医药的特色。能够为降脂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新的降脂中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