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空气中含有诸多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均会构成严重威胁,医院的空气中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尤为集中,因此如何改善医院的空气质量,尤其对医院的特殊场所,如手术室、重症监护等部门的空气净化.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微生物。它不但是引起原发性非典性肺炎的病因,而且可引起全身器官的病变,多因反复感染后通过免疫机制致病,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以往报道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及青壮年。本组临床观察结果是:0.5~4岁患儿发病率最高,且冬春为高发季节,与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3.
院内呼吸道感染与病房空气质量密切相关 ,传染性气溶胶易导致医院感染。一个人每天的呼吸量 ,远远超过每天的饮水量和进食量[1] 。在吸入的空气中经常携带大量微生物和灰尘 ,它们以气溶胶形式弥撒在空气中 ,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特别是对免疫系统不健全的新生儿是致病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4.
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但随着致病微生物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改变,感染的有效治疗仍存在较多困难,而抗生素的不断发展也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法,文章讨论了近年来各种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变迁和可实施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其他肺部感染的致病菌群的情况,以便提早针对性治疗,促进早日康复,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0年共75例肺结核患者致病情况,入选病例均可依据痰、呼吸道分泌物、胸水致病菌培养及血清相关抗原抗体检测情况,确定致病微生物.结果 肺结核合并其他肺部感染菌群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他致病微生物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的消炎药,在医学上称为抗生素,主要用来治疗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痢疾及其他肠道感染等。人们一般认为有炎症就用消炎药,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炎症中除感染性炎症外,还有一种无菌性炎症,病变部位无致病微生物,这些病大多与变态反应有关,如皮肌炎、过敏性鼻炎、肾炎、干燥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7.
《中外健康文摘》2007,(11B):17-17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是呼吸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鼻的很多疾病会影响相邻器官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从功能上来说,鼻既是呼吸道的出入口,同时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尘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气温骤降的秋冬之交及冬季,健鼻护鼻显得格外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但随着致病微生物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改变,感染的治疗仍显棘手,而抗生素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法,本对此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忠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06-106
目的分析前列腺液致病微生物的分布种类、优势菌株及10年前后优势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改变状况。方法细菌培养鉴定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药敏实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前列腺致病菌10年前后都是以葡萄球菌占主要位置,且表皮葡萄球菌始终第一位,占总分离菌株的30%以上,其耐药性10年后变化很大。致病微生物10年后有多样化、分散化趋势。结论葡萄球菌是引起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其耐药性发生很大变化。习惯使用的庆大霉素、喹诺酮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增高最快,较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耐药率反而下降。强调临床尽可能参照实验室体外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护理中,因呼吸道传染病人的飞沫及随呼气而带出的致病微生物对医务人员的危害日显严重.  相似文献   

11.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微生物。通过临床医生与药师的密切巧合我院2003年4月-2004年3月使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30例,疗效潢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推断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源菌,从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方法:观察30例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痰培养结果的菌群分布。结果:共培养出191株细菌、10株真菌。G^-杆菌26种157株,占78.11%;白色念珠菌10株,占4.98%;培养出二种以上菌株的有20例,占66.67%,合并真菌的5例,占16.67%。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痰培养,菌群繁多、复杂,以G^-杆菌为主,大多为条件致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ICU病房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临床特点,探讨其致病微生物的新特点及其治疗途径。方法观察177例院内感染的分布情况、致病微生物种类、耐药性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ICU病房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在ICU病房内耐药菌明显增加,β-内酰胺酶(ESBL)阴性菌较普通病房增多,真菌感染率和院内感染率有明显上升。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使用能诱导或加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以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进一步加强ICU病房的管理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对研制的中药抗感胶囊进行了抗病原微生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抗感胶囊对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卡它球菌及肺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的作用亦较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本所长期室内人工饲育的不同季节不同龄期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进行体内外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掌握棉铃虫体内外微生物携带情况.方法 利用普通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分别对棉铃虫体内外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纯化,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应用16SrRNA和18SrDNA分析技术对分离的细菌和真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同时,利用PCR技术对棉铃虫的高度致病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进行扩增检测.结果 分离培养得到4株芽孢杆菌(Bacillus):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4株真菌(fungi):其中2株为酵母菌(Yeasts),1株为青霉菌(Aenicil lium Link),1株为曲霉菌(Aspergillus Micheli).检测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为阴性.结论 室内人工饲养的棉铃虫生长状态良好,虫体健康,未携带致病微生物,为科研提供的实验昆虫质量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亚健康状态即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近年来亚健康的发生率日益增高,我国目前70%的人处于程度不同的亚健康,有着亚健康的体验,而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5%以上,这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以中西医治疗亚健康的各种方法为切入点,对亚健康的治疗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综合防治亚健康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Myeoplasmal Pneumoni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较常见的病原体。它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MP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其常年散发,病种多样,对各脏器的损害已越来越受到医生的关注。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Mye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发病年龄提前,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8.
Pediatr Infect Dis J(1999; 18:517)载,意大利Principi等报告,生后第1年内和大量儿童接触与鼻咽部携带所有三种呼吸道病原菌有明显而长期的关系,另外抗生素应用指南应根据当地的微生物情况加以修改。该研究目的是评估健康儿童鼻咽部携带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黏膜炎摩拉菌的危险因素。该项现况调查的1723份鼻咽部标本来自意大利18个城市的托幼所或小学的年龄为1-7岁的健康儿童。在儿科医师参与下由观察对象的家长填写人口统计学和病史问卷调查表。结果表明,呼吸道病原体的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对致病微生物的认识和防治手段的提高,某些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已越来越少,尤其在医院的传播更少,但某些机会致病菌在医院引起的感染却呈上升趋势.克雷伯菌为人类呼吸道的长居菌群,是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肺炎、腹膜炎、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腹泻等[1].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致病性较强的则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本文分析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由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感染的12例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病原查找的方法。方法 按呼吸道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方法。对病人及相关环境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检测病人样本及环境样本170份,从病人样本中检出1份A型流感IgM阳性、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3株溶血性链球菌,环境样本检出3株军团菌。车间空调积尘及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超标严重,综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人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排除流感及军团菌病,确认此次疫情为一起细菌性急性上呼吸遭感染。结论 在疫情的处理上,对可能有多种致病因素存在的同时,应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采样分析,以利于病原体的迅速查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