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基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初始治疗前的生物学指标检测,分析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KD并发CAL(CAL组)患儿和70例KD未并发CAL(NCAL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与CAL发生率有显著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1岁、白细胞计数(WBC)>12×109/L、血清白蛋白(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超敏C反应蛋白(CRP)≥100mg/L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9、4.02、3.06、2.42、2.92、4.05。结论存在男性、年龄≤1岁、WBC>12×109/L、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RP≥100mg/L这些高危因素的KD患儿并发CAL可能性大,需要更强化的治疗,更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海南省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纳入的87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冠状动脉损害检查结果分为2组,其中48例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作为研究组,另39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为对照组,收集并整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观察其发热持续时间,同时检测WBC、PLT、CRP、Hb及ALB水平,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发热持续时间>10 d占60.42%,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P<0.05)。2组在WBC、PLT、CRP及ALB水平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发现CRP、发热持续时间是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其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另外CRP也是影响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因素之一,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结果,探讨其对川崎病的诊断及预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7—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川崎病组,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25例)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31例);选取40例同期间发热5~7 d的肺炎住院患儿作为感染组;另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自动白细胞计数法、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魏氏法,检测各组WBC、CRP、PCT、ESR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CAL的关系。 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的WBC、CRP、PCT及ESR水平均明显高于感染组和对照组[WBC(×109/L):19.22±6.43 vs. 10.89±4.56、8.48±2.15,CRP(mg/L):100.29±75.86 vs. 17.03±18.79、3.94±1.91,PCT(g/L):3.22±6.83 vs. 0.69±1.06、0.14±0.25,ESR(mm/h):73.36±28.57 vs. 27.45±13.37、8.59±4.32,均P<0.05];CAL组患儿WBC、CRP、PCT、ESR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WBC(×109/L):23.26±6.19 vs. 15.96±4.53,CRP(mg/L):161.11±73.15 vs. 51.24±26.45,PCT(g/L):5.59±9.54 vs. 1.30±2.06,ESR(mm/h):95.20±23.23 vs. 55.74±18.62,均P<0.05]。 结论 血WBC、CRP、PCT及ESR早期升高与川崎病密切相关,检测该炎症指标水平对预测CAL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 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CAL组)和川崎病未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NCAL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并计算NLR和SI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与SII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患儿109例, 年龄1个月~9岁, 男童66例(60.6%), 其中KD-CAL组17例、KD-NCAL组9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KD-NCAL组比较, KD-CAL组患儿的NLR、SII和CRP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NLR、SII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关联因素(NLR...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临床资料与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KD患儿,按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L组和非CAL(NCAL)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KD类型、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反应,并分析上述因素与KD患儿并发CAL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KD类型、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对IVIG的反应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岁、非经典KD、对IVIG无反应、CRP≥70 mg/L及血沉≥28 mm/h均为KD患儿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8岁、非经典KD、对IVIG无反应、CRP≥70 mg/L、血沉≥28 mm/h是KD患者并发CAL的高危因素,为有效诊断、预防KD并发CAL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29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合并有冠脉损害和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冠脉损害组患儿出现皮疹的比例为40.48%,出现嘴唇皲裂的比例为46.83%,均显著低于无冠脉损害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月龄为(27.63±20.97)个月,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32.05±21.74)个月(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入院前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前的发热天数均显著多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为50.86%,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P<0.05);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年龄低于1岁的比例为23.73%,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天数超过10d的比例为40.68%,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9/L的比例(66.10%)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88.97±74.88)mg/L则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结论年龄小、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发热时间长是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小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要重视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以及时确诊并早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初始治疗前,Kobayashi评分体系预测中国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能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KD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应用Kobayashi评分体系对所有患儿评分,用χ2检验分析各评分参数及依危险程度分组后的CAL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分析该评分体系的能效。结果 CAL组43例,NCAL组70例,根据该评分体系分为低危组80例、高危组3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100U/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反应蛋白(CRP)≥100mg/L、年龄≤1岁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Kobayashi评分高危组的CAL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均P<0.05);该评分体系的灵敏度为0.56、特异度为0.87、符合率Kappa值为0.50。结论 Kobayashi评分体系的7个参数中AST≥100U/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80%、CRP≥100mg/L、年龄≤1岁被证明是中国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该评分体系虽然可以预测中国KD患儿是否并发CAL,但能效不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全面检索各中文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和学位论文中关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与CRP有关的临床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ger软件(Revman4.2),对所纳入的研究数据的计数资料进行Meta分析,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及其95%的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性分析。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结果 共有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计数资料统计结果示,CRP>100mg/L[OR=2.37,95%CI=(1.49,3.77),P=0.0003];计量资料统计结果示,WMD=19.02,95%CI=(11.98,26.05), P<0.00001。结论 CRP与中国川崎病患儿发生冠脉病变密切相关,CRP>100mg/L为其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20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50例)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15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00例患儿中,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为25%,两组患儿的热程、年龄、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等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发热的时间过长等都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geme,KD)惠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46例,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采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Ⅰ、C-反应蛋白.结果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治疗前cTnl、CRP浓度值分另q为(1.13±0.27)ng/mL和(66.63±17.13)mg/L.与其治疗后cTnI(0.93±0.08)ng/mL,CRP(59.58±13.97)m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治疗前cTnI、CRP浓度值分别为(0.66±0.23)ng/mL、(40.52±7.10)mg/L,与治疗后cTnI(0.15±0.16)ng/mL,CRP(17.85±4.43)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与CRP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血清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检测可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动态检测cTnI、CRP有助于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浆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探讨联合分析PA和CRP变化预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08例川崎病患者病例资料,包括血浆中PA、CRP水平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等。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ROC曲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PA和CRP在疾病时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冠状动脉病变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联合分析血浆PA及CRP的变化在预测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结果:在川崎病患者的急性期,血浆PA水平为(44.6±34.9)mg/L,较正常参考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RP水平为(88.4±46.7)mg/L,较正常参考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浆PA<80 mg/L的55例患者中,以76.5 mg/L为界限,CRP<76.5 mg/L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和CRP在川崎病急性期有明显变化,联合分析PA和CRP的变化,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小儿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分析在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将未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100例川崎病患儿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综合分析其因素。结果在实验室检查中,研究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阳性率、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而在血常规检查中,研究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以及红细胞比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则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了C反应蛋白阳性率、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8年3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113例川崎病患儿,回顾分析病历及常用实验室指标。结果:IVIG不敏感川崎病组WBC、CRP、ESR、GPT水平均高于IVIG敏感组,而Hb、ALB水平降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WBC、CRP、ESR、GPT、Hb、ALB水平可作为早期判断IVIG不敏感川崎病及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同胞间脐血移植成功治疗儿童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道同胞间脐血移植(UCBT)成功治疗1例儿童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M5a型8岁男性患儿1例,采用改良的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方案预处理.回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完全相合胞妹的脐血干细胞,脐血有核细胞(NC)数:5.17×107/kg,其中集落形成细胞(CFC)数为10.33×104/kg,CD34 细胞数为1.25×105/kg.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单用环胞素A(CsA)的方案.结果 移植后 14d患者WBC>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 23d PLT>20×109/L, 35d性染色体检测显示为完全供者的染色体.移植后 85d未发生GVHD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UCBT是儿童高危白血病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同胞间脐血移植则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标准为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全部患儿分为冠状动脉(CA)损害组和无CA损害组,分析两组间血清PCT值、WBC总数、CRP和ESR差异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液中WBC总数、CRP、ESR等炎性指标明显异常,PCT在半数川崎病患儿中增高,半数正常。本组CA损害者约占23.8%(37/155),其中3例患儿呈瘤样扩张。CA损害组与无CA损害组间异常P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CA损害组异常PCT浓度值明显高于无CA损害组。结论 PCT作为一个次级炎性指标,其敏感度低于WBC总数、CRP、ESR等传统的炎性指标,故PCT不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有效指标。PCT异常也不能预测CA损害发生,但临床医生应重视川崎病患儿血浆异常增高的PCT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云南省婴幼儿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特征以及冠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昆明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住院的291例3岁以下川崎病患儿,其中113例IKD患儿,179例完全性川崎病(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CKD)患儿,对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2组动脉内径、Z值、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diastolic velocity,PDV)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diastolic velocity,MDV)。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结果  (1)IKD组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较CKD组严重(P < 0.05),且年龄越小,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越严重;2组合并冠脉扩张患儿前降支PDV与M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冠脉内径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IKD冠状动脉扩张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持续发热时间≥5 d(OR = 1.408,P = 0.006)、C反应蛋白水平≥0.8 ng/L(OR = 1.396,P = 0.003)、白细胞计数≥20×109/L(OR = 1.382,P = 0.002)、血清白蛋白≥135 g/L(OR = 1.867,P = 0.004)是冠状动脉扩张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不完全性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导致病情延误,应当引起临床重视。Z值可以客观评价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且年龄越小,冠状动脉损伤越严重,超声心动图对早期诊断冠脉病变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诊断进展诊断标准(最新):①超声心动图(UCG)示冠脉内膜回声增强;②冠脉扩张:~3岁冠脉>2.5mm,~9岁冠脉>3.0mm,~14岁冠脉>3.5mm;③冠脉瘤(CAA):不同形状的冠脉扩张,冠脉内径为4~7mm;④巨大冠脉瘤(GCAA):冠脉内径≥8mm。实验室诊断:①一项回顾性研究认为:血清白蛋白<30g/L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先兆指标。②有研究表明,贫血程度或ESR升高程度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日本Harada标准提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WBC>12×109/L,HCT<0.35,血清白蛋白<30g/L,半定量CRP在“ ”以上,男性和患者年龄<1。③有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