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00例,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2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发现心肌桥者53例,共计57处。对心肌桥检出率为26.5%(53/200)。发生于左前降支者52处,占91.2%(52/57),其它部位占8.8%(5/57)。重复心肌桥者4例,占7.5%。壁冠状动脉长度1.6 cm~4.7 cm,平均2.3 cm。心肌桥厚度为0 mm~6.1 mm,平均1.7 mm。心肌桥致管腔狭窄者6处,占10.5%(6/57)。34处(59.6%)出现远段单独或与近段同时成角。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检出率高,并可以显示壁冠状动脉管腔和管壁情况及心肌桥的部位、长度、厚度,是一种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是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学结构的先天性变异[1]. 当冠状动脉完全位于心肌内(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在心肌收缩和舒张时均受到不同程度压迫,导致心肌缺血,引起胸痛等临床症状. 为探究完全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管腔变化程度与胸痛的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特进行以下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分析1 230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患者,对心肌桥的发生率、位置、厚度、长度,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并按心肌桥存在与否进行分组配对,比较有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别。结果1 230例患者中356例发现心肌桥(28.9%)。左前降支(LAD)中段发生率最高(220/356)。LAD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相应节段冠脉斑块发生率以及狭窄程度的比较发现,二者不仅在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存在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在冠状动脉斑块引起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上也具有统计学差异(轻度,P0.01;中度,P0.02;以及重度,P0.001)。壁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与心肌桥的厚度和长度相关。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是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首选方法。心肌桥的存在预示着邻近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越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桥可以认为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解剖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陆英  陈燕  曹慧英 《医学综述》2008,14(18):2875-287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47例症状性心肌桥患者,其中27例为心肌桥近段动脉粥样硬化者,20例为单纯性心肌桥患者。结果肌桥的检出率3.67%,全部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其收缩期狭窄在20%~60%,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合并动脉硬化的肌桥组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单纯肌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所致的心绞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特性,探讨其与心肌桥的关系。方法:选取近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CT检查数据,根据左前降支有无心肌桥及是否合并粥样斑块分为肌桥组(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斑块组(左前降支仅有粥样斑块)及对照组(左前降支无异常),比较各组数据。再将肌桥组患者根据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分组分析斑块特性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肌桥组34例,心肌桥均为单发,位于血管近段3处,中段30处,远段1处,合并有粥样斑块40处,位于血管近段36处,中段0处,远段4处;斑块组77例,粥样斑块84处,位于血管近段55处,中段27处,远段2处;对照组57例。肌桥组与斑块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桥组患者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斑块性质和长度、肌桥长度及壁冠状动脉类型无关(P0.05)。结论:合并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在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心肌桥近侧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与斑块及心肌桥本身的特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154例,对所有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154例研究对象中发现50例(57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占32.47%)。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20.15±8.20)mm,其中浅表型37处(64.90%),深厚型20处(35.10%)。于心肌桥的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21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在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定位、长度、狭窄程度、心肌桥的厚度、近端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诊断心肌桥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40层螺旋CT对298例无症状患者体检、可疑冠心病患者及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由两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是否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结果一致判定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疾病.并测量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血管特点与临床关系.结果 298例患者检出80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22处,检出率26.8%.前降支近段、中段心肌桥比例最高(51.6%)心肌桥厚度1~2 mm组比例占61.2%.壁冠状动脉100 mm以下长度组为53.3%.疑有冠心病组检出单纯心肌桥(不合并有血管动脉硬化)多发生在前降支近段及中段且心肌桥厚度>10mm以上.结论:40层螺旋CT可以较准确判断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检出率高.壁冠状动脉发生的部位、长度及心肌桥厚度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但亦有的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被心肌纤维覆盖,致使心脏收缩时该段冠脉受到挤压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该段血管被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而覆盖在其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c bridge,MB).随着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的广泛应用,心肌桥的发现也日益增多.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CA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下心肌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57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包绕壁冠状动脉情况分为A组(不完全型,55例)、B组(浅表型52例)和C组(纵深型,50例),比较3组心肌桥长度、管腔狭窄变化情况及包绕程度与心肌桥厚度间的关系.结果 C组壁冠状动脉长度(17.3±6.7)mm,壁冠状动脉横向狭窄率22.6%,纵向狭窄率28.2%,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能够为心肌桥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即心肌桥厚度与壁冠状动脉长度间存在相关性,不同包绕程度心肌桥的壁冠状动脉在横向、纵向上的管腔狭窄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仅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且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相关疾病的患者数据,根据肌桥的位置、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研究分析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结果:324例检出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患者中,男146例,女178例,平均年龄(57.94±10.50)岁。共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350处,其中左前降支346处,右冠状动脉2处,对角支及中间支各1处。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肌桥位置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不同肌桥位置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段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以男性患者多见(P0.05),而中、远段肌桥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同位置的肌桥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远段肌桥要长于女性(P0.05)。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与位置无相关性(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位置、长度、壁冠状动脉类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