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的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 ,分离和鉴定美洲大蠊若虫特异性重组变应原克隆 ,并测定其基因序列 ,从而为美洲大蠊若虫重组变应原疫苗候选基因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对美洲大蠊若虫过敏的变态反应疾病患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 )阳性血清 ,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使用按照重组载体入ExCellNotI/EcoRI/CIP臂插入位点邻近区域的上、下游碱基序列设计的引物 ,扩增阳性噬菌斑中插入的cDNA片段。并对cDNA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经用阳性血清对 2 3× 10 4 噬菌体斑的免疫学筛选 ,获得了 5个阳性克隆 ,PCR直接序列分析表明这 5个阳性克隆均为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未知基因克隆。结论 该研究发现了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新基因 ,为进一步开展美洲大蠊若虫特异性重组变应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索研制美洲大蠊重组变应原疫苗的新途径,对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 选用从本室构建的美洲大蠊若虫cDNA库中筛选到的5个阳性克隆,在测序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入NCBI主页,采用Blastn程序,将测得的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所筛选到的美洲大蠊若虫5个新基因中,一个为核糖体蛋白基因(AF314962),一个为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AF314963),且中国大陆美洲大蠊主要变应原Cr-PI基因序列与不同地理分布的美洲大蠊Cr-PI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结论 不同地理区域的美洲大蠊同一种变应原其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编码的美洲大蠊Cr-PI相同。本研究提示在临床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断和脱敏治疗中,为了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治疗疗效,应尽可能使用具有我国区域特色(即本地化)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免疫生化特性。方法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酶联免疫印迹(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结果 四种抗原蛋白经SDS-PAGE后银染色,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13、28、26、41条蛋白区带,其中主带分别为2、10、10、13条,分子量大多位于10~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4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论 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若虫.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12例有14种抗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总结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上述两种蟑螂抗原皮试(皮内试验)结果。结果有皮试资料的212例患儿中,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1例,阳性率28.7%,占14种抗原皮试结果的第4位。而就气传变应原相比较,排在屋尘螨及粉尘螨(均为89.6%)之后,居第3位;34例成人患者中,蟑螂抗原皮内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17.7%。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试阳性结果一致。结论蟑螂是门诊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常见致敏原之一;哮喘患者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反应性一致。  相似文献   

5.
大鼠睾丸异种抗原的血清学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重组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分析(SEREX)技术获得来自大鼠睾丸文库有潜在治疗价值的异种同源抗原的cDNA序列。方法 将人卵巢癌细胞株免疫兔后收集的抗血清作为筛选血清,采用SEREX技术筛选大鼠睾丸cDNA文库。结果 通过两轮筛选获得10个阳性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认为这10个阳性单克隆cDNA序列编码7种不同的蛋白,其中OV-2、OV-4为肿瘤相关序列,OV-6、OV-7为编码未知蛋白的序列。结论 用异种免疫血清筛选异种同源肿瘤抗原拓宽了SEREX技术的应用范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哮喘患者蟑螂抗原皮肤反应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方法 回顾分析212例有14种抗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总结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上述两种蟑螂抗原皮试(皮内试验)结果。结果 有皮试资料的212例患儿中,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1例,阳性率28.7%,占14种抗原结果的第4位。而就气传变应原相比较,排在屋尘螨及粉尘螨(均为89.6%)之后,居第3位;34例成人患者中,蟑螂抗原皮内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17.7%。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试阳性结果一致。结论 蟑螂是门诊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常见致敏原之一;哮喘患者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反应性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rna japonicum,Sj)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日本血吸虫新基因,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药物靶标或候选疫苗。方法 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再对新基因序列进行步移法测序获取全长cDNA,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了1个编码日本血吸虫核苷二磷酸激酶新基因的cDNA序列(AY226980),全长594bp,编码157个氨基酸,编码蛋白与人类或鸽、鸡、鼠及果蝇的核苷二磷酸激酶高度同源。结论 利用表达序列标签法、步移法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三者相结合,成功获得了编码日本血吸虫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的cDNA序列。  相似文献   

8.
美洲大蠊初孵若虫在杀虫活性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并改进的瓶底药膜法,测定了灭多威、硫双灭多威和14个含硅氨基甲酸酯新化合物对美洲大蠊初孵若虫的触杀活性(LC_(50)),并且在确认了若虫之间的生化均一性的基础上,对胆碱酯酶以活体(in vivo)与离体(in vitro)方法测定活力的最佳反应体系及化合物的抑制作用从而提出初孵若虫作为筛选与毒理研究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1988年至1989年的冬春季,我们对浙江上于黑胸大蠊在三类环境中的越冬情况作了调查。在医院病房,越冬蜚蠊的若虫和成虫主要栖息于床头柜,在旅社客房主要栖息于写字台、二斗桌和床头柜,在居民厨房主要栖息十大、小菜柜及其下面和旁边的家俱杂物中。卵荚较若虫和成虫的分布面更广;黑胸大蠊主要以卵荚和若虫越冬;根据不同温度与蜚蠊活动情况,结合气温资料,认为我县黑胸大蠊约有五个月(11月至次年3月)的越冬期,此时气温多在12℃以下,是消灭越冬蜚蠊的适宜时机;此外,对不同环境消灭越冬蜚蠊的难易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并分析日本血吸虫(Sj)新的抗原基因,为血吸虫病疫苗研制提供有效的侯选抗原分析。方法 用日本吸虫肝门型童虫表膜抗原(SjHmAg)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库,并对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通过互联网对测序获得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并预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结果 经3轮筛选,获10个阳性克隆,其插入的Sj成虫cDNA片段大小自0.6-3.0kb不等。对其中3个阳性克隆测序的结果显示,两个为新基因片段,SjHm1、SjHm2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118085,AY124772,分别编码79、66个氨基酸。SjHm1蛋白为跨膜蛋白,含1个跨膜区,1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SjHm2蛋白为一个非跨膜蛋白,含1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结论 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编码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日本血吸虫抗原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抗胃溃疡的作用,本文进行了大鼠应激胃溃疡型,大鼠醋酸烧灼的胃溃疡型及大鼠无水乙醇胃粘膜损伤型的动物实验观察。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应急型及乙醇型胃溃疡模型保护效果明显,但对醋酸烧灼法引起的胃溃疡模型无明显的保护效果,其保护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通常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溃疡,与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较高,我国各地在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高达16%~33%。美洲大蠊药材及其提取物具有抗溃疡作用好、不良反应少及来源丰富的特点,因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文将对消化性溃疡及美洲大蠊治疗溃疡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为二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美洲大蠊作为治疗药物,研究其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影响,为肝癌的临床选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5-FU组、CTX组、美洲大蠊未脱脂粉大、中、小剂量组以及美洲大蠊脱脂粉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观察美洲大蠊对肿瘤抑制率、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未脱脂粉及脱脂粉中、小剂量组小鼠瘤重降低,脱脂型中剂量组小鼠生存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洲大蠊未脱脂粉及脱脂粉均对小鼠肝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4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药效及适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郝蕙玲  曹敏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11):568-570
本文采用无选择性药效测定和有选择性适口性测定,探讨了4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4种毒饵对美洲大蠊的击倒速度、致死速度及适口性均优于德国小蠊;其中灭蟑一扫光和蝇蟑宁在施药2d后,对两种蜚蠊的杀灭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大鼠膀胱黏膜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用盐酸损伤大鼠膀胱黏膜,用0.25mL美洲大蠊提取物膀胱内灌注修复受损膀胱黏膜。用常规病理染色技术观察膀胱黏膜损伤范围及炎症浸润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膀胱组织热休克蛋白60、70表达情况。结果:大体病理显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明显减少大鼠膀胱上皮缺损;显微镜下病理显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显著减少大鼠膀胱上皮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大鼠膀胱组织热休克蛋白60、70表达(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修复损伤的膀胱黏膜,加强膀胱壁的屏障作用,阻止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广州市蟑螂种群生态分布,应用葡聚糖凝胶层析、SDS-PAGE等生化技术,以及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检测等免疫学方法,对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等五种蟑螂浸液,作了化学特性及免疫学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1、美洲大蠊若虫是本地区蟑螂过敏的主要致敏种群,其活性组分为F_2;分子量范围64~79KD。2.美若浸液免疫活性与其蛋白质的分子量有关,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可去除无活性的组分,以达到纯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表达美洲大蠊CrPI变应原的卡介苗(BCG)进行免疫原性评估,为BCG脱敏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0^6CFU重组BCG.CrPI包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别于免疫0、2、4、6、8周收集血清。使用纯化的重组CrPI被ELISA板,ELISA检测CrPI特异性IgG及IgG1、IgG2a亚类。结果重组BCG—CrPI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2用后,血清CrPI特异性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gG1及IgG2a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2a升高更明显。结论重组美洲大蠊BCG—CrPI具免疫原性,并且诱Th1优势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美洲大蠊卵、若虫和成虫经等电点聚焦后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蛋白质,分别显带为23、25和30条;用PAS染糖,分别显带为18、20和23条;用Nile's蓝染脂,分别显带为5、7和10条。3个发育阶段的蛋白质、糖和脂,以成虫期显带最多,若虫次之,卵最少。各发育阶段所显区带由纯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糖脂蛋白和单糖组成。另外,卵、若虫和成虫酯酶同工酶经坚固蓝染色分别显带6、11和13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