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对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研究组,另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研究组按照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存活率、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6,P=0.033)。结论:将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重症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动态急救护理模式;选择56例脑卒中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急救模式.比较两组的呼救至院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呼救至院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arthe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明显缩短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措施。结果经过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将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项城市中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全程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于入院时和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ovett分级法、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肌力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FMA评分、肌力等级、Barthel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FMA评分、Lovett肌力分级、Barthel指数均高于入院时,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肌力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罗国英  陈秀芳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936-1939
目的 分析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7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救治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急救各个环节所用时间,根据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指数)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统计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至CT检查时间、CT检查结束到开始溶栓时间、入院到应用静脉溶栓药时间(DN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NIHSS低于对照组,且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6%(80/82),高于对照组的89.2%(58/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可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襄城县人民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系统性护理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Barthel指数和SF-36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规范性卒中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鄱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开展规范化急诊护理,比较2组患者急救时间、预后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分诊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CT完成时间、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规范性卒中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2组患者相同的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基础护理模式,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模式.护理第1个月和第5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别应用Fugl-Meyer评测法、Barthel指数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护理前,2组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第1个月、第5个月,2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1),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效率,患者出现肢体瘫痪的概率随之得到降低,生活质量也将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比较神经内科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医疗服务满意度,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发病后1周和出院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健康知识和医疗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病后1周、出院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66%(1/60)、8.33%(5/60),略低于对照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效果不明显,但能明显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欣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65-66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20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护理后30d和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出现差异;研究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出现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康复护理比常规护理效果更好,能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专业护理对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发现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2016年发生缺血性卒中并实施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住院患者19例.将其中8例由急诊科和神经科经过溶栓专业培训护士实施静脉溶栓的患者归为专业组,将其余11例在其他科室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由未经过溶栓培训护士实施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分别统计从发现至溶栓治疗时间(find to needle time,FNT)、下达医嘱到溶栓开始时间(preparation to needle time,PNT)以及患者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别评估经过溶栓专业培训护士和未经过溶栓培训护士对院内卒中的认知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组FN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组PN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溶栓专业培训的护士对院内卒中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未经过溶栓培训的护士.结论 急诊和神经科病区院内卒中的FNT明显短于其他科室;经过正规溶栓培训的护士可以缩短院内卒中F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急性脑梗死(ACI)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为了提高ACI患者护理质量,本研究应用基于循证的临床护理路径,分析其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嵊州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均行急诊溶栓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辅助治疗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基于循证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溶栓护理时效指标(院前救治时间、入院-医嘱下达用时、检查用时、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的用时及总用时)、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脑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统计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溶栓时效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均P < 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均P <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62/63),高于对照组的76.2%(48/6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构建基于循证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可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阿替普酶(rt-PA)溶栓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探讨溶栓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急诊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87例,收集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跟踪随访并收集不同时间段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分别将溶栓前NIHSS评分减去溶栓后2周NIHSS评分,减分值ΔNIHSS<2为预后较差组(65例),ΔNIHSS≥2为预后较好组(122例);将溶栓前MRS评分减去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减分值ΔMRS差值<3为预后较差组(68例),ΔMRS≥3为预后较好组(119例),并分析溶栓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发挥预测作用的指标。结果: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高血压和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和P<0.05),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水平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MR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5),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  相似文献   

14.
姜冬辉  宋振华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84-1986
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脑梗死溶栓患者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海南省干部疗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2组都选择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流程干预,治疗观察21 d,记录2组的采血时间、转诊时间与抢救时间,调查与评定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与Barthel评分,对满意度进行评分评定。 结果 观察组的采血时间、转诊时间与抢救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Barthel评分分别为(7.98±2.14)分和(54.32±9.24)分,而对照组分别为(10.15±2.65)分和(48.20±8.19)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于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护患沟通的满意度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脑梗死溶栓患者能提高急诊抢救效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3-12月期间高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舒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的抑郁状态评分、自评抑郁量表评分及Barthel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抑郁状态评分、自评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中开展舒适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用于发病≤4.5 h超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年龄≥80岁,发病时间≤4.5 h的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实验组(51例),分别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量表(BI)、改良Rankin量表(mRS)和中文版脑卒中专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死亡率分别为25.49%(13/51)和43.14%(22/5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90 d和12个月的mRS≤2比例,Barthel指数和SS-QOL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间和NIHSS评分是超高龄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是高龄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在发病≤4.5 h无绝对禁忌证的超高龄脑梗死患者中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确切、安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时间窗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过多模式MRI筛选后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4.5h、4.5~6h和6~12h3组,观察3组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时间窗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与基线NIHSS评分有相关性,6~12h组病例在溶栓后血浆Fbg水平降低(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高者行rt-PA溶栓治疗易发生出血转化,对于发病时间较长、并且基线Fbg水平偏低的患者,为减少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应慎重溶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4 h及14 d,NIHSS评分分别为(10.96±4.15)分、(6.15±2.58)分,较治疗前的(15.36±4.18)分依次下降,Barthel指数分别为(61.54±20.84)、(88.52±31.67),较治疗前的(48.17±19.62)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90.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单因素分析显示,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长于有效组,糖尿病比例高于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疗效与溶栓时间、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88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以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观察组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记录比较2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医生到位时间、到院至CT检查时间、到院至CT报告时间和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TN),溶栓前和溶栓24 h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以及2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 结果 观察组医生到位时间、到院至CT检查时间、到院至CT报告时间和DT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溶栓前,2组的NIHSS评分和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24 h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为81.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09%(P<0.05),而2组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缩短对ACI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