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0例胃间质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表达的情况,确诊并分析20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5%、1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峰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93-94,F000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分析其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观察26例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完成肿瘤性质初步判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析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及良恶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呈弥漫性强阳性,SMA及S-100偶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为:CD117 95%,CD34 75%,SMA20%,S-10012%。确诊该组26例GIST,其中危险度分级:极低2例,低级3例,中级6例,高级15例。结论免疫组化测定是GIST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分析其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39例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完成肿瘤性质初步判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析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以及良恶性.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及S-100偶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81%,20%和16%.确诊该组39例GIST,其中可能良性5例,潜在恶性10例,恶性24例.结论 免疫组化测定是GIST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肿瘤病理判定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OG1、CD117和CD34等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 40例GIST中DOG1、CD117、CD34阳性率为97.5%、 92.5%、 80%.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7.5%和5%.结论 DOG1和CD117的联合应用在GIST的诊断中可以大大提高敏感性,但是DOG1和CD117表达与GIST的良恶性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DOG1蛋白是一种较为敏感和特异的GIST辅助诊断抗体,对指导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以及四个免疫组化标志 物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手术切除的GIST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79.14%,CD34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发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D117、CD34、SMA、S-100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4例17~81岁不同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CD34、SMA、S-100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84例GIST中极低度风险性18例(21.4%),低度风险性26例(31.0%),中度风险性15例(17.9%),高度风险性25例(29.8%)。84例GIST Vimentin、CD117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100.0%、94.0%、86.9%。CD34有3例(86.9%),SMA和S-100阳性表达率低而多为局灶弱阳性反应。其中SMA 11例(13.1%),S-1006例(7.14%)。结论发生在胃的高位GIST多为极低度和低度风险性肿瘤,发生在小肠和大肠的低位GIST多为中度和高度风险性肿瘤。Vimentin、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高并且多呈弥漫强阳性反应。免疫组化联合使用,包括CD117和CD34在内的一组抗体是必要的,能提高GIST的诊断率。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陈吉添 《广西医学》2012,34(12):1687-168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7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其CD117、CD34、SMA、S-100及NSE的抗体表达情况进行探讨。结果病变部位:胃43例(59.7%),小肠11例(15.3%),结肠14例(19.4%),食管4例(5.6%)。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将病例分为潜在恶性13例(18.1%),恶性28例(38.9%),良性31例(43.1%)。免疫组化结果:GIST CD117和CD34均呈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4.4%(68/72)和80.6%(58/72)。SMA、S-100均为局灶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0.3%(29/72)和15.3%(11/72)。结论 GIST多发生于胃,肿瘤的大小、出血坏死、镜下形态及核分裂象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对诊断GIST及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观察40例GIST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特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og-1、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GIST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胃部不适,其中以腹胀或腹痛最为常见。病理形态学特征表现为三种类型:梭形细胞型28例、上皮样细胞型8例和混合细胞型4例。免疫组化显示Dog-1、CD117、CD34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0%、70%,SMA、S-100大部分病例为阴性表达,仅少数病例呈局灶阳性表达。结论GIST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多变、结构多样,联合检测Dog-1、CD117、CD34的表达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屈重霄  董跃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496-249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山西省人民医院2000年至2005年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其CD117、CD34、SMA、S-100及NSE的抗体表达情况进行探讨。结果:发生于胃14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3例,结肠2例,直肠2例,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将病例分为良性(13例)、交界性(4例)、恶性(5例)。免疫组化结果:阳性率分别为CD117(90.9%)、CD34(72.7%)、SMA(27.3%)、S-100(18.2%)、NSE(13.6%)。结论:GIST多发生于胃,肿瘤的大小、出血坏死、镜下形态及核分裂象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的必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刘晓芸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27-2528
目的:观察54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标准、良恶性指标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探讨理想的诊断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组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肿瘤中CD117、CD34、SMA、S-100、VEGF等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54例GIST中,CD117、CD34、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96%、88%、77%。2.CD117、CD34表达阳性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VEGF在不同大小的肿块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在肿瘤直径〈5的肿块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的肿块。结论:免疫组化在GIST诊断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2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21例CD117和18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75%。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邱梅  孙林  胥蓉  李霞 《吉林医学》2012,33(6):1244-12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夏燕  封杨  吴玲玲 《安徽医学》2010,31(7):765-767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54例GIST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4例GIST的发病年龄为26~86岁,男女之比为1.5∶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灶区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是GIST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1例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90.3%GIST发生在胃和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3.5%及87.1%。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结论: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宋巍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88-159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黄山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占50.0%(12/24);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8%(5/24);腹部肿物,占20.8%(5/24);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占8.3%。全部病例中,CT检查均提示占位性病变,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肿瘤的外形越不规则,越表现为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标本瘤体所在部位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0%(24/24)、CD34阳性率95.8%(23/24)。结论 GIS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该病诊断有重要的意义。GIST的确诊还是需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CD117是GIST最重要的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例消化道癌合并胃肠道间质肿瘤(DTC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8例DTC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术前胃镜检查仅1例发现GIST和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17例只发现了消化道癌。DTCGIST中的消化道癌大体与镜下都未见特殊,但DTCGIST中的GIST体积均较小,且镜下核分裂像<5个/50HPF,淋巴结内未见转移的GIST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16/18)、88.89%(16/18)、61.11%(11/18)、33.33%(6/18)、16.67%(3/18)。结论与单纯的消化道癌或单纯的GIST相比,DTCGIST无特异性临床特征。DTCGIST中的GIST多为早期病变,恶性程度低,但仍为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方法:对45例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结果:GIST的肿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加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有较为特征的细胞团巢形成. 间质或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结论:GIST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P53和P21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克英  严家春 《医学争鸣》2001,22(18):1692-169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GIST患50例,进行常规检查及P^53/P^21,HHF-35,vimentin,CD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本组50例GIST,恶性34例,交界性10例,良性6例,以胃及小肠为多发(68%)。免疫组化以平滑肌细胞分化为主型占46%,神经源分化型占18%,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8%,未分化型24%。肌肉共同蛋白HHF-35为平滑肌细胞分化最敏感的标志物。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P^53蛋白和P^21蛋白对GIST的良恶性可资鉴别。结论:尽管胃肠道间质瘤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表型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