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殷婷婷  金安琴  黄晓俊 《医学综述》2014,(15):2697-2699
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寻找一种有效的筛查方法进行胃癌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胃癌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血清中某些微量元素和胃蛋白酶原(PG)在体内水平的变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胃癌患者体内微量元素与PG的水平,可以对胃癌进行辅助诊断。该文着重阐述血清微量元素与PG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Erceg  A.  Bovenschen  H.  J.  Van  De  Kerkhof  P.C.M.  Seyger  M.  M.  B.  李政霄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35-36
背景:局限性慢性斑块状银屑病对局部治疗抵抗,可能难以实行治疗。既往已有应用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该病皮损的报道,但PDL与一种有效外用治疗的比较性研究未见报道。目的:为了比较PDL与有效外用疗法对局限性顽固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Dovobet)作为有效对照。方法:在这项开放性、自身对照、左一右比较研究中,8例银屑病患者使用PDL(585nm)和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斑块严重程度评分(总评分)并拍照。患者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疼痛程度。结果:患者对两项治疗均能很好耐受,仅1例患者PDL治疗后由于疼痛退出了研究。在PDL治疗12周后,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下降62%vs19%;P〈0.05)。治疗12周时,PDL和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两组红斑评分均显著下降(P〈0.001)。治疗12周时,PDL组硬结和鳞屑评分显著下降,但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治疗组统计学上无明显降低。尽管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评分随PDL治疗次数增多而降低。结论:当其他外用治疗无效时,可酌情考虑应用PDL治疗局限性顽固性斑块状银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对人牙周膜(PDL)细胞在离体牙根面上附着、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计数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在细胞因子作用下,离体正常和牙周病患牙根面上PDL细胞附着和增殖的情况.结果:无论是否加入PDGF-BB,PDL细胞在正常牙根面(N组)上的附着数量均明显多于病变(P组)根面(P<0.01);与对照(C组)相比,PDGF-BB(S组)既能促进PDL细胞在正常根面的附着(P<0.01),也能促进PDL细胞在牙周病变根面上的附着(P<0.05).不加PDGF-BB时,PDL细胞在NC上的增殖率为80.0%,PC只有50%;加入PDGF-BB后,NS增殖率为249.4%,PS的增殖率为213.09%,与对照(C)组相比,PDGF-BB既能明显促进PDL细胞在正常根面的增殖(P<0.01),又能显著提高PDL细胞在病变牙根面上的增殖(P<0.01);扫描电镜下病变牙根面上生长的PDL细胞数量较少,形态细长,细胞的突起伸展不够充分,边缘皱缩,与根面附着较松散,经PDGF-BB作用后,细胞与根面的附着状态有所改善,较为紧密,数量有所增加.结论:PDGF-BB是一种有效的促PDL细胞生长的因子,可促进PDL细胞在牙根面的附着和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胃癌人工神经网络蛋白分子诊断模型,寻找胃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及配套芯片CM10和Biomarker Wizard 3.1软件筛选胃癌差异表达蛋白,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并验证胃癌的SELDI分子诊断模型。结果共建立3个胃癌诊断模型(Ⅰ、Ⅱ、Ⅲ),分别为胃癌的诊断、筛查、鉴别诊断模型。选其中由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荷比为2502、2544、3085、8574、8740)组成的胃癌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Ⅰ作为胃癌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8.33%,阳性预测值为95.0%,阴性预测值为98.33%,诊断准确度为97.5%。结论 SELDI-TOF-MS技术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胃癌干细胞(GCSCs)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多重分化、启动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潜能,CD44、CD133、CD24、Musashi-1等标志物的发现揭示了肿瘤细胞学行为和疾病进展相关的新信息。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较高,且Hp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虽然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已得到证实,但其在肿瘤早期发生和进展中的机制仍不清楚。随着肿瘤干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扩大,研究Hp通过GCSCs诱导胃癌发生的机制,可能成为Hp诱导胃癌发生机制的重要步骤,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如能在早期发现,给予及时治疗,后果是良好的。那种“诊断胃癌即等于宣布死亡”的时代即将过去。尽管如此,在临床上遇到的晚期胃癌或术后再发胃癌仍占多数,对之只好用药物治疗。目前对这样的胃癌化疗效果还很低微,可以延长一定阶段的生存时间。日本胃癌发病率居世界之冠,对胃癌的化疗方面做了不少研究,我们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参考国外经验,努力中西医结合治疗,定可提高疗效。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对胃癌有效的药物是丝裂霉素(Mitomycinc简写MMC)和氟尿嘧啶(简写5-FU)和FT207,再辅配以环磷酰胺、色霉素、阿糖胞苷等并用,可增强效果。近年,用Carboquone(CQ)、阿霉素(Adriamycin)和亚硝脲(Nitrosou-rea)烷化剂治疗胃癌亦取得疗效。现将日本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脉冲染料激光(PDL)对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及治疗的有效性,比较治疗前后的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PDL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方法:以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为研究对象,检查上皮化后和增生性瘢痕形成后PDL治疗对瘢痕的瘢痕增生指数(SEI)、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面积、细胞凋亡、胶原蛋白Ⅰ/Ⅲ比值以及TGF-β1、Smad3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上皮化后创面接受PDL治疗后,SEI、成纤维密度指标、胶原纤维面积均保持平稳低水平(P0.05);细胞凋亡率随天数增加明显上升(P0.05);胶原蛋白Ⅰ/Ⅲ比值、TGF-β1、Smad3表达均无明显改变(P0.05)。瘢痕形成后接受PDL治疗,SEI、成纤维密度指标、胶原纤维面积、胶原蛋白Ⅰ/Ⅲ比值、TGF-β1、Smad3表达随天数增加均呈下降趋势(P0.05);细胞凋亡率随天数增加明显上升(P0.05)。结论:PDL治疗通过下调TGF-β1/Smad3信号通路表达,促进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凋亡,从而预防及改善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和目的:准分子激光可发射波长308nm的高能单色紫外线(UV)B,在靶向治疗皮损、减少累积量及诱导快速缓解等方面优于传统UV源。报道的银屑病对脉冲染料激光(PDL)的反应率为57%~82%,缓解期可长达15个月。据作者了解,本研究是首次评估准分子激光和PDL对银屑病疗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海波  江生 《医学综述》2014,(11):2044-2047
CT是影像学诊断胃癌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和常用的方法,目前CT不但能够确定瘤体位置及大小,而且最新的CT技术通过结合传统的横断面成像、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及仿真内镜技术,能够有效探测胃癌病灶并进行辅助诊断。CT横断面成像和MPR能够对胃癌进行准确TNM分期,对非典型胃癌进行影像学分析,并明确分辨胃癌与其他侵及胃部肿瘤。由于CT解剖学分辨率尚有限,故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有限,但若辅以内镜可较为准确诊断。CT对胃癌淋巴结及腹膜转移的准确反映尚需时日,目前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免疫磁珠技术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微小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免疫磁珠技术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微小转移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胃癌患者术中的腹腔冲洗液,分别进行免疫磁珠技术及常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检测腹腔内脱落癌细胞.结果 免疫磁珠的阳性检出率(63.3%)高于常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40.0%)(P<0.05);免疫磁珠的阳性检出率与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结论 免疫磁珠技术是一种有效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法,可以从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分离出癌细胞,监测微转移的存在,有助于临床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早期的临床特点,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近期5例早期胃癌的诊治,分析其就诊原因和特点、疗效、预后。结果本组无死亡,早期确诊病例疗效好。结论提高胃癌的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89例临床资料,分析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的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EG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EGC共8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和90%。肿瘤浸润至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5%和90%。D1和D2术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结论:胃癌的早期诊断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通过人群的筛查可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手术治疗仍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综合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的文献资料,对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探讨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等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等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残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总结分析12例残胃癌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有益于残胃癌早期诊断,行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废胃与联合脏器切除结合R3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10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病理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其进行病理分析后可知,临床早期胃癌常见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痛;可以根据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判断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结论 临床针对早期胃癌,通过评估患者预后指标,有助于选择合理的胃癌治疗方案,提升临床早期胃癌病理检查水平,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胃癌早期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66例胃癌及癌前病变进行了 c-Ha-ras 第12位密码子G→T突变,ras产物P21表达及DNA 非整倍体的检测。结果表明癌基因ras 的活化和表达发生于癌变的早期,此时DNA 含量尚未明显增加,更未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P21 表达及DNA 含量等定量指标随肠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的过程呈逐步递增趋势,提示对临床进行超早期癌诊断以及协助病理学上的疑难诊断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汝童  刘铁夫 《医学综述》2014,(24):4475-4477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难以与胃良性疾病相鉴别,致使早期胃癌漏诊率及误诊率均较高,发现时多已属中晚、期,失去最佳的手术时机,严重影响预后,故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文将从传统及新型血清肿瘤标志物、内镜检查及基因水平三个方面对胃癌的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震  李南林  董文鹏 《安徽医学》2006,27(3):185-186,182
目的探讨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5年6月27例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病人。结果手术切除率为77.8%,根治切除率为59.1%,根治性手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5%、50%及37.5%。结论胃良性病行手术治疗时以B-I式为首选;定期胃镜检查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胃癌早期隐匿性强,我国目前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且主要依赖于病理专家人工诊断。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病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卷积神经网络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技术不仅有望提高胃癌的诊断效率,对于提高我国胃癌的早诊早治水平,改善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现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述评旨在针对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在胃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归纳,着眼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癌变区域、组织学分类、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指导患者用药,总结其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我们认为,以下局限性及困难亟待解决:病理切片数字化耗时、耗存储;数据的标注及数据的质量控制问题;数据整合问题;法律责任界定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病理学的融合,基于人工智能的病理诊断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如将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胃早癌的筛查工作,可大为减轻病理医师的工作负担;而患者个人进行胃癌自查自检,也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胃癌可能实现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