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杨军  屈杰  陈丽名 《中医学报》2021,36(1):110-113
国医大师周信有治疗慢性胃炎常用对药:白术、鸡内金伍用,白术益气健脾主升,脾气升则运化有权,鸡内金健胃消食主降,胃气降则收纳有功,二药相伍,有利于脾胃升降纳运功能的恢复;陈皮、砂仁伍用,陈皮长于燥湿健脾,砂仁善于化湿醒脾,一燥一化,使湿邪除而脾运;黄连、半夏伍用,半夏辛、温,功能健脾燥湿、消痞散结,又可化痰降逆,黄连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泻热,二药相伍,可调脾胃气机升降;延胡索、白芷伍用,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白芷温胃散寒,延胡索、白芷相伍,共达活血、行气以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2.
申素萍  陈培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87-3488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燥痰湿[1],可治疗辨证为痰热为患所致各种临床病证。  相似文献   

3.
异病同治法治疗痰热内扰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治法以清热化痰为主,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温化痰;枳壳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竹茹清热化痰;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燥痰湿,可治疗各种痰热内扰为病机的临床各系统病症.  相似文献   

4.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载于138条之下,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方中瓜蒌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降逆消痞,散心下之结。半夏...  相似文献   

5.
裴惠民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4):439-440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的一剂名方,载于138条之下,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方中瓜蒌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黄连泄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半夏黄连相伍,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6.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和中,与半夏同用去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为臣药;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甘草和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七味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方中黄芩、黄连苦寒,降火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参草、大枣益气补虚.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寒温平调,辛开苦降,具有消痞除满之功。是和解少阴之代表方剂之一,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 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炙甘草、干姜、大枣)加味治疗胃脘痛77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97.4%。结论 本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开结除痞的作用,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 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炙甘草、干姜、大枣) 加味治疗胃脘痛70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97.1%.结论 本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开结除痞的作用.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12.
<正>三仁汤作为湿温之要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全方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之功[1]。导师认为湿热致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而三仁汤治疗湿热病往往疗效显著,三仁虽三焦同治,但清化湿热更赖于宣肺气之功。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伤寒及中暑的用药特点.方法:整理该书卷二复方65首,用Excel和Access建立数据库,应用《中药复方分析系统》软件研究其用药特点.结果:使用药物涉及17类,使用频次为10次以上依次为解表、化湿、补虚、化痰、温里、行气、利湿、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15次以上依次为陈皮、半夏、麻黄、苍术、白术、厚朴、桂枝;药对居前10位多为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其中使用频次8次以上依次为陈皮与厚补、半夏与厚朴、陈皮与桔梗、陈皮与白芷、麻黄与桂枝、陈皮与苍术.结论:解表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清热药是《局方》治伤寒及中暑复方消除病因之基本配伍;化痰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是其兼治伤寒及中暑病变特点之主要配伍;补虚药、温里药则是《局方》治伤寒顾及正气的之重要配伍.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一书。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其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余在临床上,应用本方,不拘于小柴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之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
  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本人在临床中,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和其他专科疾病取得很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少阳病误下致病而设,邪在少阳,当宜和解,误用论下,乃伤其中气,少阳之邪,内犯肠胃致寒热互结,阻于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症。中气既伤,失其升降,故上则呕逆不止,下则肠鸣下利。法当辛开苦降,消痞补中:调和寒热。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七味组成。方用味辛苦之半夏入胃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佐以党参或人参,大枣补以中气,使以甘草补脾肾而调诸药。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同施,共同完成消痞散结,补中扶正。调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一书。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其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人参组成,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吉中强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运用经方多获良效,其认为在临床用药时,辨证准确是最重要的,同时要注意体会各药的作用,要善于总结、领悟,这样在处方时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一、胆结石静止期: 1.气郁型治则: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药:胆宁汤(经验方)。方解:茵陈12克、虎杖12克、生大黄后入6~9克,通下利胆清热;青皮6克、陈皮6克、都金9克,三药疏肝理气。青皮入肝胆气分,降泄之力较强,可疏肝导滞;陈皮入肺、脾之气分,能健脾化湿,二皮相伍,相得益彰。郁金为血分之气药,入心、肺、肝三经能凉血行血,行气止痈。  相似文献   

20.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