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组Ⅰ:术后3 d复发房颤组;组Ⅱ:术后7 d复发房颤组;组Ⅲ:术后2周复发房颤组;组Ⅳ:术后2周仍保持窦性心律组),对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房容积(RAV)、左房容积(LA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组Ⅲ、组Ⅳ的 LAD、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左心房直径(LAD)大小(LAD>45 mm或≤45 mm)的慢性瓣膜性房颤(AF)患者行外科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术(BRFA)的近中期消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完成心脏手术同期行改良双极BRFA共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对两组患者不同LAD进行倾向性评分,共纳入A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B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A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4.0%、81.3%、73.3%和69.3%;B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90.7%、88.0%、86.7%和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标准华法林抗凝,两组患者术后近中期随访均未新发脑血管事件。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采用改良MazeⅣ行BRFA治疗慢性长程持续性瓣膜性AF手术效果好,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高。然而,手术后随时间延长,LAD越大越不容易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临床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由同组医师施行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8例,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房颤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年龄、性别、左房内径、房颤时间、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胸比、心脏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心房直径小于55mm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43%)明显高于左心房大于55mm的患者(21%,P〈0.05)。房颤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48%转为窦性心律,明显高于房颤时间长于2年的患者(P〈0.05)。心胸比率〈0.6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38%)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6者(14%,P〈0.05)。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心脏手术史、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对于手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没有影响。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房颤时间及心胸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徐辉  葛建军  汪洋  程光存 《安徽医学》2019,40(4):381-384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作为消融组,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消融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 93±30. 06) min,术后监护时间为(1. 97±0. 9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1. 83±5. 50) d,术后病死率为1. 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消融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64. 58±43. 92) min,手术时间为(300. 03±53. 43) min,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且需要瓣膜置换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和心脏瓣膜手术[1],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测定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统计房颤消除率。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4个时间点房颤消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年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同期伴发房颤,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technology,RT-3D)评价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为临床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行射频消融的PAF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是否恢复窦性心律分为窦性心律组(SR组,24例)和房颤复发组(AF组,8例)。PAF患者在术前、术后1、6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TI及RT-3D测量左心房内径、容积、左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左房收缩期的峰值应变率和射血分数等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  结果  术后1月,SR组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他参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AF组所有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月,SR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APD)、左心房上下径(LAUDD)、左心房左右径(LALRD)、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较术前及术后1月均显著减小,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显著升高,且侧壁基底段、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的各应变参数(SRS、SRE、SRA)及整体应变参数(GLSRS、GLSRE、GLSRA)较术前及术后1月均升高(P<0.05),侧壁房顶段及间隔房顶段的各应变参数均较术前及术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组LAVmin、LAVmax较术前升高,LAEF、LAAEF水平较术前均降低(P<0.05),其他参数均较术前及术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STI及RT-3D可以定量分析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者,其左心房内径减小,射血分数升高;术后房颤复发者左心房容积增大,心房功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161例伴有房颤的心外科患者手术同期以Cox's Maze Ⅲ为基础,其中轻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单纯左心房消融(单房消融组,n=27),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双房消融(双房消融组,n=134),分析两组消融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因素。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4±12.92)月。术后即刻心电监护显示:69.5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14.91%为结性心律;出院时75.78%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时81.3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单房消融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为77.78%,双房消融组为82.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术后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影响能否转为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轻度三尖瓣病变的房颤患者采用单纯左心房消融,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采用双房消融,两者疗效相当。术前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射血分数是消融术后预测能否恢复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从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本科二尖瓣手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钳Cox MazeⅣ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58例左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对照组,70例双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且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实施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21.52±13.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61±6.25)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57±8.18)min、(61.54±4.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律占比94.29%、窦性心律维持率8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5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前左房内径、房颤时长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实施双心房消融术可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心房扑动发生率,临床上也需对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吴毓优  吕鹏飞  高炳玉  刘苏 《海南医学》2016,(17):2848-2850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及术前危险因素与术后转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胸外科接诊的49例二尖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患者则仅行二尖瓣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影响患者手术的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情况及患者术后对疗效的自我评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62.1±12.1) min vs (34.7±7.9) min]、辅助呼吸时间[(6.1±1.2) h vs (4.3±1.1) h]及体外循环时间[(91.1±7.0) min vs (62.5±11.3) min]比较,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76.0%和60.0%,对照组分别为41.7%和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心功能改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37,P=0.0390<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能降低术前危险因素,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房颤转复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方法对28例成功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于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3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二维超声测定左心房内径( LAD)、舒张早期跨二尖瓣血流速度( E)、舒张晚期跨二尖瓣血流速度( A)。应用STI技术测定左心房各壁应变率曲线,获得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 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e)、左心室舒张晚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a),并计算左心房壁中段峰值应变率的平均值(mSRs、mSRe、mSRa)。应用改良Simpson′s 法测定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P容积(LAVp),计算出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及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结果①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环肺静脉消融术,LAD、LAVmax、LAVmin及LAVp术后24 h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LAAEF、LAPEF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LAAEF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24 h二尖瓣舒张晚期A峰峰值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②术后24 h mSRs、mSRe及mSRa与术前相比均降低(P<0.05),术后3个月mSRs、mSRe恢复至术前水平,mSR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STI技术可以无创评价左心房功能;成功射频消融术后对左心房功能早期虽然存在不利影响,但随时间推移左心房重构将得到恢复,左心房辅助泵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Atrial Fibrill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13.
14.
Familial Atrial Fibrill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Benign familial atrial fibrillation is of rare occurrence. A family in which three members manifested this disorder is reported. Apart from this, all three are in excellent health.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non-famili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therwise well people, free from cardiac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is stressed. Only too frequently such cases have been and continue to be labelled with the stigma of serious disease with an unhappy prognosis. Serious injustice may be occasioned in such cases in many respects; for example, in the influence that this medical judgment may have on the insurability of young people so afflicted.

Methods of exclusion of organic causes of this disorder are outlined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16.
赵燕霞 《医学综述》2012,18(9):1303-1305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近年来不乏对AF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炎症作为近几年对AF较有影响的因素备受关注。现就影响AF的炎性因子及可能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以AF的病理生理学为基础,在对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等炎性因子的研究中阐述炎症在AF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房颤时心房血流淤滞,心房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因而在心房内,尤其心房耳部形成血栓。各种心脏病中左房受到的压力,扩大和病变都多于右房,左房耳血栓也多于右房。形成或脱落的血栓流向体循环,尤其造成脑部栓塞。脑缺  相似文献   

18.
易秋艳  伍伟锋 《医学综述》2008,14(9):F0002-F0002
Apelin是一种较新的心血管活性调节物质,具有扩血管、降血压、提高心肌收缩力等效应,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关Apelin与心房纤颤关系的报道较少。现就Apelin与心房纤颤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探讨Apelin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显著相关的心律失常。转录因子在导致心律失常易患性增加方面发挥重要的潜在作用,同时,转录因子在房颤相关的心房重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录因子可以在肺静脉及心房产生一种致心律失常基质,然而,转录因子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家族性房颤及普通人群房颤患者的基因研究将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4):257-25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及大,主要反映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房颤患者给予积极抗凝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