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静 《西部医学》2014,(5):629-63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病因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均治愈.而围手术期感染、产程异常为剖宫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结论 通过B超可进行早期诊断,加强产前及产时监护,提高产科质量是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静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10):1181-118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病因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患者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感染、产程异常为主要原因。结论:通过B超可进行早期诊断,加强产前及产时监护,提高产科质量是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不良20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经术后积极治疗均获痊愈。临产后因产程延长、停滞而急诊行剖宫产术是术后感染的首要危险因素,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糖尿病合并肥胖也是危险因素,最终致切口愈合不良。结论针对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并积极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剖宫产产妇术后子宫切口愈合过程及其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产妇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12例,对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产妇子宫切口愈合影响因素。结果:实施针对性处理后产妇发热及血象指标控制良好,子宫切口顺利愈合,仅出现6例产妇异常。结论:剖宫产术后实施B超影像诊断可以明显增进切口愈合指标的观察效果,改善产妇子宫切口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不同恢复状况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B超监测300例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大小、宫腔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30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的恢复情况,复旧良好241例,切口愈合不良39例,复旧不良16例,宫腔残留4例。结论:B超能够监测剖宫产术后子宫大小、宫腔及切口愈合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对防治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及晚期出血等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崔世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376-4377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影响子宫切口愈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6月-2013年8月间200例剖宫产住院患者,对影响子宫切口愈合的因素以及检查方式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感染124例,占62%,术后切口部位皮缘坏死32例,占16%。术后B超检查中有13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实性非均质型,占68.5%;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有141例,占70.5%。结论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感染,B超检查能够尽早地对病情作出诊断,降低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愈合情况,分析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总结提高切口愈合率的措施。方法选取4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对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处理。结果 40例产妇中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主要包括:母体因素25例,羊水粪染8例,胎膜早破4例,产程延长或滞产2例,手术止血不良1例;经过有效的处理后产妇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母体因素占主要原因,应在孕期做好孕妇的保健工作,并在术中进行预防感染的处理,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后应早期予以处理,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手术及住院时间长、孕妇肥胖、贫血、急诊手术、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结论:提高剖宫产术中操作技术,加强术后护理,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异常现象,尽早处理切口及二期缝合切口,均可有效预防切口愈合不良、使切口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以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对我院妇产科剖宫产术患者300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剖宫产患者,均采用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甲级愈合285例(95.0%),乙级愈合8例(2.7%),丙级愈合7例(2.3%)。结论术前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肥胖、糖尿病等多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内在因素.阴道检查次数过多、各产程处理不当、抗生素应用不及时、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郑敏  杨慧敏 《吉林医学》2006,27(5):508-509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和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方法:对573例剖宫产患者于术后5d,42d分别经腹部行B超检查,观察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剖宫产术后宫腔内无回声区直径>2cm是子宫复旧不良,宫腔积血的声像图特点。剖宫产术后5d,宫腔积液6例,占总例数1.05%。术后42d,宫腔积液者有21例,占总例数的3.67%。术后5d子宫切口声像图特点分为3类:愈合良好的子宫声像图呈平或弧状强回声光带,541例(94.42%);炎性反应的子宫切口声像图呈实质性光团,21例(3.66%);炎性反应伴积液(血或渗出液),共11例(1.92%)。结论:剖宫产术后常规B超检查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可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对防治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等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360 例剖宫产患者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进行了临床及超声监测,并对可能引起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B超提示子宫切口异常者49 例(13-6% ),其中大部分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体温、血象及恶露异常,并以体温、血象异常较为突出。胎膜早破、多次肛门和阴道检查可增加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性;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撕裂也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关系密切。提示:重视术前感染诱因的监测,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提高手术技能和加强术后监护,对预防子宫切口的感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医用防粘连膜预防剖宫产术后切13粘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收治的自愿主动要求剖宫产及有剖宫产指征的孕妇300例,按产程不同分为未临产剖宫产组、第一产程剖宫产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剖宫产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各组孕妇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共150例),治疗组将医用防粘连膜(壳聚糖膜)覆盖于子宫下段切13周围及与腹壁切13相对应的子宫表面及附近肠管表面;对照组未放置医用防粘连膜,术后常规关腹。比较各组间的术后切口粘连率与子宫下段前壁切13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现术后切口粘连1例,对照组术后切口粘连37例。其中未临产剖宫产组18例,第一产程剖宫产组7例,第二产程剖宫产组1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子宫下段切口愈合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防粘连膜能有效地防止剖宫产术后腹壁粘连,同时所需费用少,患者无痛苦,又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广泛应用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B型超声对剖宫产术后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应用床旁B型超声观察剖宫产术后愈合情况。方法:对441例剖宫产术后7d~9d子宫大小、宫腔及切口进行观察。结果:术后7d~9d宫腔呈带状强回声清晰420例(95.24%),宫腔液性暗区前后垂直厚度在0cm~1.5cm者11例(2.49%),厚度>1.5cm者及宫内有团块者10例(2.27%),按声像图将子宫切口分为4类:Ⅰ类切口稍隆起420例(95.24%);Ⅱ类切口明显隆起12例(2.72%);Ⅲ类切口肌壁间血肿形成6例(1.36%);Ⅳ类切口处形成局限性包块3例(0.07%)。结论:B超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能及时为临床提供诊断,动态随访观察宫腔及子宫切口变化,对防治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等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姬红丽 《中外医疗》2013,(34):39-40
目的 探讨腔内三维超声对剖宫产后切口憩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住该院的160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前来就诊的患者均有剖宫产史且有月经期过长,淋漓不尽的症状.年龄在20~43岁之间,平均年龄(25.3±7.2)岁.结果 剖宫产后形成子宫憩室的患者中因胎盘残留、切口愈合不良、缝合原因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7.5%、32.5%、23.7%.结论 腔内三维超声对剖宫产后切口憩室的诊断较宫腔镜简便、便宜且无创,是发现剖宫产切口憩室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2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块,提示子宫切口血肿。其中16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1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原因有多种,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并辅以中药治疗及支持对症治疗,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术后憩室再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86例确诊为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并行经阴式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术后愈合情况分为无憩室组(96例)和憩室再形成组(90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憩室再形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186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术后患者,憩室再形成患者90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术后憩室再形成发生率为48.39%;憩室再形成组的术后阴道异常流血时间明显长于无憩室组,且憩室再形成组的术后阴道异常流血缩短时间明显短于无憩室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术后憩室再形成与术前阴道流血时间、手术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值等因素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距离前一次剖宫产时间>5年、术后血红蛋白<110 g/L是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术后憩室再形成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术后憩室再形成的发生可能与手术时间距离前一次剖宫产时间>5年、术后血红蛋白<110 g/L等影响因素相关,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应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术后憩室再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孝昌县人民医院1996年6月~2006年6月10年收治1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均在下腹原切口处触及一个质硬包块,8例患者月经期包块增大有触痛,经后包块缩小,疼痛缓解;另3例触痛不明显。1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包块,术后病检结果支持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宫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防止将子宫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18.
梁秀红 《中原医刊》2011,(12):43-4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62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肥胖48例,妊娠水肿32例,滞产24例,糖尿病8例,贫血8例,咳嗽6例。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妊娠水肿、滞产、糖尿病、贫血、咳嗽以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