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针刺身体某些穴位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近来有些材料指出,针刺穴位所以能产生镇痛作用,是由于从针刺穴位发起的传入信息和从伤害性刺激部位传来的传入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别是在丘脑内相互作用、相互抑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观察了针刺穴位和伤害性刺激对丘脑朿旁核单位放电的影响。实验方法实验共用大白鼠68只,雌雄不限,体重  相似文献   

2.
边缘系统的海马、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组成一个重要的神经环路,称海马—边缘环路,即Papez氏环路,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环路。有许多内脏传入纤维和许多躯体传入纤维与之联系。探讨它在内脏痛整合以及在针刺抑制内脏痛过程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近年报道,海马和扣带回都与针刺镇痛有一定关系。我们曾报道,电针内关穴能抑制皮层内脏痛放电,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丘脑前核在其中的作用,以探讨海马—边缘环路在针刺抑制内脏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镇痛的纤维类别究属何种传入纤维一直存有争议。本实验建立了躯体一内脏痛模型,并规律地观察了镇痛效应,证实粗纤维参与镇痛而细纤维也参与镇痛。此颈工作在同一只动物身上证实了粗、细纤维均参与镇痛效应,从而肯定了细纤维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地位,对针刺镇痛及“针感”原理这一中西医结合问题是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针刺镇痛作用已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并已成为基础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实验观察发现,对疼痛患者正确施行穴位针刺,于出现镇痛效应的同时,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加上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就可加强镇痛效应,因而发展成为目前的电针麻醉法。当前,在针刺镇痛理论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其中绝大多数是观察针刺作用对其它传入冲动(损伤性、非损伤性或致痛性)的影响,而且大多数利用动物进行观察。关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曾以家兔反射性下颌运动为痛指标观察各类传入纤维是否都能镇痛?哪类纤维镇痛作用较强?结果是:Ⅰ.Ⅱ<Ⅲ<Ⅳ<ⅢⅣ即纤维越细,镇痛作用越强。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不同看法。因此我们改用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血管运动作为痛指标,对以前的工作结果做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6.
镇痛作用是针刺引起的主要效应之一。针刺的传入冲动激活中枢神经系统高位结构所发出的下行性活动,是产生针刺镇痛效应的重要原因。我们发现缰核与针刺镇痛有关;前脑经过缰核的下行通路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影响;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内,针刺引起的突触前抑制过程是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之一。用电生理学方法证明,伤害性刺激可  相似文献   

7.
对大鼠硬脊膜外腔注射100μg辣椒素后,第7天电针镇痛效应较给药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腰骶段脊髓后角P物质样免疫反应性(SP-LI)减弱和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M)反应产物减步,而亮氨酸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ENK-LI)增强;脊神经节B型细胞内FRAP反应产物消失。以上结果提示,大鼠硬脊膜外腔注射辣椒素可影响一级传入C类纤维(特别是SP纤维)以及脊髓后角Ⅰ-Ⅲ层含ENK中间神经元的代谢和功能;一级传入C类纤维(包括SP纤维)在针刺信息传入及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大鼠硬脊膜外腔注射100μg辣椒素后,第7天电针镇痛效应较给药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腰骶段脊髓后角P物质样免疫反应性(SP-LI)减弱和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M)反应产物减步,而亮氨酸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ENK-LI)增强;脊神经节B型细胞内FRAP反应产物消失。以上结果提示,大鼠硬脊膜外腔注射辣椒素可影响一级传入C类纤维(特别是SP纤维)以及脊髓后角Ⅰ-Ⅲ层含ENK中间神经元的代谢和功能;一级传入C类纤维(包括SP纤维)在针刺信息传入及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过去发现,缰核可接受痛刺激传入冲动和针刺传入冲动的影响而改变其自身的放电频率,因而推测它在针刺镇痛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课题在于证明缰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其作用机制。1.缰核不仅接受躯体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冲动,现已证明它也可以接受内脏伤害性传入冲动的影响,而且是经由丘脑髓纹进入缰核。即电刺激内脏大神经能引起缰核痛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髓纹内注射  相似文献   

10.
电解损毁天脑中央下核对电针抑制大鼠甩尾反射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双侧电解损毁浅麻大鼠丘脑中央下核(Sm)可明显易化大鼠甩尾(TF)反射,并可明显减弱强电针“足三里”穴对TF反射的抑制作用,但对弱电针的作用无明显影响。这一结果表明Sm可能参与痛觉的调制过程,并在针刺镇痛,尤其是细纤维传入产生的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坐骨神经钳夹术后不同类别纤维再生速率的不同,观察了粗纤维(A类)和细纤维(C类)与针刺足三里镇痛的关系。实验组大鼠神经钳夹损伤后依次存活10、15、20、25、30d,测定痛阈、屈肌反射检测及HRP逆行束路追踪。结果神经损伤后10d以前,电针刺激足三里痛阈差为0.054mA,在与坐骨神经相连属的脊神经节内均为小圆形HRP标记细胞(=8.7),仅见C类纤维传入所引起的屈肌反射;15d时,电针刺激痛阈差为0.196mA,此时脊神经节内除小圆形细胞外,出现大型HRP标记细胞(=3.3),屈肌反射可见长潜伏期的C类纤维传入反应及短潜伏期的A类纤维传入反应。20d后,痛阈差的恢复与脊神经节内的大型标记细胞呈同步增长趋势。结果提示:针刺足三里主要通过A类纤维发挥镇痛效应,C类纤维不是针刺镇痛的主要传入纤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研究针刺镇痛的原理,除了临床实践和人体观察以外,进行动物实验是重要的一环。因此针刺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针麻原理研究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刺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选择合适的动物,给予“疼痛”刺激,观察或记录“痛反应”,而这些反应又能被适当的针刺手法所抑制。  相似文献   

13.
c-AMP和c-GMP是体内的第二信使。有资料表明吗啡的作用机制中很可能有环核苷酸参与。近年来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中发现,中枢c-AMP和c-GMP在针刺镇痛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曾经报告,给大鼠脑室注射c-AMP使针刺镇痛效果降低,注射c-GMP则可提高针刺镇痛作用。最近又观察到,针刺镇痛时全脑c-AMP含量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枢环核苷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实验同时测定了大鼠全脑和脑分区中c-AMP和c-GMP的含量及其在电针后的变化,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前文已报告损毁大鼠兰斑核后电针镇痛效应显著增强说明作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NA)上行背束起源点的兰斑核(LC)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并提示中枢NA递质在针刺镇痛中可能是一种拮抗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兰斑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言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资料说明针刺的镇痛作用是通过神经机能实现的。但针刺兴奋了那些感受器?通过那类神经纤维传入的?尚未见报导。关于针刺家兔“合谷”的实验虽早有报导,但这些实验针刺“合谷”的同时,配有其它穴位(“内庭”、“内关”等),不能单纯地反映“合谷”的镇痛作用。有些实验使用的是电针,由于电流滑走范围很宽(协作组中某一成员曾在自己合谷穴作过电针麻醉,刺激波及于全手),影响及于其它穴位,也不符合我们单独研究合谷穴的需要。因此,为了证明单独刺激“合谷”是否有镇痛效果?如果有镇痛效果,观察是通过那条神经传入脊髓的,作了如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于清醒的肌肉麻痹的大鼠,用直流电分级阻滞法,以n=10或n=100的电脉冲刺激腓肠神经的不同传入纤维(分Ⅱ、Ⅱ+Ⅲ、Ⅲ、Ⅱ+Ⅲ+Ⅳ和Ⅳ类五组),观察刺激后即刻和10min时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可见到(1)无论从引起兴奋的神经元数或反应的强度来看,均以细纤维的作用最大,粗纤维的作用最小,粗加细纤维居中。(2)Ⅲ类纤维的兴奋作用,短串脉冲大于长串脉冲。Ⅳ类纤维的兴奋作用,长串脉冲稍大于短串脉冲。(3)在刺激各组纤维后,所引起的反应,潜伏期有的较长;反应有的呈单相,有的呈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化。上述结果为解决针刺或刺激神经镇痛的外周传入纤维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们以往的工作曾看到:损毁大鼠蓝斑核(LC)可加强针刺镇痛作用;电针又可压抑蓝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这说明LC在针刺镇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工作已证明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与针刺镇痛效应有关。Atweh、Pert、Korf等人认为LC内存在有高浓度的吗啡受体,并认为LC是对吗啡感受性较高的部位。LC虽然是儿茶酚胺能(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能)胞体的集中部位,但也有多种其它神经递质存在,因此其功能是较为复杂的。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刺镇痛与LC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关系,我们观察了在电针对LC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中,吗啡的特异对抗剂——纳洛酮  相似文献   

18.
胆碱能神经在镇痛中的影响,早已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在针麻原理研究中又发现在针刺镇痛的同时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升高,提示胆碱能神经参予针刺镇痛。为了进一步研究胆碱能神经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文用拟胆碱药——毒扁豆碱抑制胆碱酯酶(ChE)活性以提高乙酰胆碱有效浓度的方法,对ACh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以前证明穴位电针可以镇痛,并初步分析了穴位电针镇痛的传入纤维类别,我们还证明穴位电针可以引起背根电位(DRP),并由此推论突触前抑制可能是电针镇痛中枢机制的组成部分。本文的目的是分析穴位DRP的传入纤维类别,并进一步推论参与电针镇痛的传入纤维类别。方法实验对象蟾蜍,用箭毒制动,穴位用右侧拟足三里,用G6805电针机脉冲及生理刺激器方波脉冲(波宽0.5毫秒),进行穴位刺激,普  相似文献   

20.
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证明,从针刺开始到镇痛效应的出现,需要一段诱导时间;针刺穴区带不留针仍可进行手术;动物交叉循环实验不针刺的动物也出现镇痛作用,这些事实均说明针刺麻醉通过神经的作用可能有某些体液因素参与。又用电刺激视上核及其附近部位,可见痛阈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